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元璋在常遇春的面前是这么说,但到了徐达的面前就不是这么说了。因为,虽然常遇春已经同朱元璋等人结拜为兄弟,但常遇春毕竟不同于徐达仨人,徐达仨人都是朱元璋儿时的伙伴,朱元璋做什么事情,他们都能理解,也都会同意,而常遇春恐怕就做不到这一点了,至少暂时还难以做到,因此,朱元璋也就暂时还不想在常遇春的面前把自己的本质暴露得太充分。反正,时间长着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遇春在朱元璋的身边呆得久了,自然就会变成跟朱元璋差不了多少的人了。
朱元璋设下一条妙计,假意与李扒头达成协议。协议的内容是李的水军先助朱攻打江南采石,然后朱军再助李攻占庐州,赶走左君弼。头脑简单的李被朱元璋的热情打动,同意出借舰船,他哪里知道,他自己从此踏上了一条死亡之路。公元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宋龙凤元年)六月的这天下午,在朱元璋的统一指挥下,一千多艘大小战船,载着三万多红巾军将士——包括李扒头、廖永忠的一万多名水军,开始由江北向江南挺进。
采石镇下面的江岸地形有点奇怪,只有不到一里路的地段勉强可以靠船,其他的地方几乎全是悬崖峭壁。也就是说,常遇春要想攻进采石,就必须先从那不到一里路的地段处攻上岸。而此时,采石镇里的元军早已发现了红巾军的船队,已经派出3000多人在那不到一里路的地段处构建了一道防线。这3000多元军,大多是弓箭手。
李善长对那一段江岸地形非常熟悉,他曾和汤和等人几次来这里侦察。见常遇春的先头船队越来越靠近江南了,他便不无担忧地对朱元璋道:“朱元帅,前面的江岸易守难攻,仅凭常将军一人,可否有把握攻得下来。”
李扒头大大咧咧地言道:“李先生太多虑了!常将军何等神勇,攻下一道江岸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徐达对朱元璋道:“大哥,五弟攻下江岸攻进采石是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问题是,他能不能在天黑前完成任务。”
朱元璋想了想道:“二弟说的对,李先生说的也有理,我们不能把这么重要的任务只交给五弟一个人。”
朱元璋说完便要乘小船赶到常遇春那儿去。徐达劝道:“大哥,你是军中主帅,应该站在这里和李头领一起指挥整个船队。这冲锋陷阵的事情,就由我来代劳也无妨。”
徐达办事,朱元璋是十分放心的。于是朱元璋只叮嘱了一句道:“二弟务必与五弟一起尽快地攻上岸去。”
徐达跳上一只小船。小船如箭一般直向前射去。赶到船队前头时,见常遇春正要组织进攻,徐达就高声喊叫道:“五弟,后面的战船快要抛锚了。”
徐达的意思是,再不攻占江岸,后面的船只就只好停在江心了。常遇春也大声地回道:“二哥放心,我马上就发动进攻。你不要太着急,只管在一旁观战是了。”
徐达慢悠悠地言道:“如果有一支小部队,能够冲到元兵的弓箭手当中,把元兵的阵形搅乱了,那我们的大部队就可以趁乱攻上去了……”
常遇春眼睛一亮,召来一只小船,一边往小船上跳一边对徐达言道:“二哥,我先攻上岸去,搅乱元兵的阵形,然后你带着大部队攻上去!”
徐达想拦阻,已经迟了。常遇春是怀远人,就靠着淮河边上,自幼便能在淮河里驾船如飞。
常遇春上了岸之后,确切点讲,常遇春的双脚刚一落地,本来插在他腰间的那两把大板斧就握在了他的手中。这可不是普通的两把大板斧,即使是最普通的斧头,一旦到了常遇春的手里,那好像就只剩下一种功能了,这功能便是两个字:杀人。常遇春似乎天生就是一架杀人的“机器”。两把大板斧抽出来之后,他这架机器便开始高速运转了。这么说吧,当时凡是和他照了面的元军官兵,几乎没有一个能活命的。他两把大板斧所到之处,便不会再有生命存在。说来也许令人不敢相信,就常遇春一个人,竟然把两三千元军兵杀得呆了、杀得愣了、杀得傻了,更杀得乱成了一锅粥。
徐达不会错过这个良机。常遇春刚一跳上岸,他就指挥着身边的战船向江岸逼近。三千来个元军,被常遇春杀得根本组织不起什么有效的防守。第一批红巾军官兵冲上了岸。紧接着,徐达带着第二批红巾军官兵也冲上了岸。元军再也不敢抵抗了,死了的就不用说了,没死的赶紧掉头往采石镇方向跑。常遇春正要奋力追赶,徐达堵在了他的前面。常遇春急道:“二哥,快让开,我要打进采石镇去!”
徐达连连点头道:“我知道、我知道,我只不过想问你一个问题:你那两把板斧有多重?”
常遇春随随便便地说了一句道“一共一百五十斤。”然后就带着人马去追赶元军了。徐达微笑着摇了摇头,也带着身边的部队向采石方向冲去了。
当朱元璋大摇大摆地走进采石镇夸赞常遇春任务完成得很出色时,常遇春很是有点羞涩地言道:“大哥,别夸我了……要不是有二哥在帮我出点子,我现在恐怕还上不了岸呢。”
一边的徐达赶紧言道:“五弟,你可不能太谦虚了。你那一对大斧子,一路上至少砍死了一百多个元兵,这攻占采石的功劳,自然非你莫属了。”
常遇春还要说什么,朱元璋哈哈大笑道:“五弟,你不要再推辞了。攻占采石,你立的是大功,二弟呢,立的是小功。我这样评价,还算是合情合理吧?”
不管合不合情合不合理,反正采石是攻下来了。朱元璋的第一步计划算是顺利地实现了。只不过,要想顺利地实现第二步攻占太平的计划,还有一点小麻烦。
无论是红巾军官兵还是李扒头的水军官兵,都受粮食短缺问题困扰好长时间了。现在,看到成堆成堆的粮食摆放在面前,他们的眼睛都几乎变绿了。于是,天黑下来之后的采石镇里,就展开了一场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抢粮食大战。
朱元璋没有派人去阻止抢粮食的行为,他就是想阻止恐怕也很难阻止。因为,李扒头和廖永忠也亲自参加了抢粮。若要硬行阻止,势必引发两家红巾军的武装冲突,而朱元璋不想看到这种冲突在江南发生。
但朱元璋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让那些粮食装到船里再运回江北去。他既然打过长江了,就没想着再回去。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是不会再回到江北去。实际上,在未过江之前,朱元璋就考虑到了这种抢粮食的行为,他早已做好了应付的准备。所以,就在李扒头、廖永忠带着手下如火如荼地抢粮食的时候,朱元璋却悄悄地吩咐徐达道:“二弟,你可以行动了。”
徐达也没说话,只点了点头然后就带着周德兴、汤和、常遇春及一百多个亲兵往江边摸去了。天上好像没有月亮,只有数不清的星星在不停地眨眼。星星的光,淡淡地映着江面,可以看见,上千艘大小战船紧紧地挤在一起。无论是大船还是小船,都空无一人。李扒头和廖永忠的一万多水军全加入到了抢粮食的行列中。徐达吩咐周德兴等人道:“动作快点,不要让人发觉了。”你道徐达等人在江边干些什么?原来,他们是奉朱元璋之命,来把李扒头的战船全部毁掉。也不是真的毁掉,而是解开拴船的绳子,让大小战船顺流而去。六月的长江水已经算得上浩大了,水流也比较湍急,拴船的绳子解开之后,一千多艘大小战船就一艘一艘地从这里消失了。等徐达等人若无其事地从江边回到采石镇里之后,李扒头的所有战船都从这里的江面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第二部分第23节 常遇春
没有多久,李扒头就发现了自己的战船已经失踪一事。李扒头闻听此事,当时就在粮仓里惊呆了。而粮仓里其他的人,无论是李扒头的手下还是朱元璋的手下,听说战船全不见了,都立即停止了抢粮,因为没有船了,粮食抢得再多也是白搭,总不能背着粮食游到江北去吧?
廖永忠问李扒头道:“头领,一千多艘战船怎么会无缘无故地都失踪了呢?”
李扒头叹息道:“廖兄弟,我们只能找那个朱元帅去问个究竟了。”不用李扒头去找,朱元璋带着徐达等人自己走到粮仓里来了。一见李扒头的面,朱元璋就大声地问道:“李头领,这是怎么回事?你的战船怎么连一只都看不到了?”
朱元璋用的显然是“倒打一耙”的招数。当时的李扒头确实是被朱元璋唬住了,李扒头多少有点结结巴巴地言道:“朱元帅,我也刚刚得知此事,我和廖兄弟正要去找你呢。”
朱元璋的目光立刻射向廖永忠:“廖将军,连一只船都没有了,我们还怎么回到江北?粮食抢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如果集庆城的元兵大举来犯,我们该往哪里跑?”
廖永忠被朱元璋问得傻了眼。“朱元帅,这……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朱元璋突然唉声叹气地道:“李头领啊,水军是你和廖将军的人马,战船也应该由你和廖将军负责看管,可现在呢,战船全没了,你叫我们以后怎么办?看来,我们只有捆在一起等着元兵来攻打我们了。”
朱元璋一席话,说得李扒头和廖永忠的心里惶恐不安。尤其是李扒头,如果说在朱元璋到来之前他对朱元璋还很是怀疑的话,那现在,他对朱元璋就一点怀疑也没有了。因为李扒头认为,他李扒头过不了江,朱元璋也过不了江,俩人只能在一块儿等死,既然是等死,那朱元璋就不可能故意弄走所有船只,除非朱元璋是活得不耐烦了。
一边的徐达突然言道:“大哥,我们并没有绝望,我们还有办法过江。”
朱元璋做出一副迫不及待的神情问道:“二弟,快说,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