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野先忙着言道:“陈某愿带部下随张元帅一起去攻打集庆。”陈野先的理由是,他虽然加入了红巾军,但还未立有功劳,心中总觉得不安,还有,集庆城中另一元军大将陈兆先是他的弟弟,若他前去攻打集庆,他便可以劝说陈兆先“反正”。
陈野先说的情真意切的,郭天叙不由得动了心。郭天叙对朱元璋道:“我以为,如果让陈将军与张元帅一同出征,确实有许多的便利。”
朱元璋却笑着言道:“大元帅,陈将军刚刚入伙,我们就叫他去征战,这好像有些太不近人情了吧?”
郭天叙马上道:“朱元帅说的是。我们红巾军怎么能做无情无义的事情!”
陈野先好像感到十分失望,但也没有多言语。他已经看出来了,虽然郭天叙和张天祐的职位比朱元璋高,但真正说话算数的,还是朱元璋。朱元璋既然不同意他陈野先去攻打集庆,那他说多少话也只能是废话。
最终,酒席快散了的时候,在征得了朱元璋的同意后,郭天叙以“都元帅”的名义做出决定:张天祐、郭天叙及陈野先和部下去攻打集庆城。
第三部分第26节 把元兵打回到集庆去
郭天叙见朱元璋同意了,他便心花怒放地去找张天祐商量攻打集庆的事了。而张天祐听到这一消息后,似乎比郭天叙还要高兴。无论是郭天叙还是张天祐,都坚定地认为,此次出击集庆,一定马到成功。郭天叙甚至还想到了这么一点,只要攻击了集庆,自己就有了莫大的功劳,有了莫大的功劳,自己就可以同朱元璋分庭抗礼了,说不定,小明王和刘福通知道了这件事后,还会升自己的官。自己已经是“都元帅”了,再往上升,会是什么官呢?
郭天叙不知道的是,那个陈野先比他还要高兴。当得知自己就要同郭天叙、张天祐一道去攻打集庆后,陈野先差点高兴得要在采石镇上大喊大叫起来。虽然他最终并没有在采石镇上大喊大叫,但还是捺止不住自己的激动和兴奋心情,把自己的几员心腹将领召到一起,秘密商议如何“报仇雪恨”的事情。显然,正如朱元璋和徐达等人所料,陈野先是假投降。
然而陈野先没有想到的是,他和几个心腹将领秘密商议的事情,被朱元璋派来暗中监视他的手下打听到了。那些手下赶紧将此事向朱元璋报告。谁知朱元璋却淡淡地言道:“我知道了。你们不要到处乱说就行了。”
明知道陈野先要反叛却还要把陈野先派到集庆去,这让周德兴、汤和等人很是不解。倒是常遇春很快悟出了其中的玄机。他对周德兴、汤和言道:“三哥四哥,大哥不是说过要借刀杀人吗?我看这一回,大哥就是要借陈野先这把刀去杀郭天叙、张天祐这两个人呢。”
常遇春这么一说,周德兴、汤和便算是彻底明白了过来。难怪朱元璋要劝降陈野先还同他拜为兄弟了,原来是留着这么一手啊。如此一来,周德兴、汤和二人,包括常遇春在内,就更加佩服朱元璋的老奸巨猾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之后,郭天叙和张天祐准备去攻打集庆了。这一次,他们所带的兵马数量相当可观,光红巾军官兵就有三万,加上陈野先的两万降卒,总共五万大军。所以,还没离开采石镇呢,郭天叙和张天祐就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
徐达轻轻地对朱元璋言道:“大哥,你这借刀杀人之计确实巧妙无比,但是,我们付出的代价也不小。”
朱元璋点头道:“是啊,我们放走了陈野先,同时还要赔上许多红巾军的性命……但愿,我们的损失不会太大。”
徐达言道:“从长远的角度看,即使我们这次的损失比较大,好像也是值得的。”
郭天叙、张天祐走了,朱元璋等人也没有闲着。朱元璋估计,要不了多久,元军就会大批地开到采石来。尽管朱元璋极不情愿在采石与元军展开大战,但事已至此,除了做好同元军进行大战的准备外,也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被郭天叙、张天祐带走了三万人,当时朱元璋的手里还有四万多人,包括廖永安、廖永忠的水军和留守在太平府的几千人马。朱元璋把这4万多人统统集合在采石,然后分成三路。一路近万人,由廖氏兄弟率领,以几百艘大小战船做依托,在长江水面上构筑了一道防线。朱元璋估计,元军如果大举来犯,肯定有水军同行,不把元军水军阻在采石以北,那元军水军就极有可能去突袭太平,太平是红巾军的基地,红巾军的一切后勤保障全依赖太平,要是太平有了什么闪失,那红巾军的阵脚就必然大乱。另一路兵马近两万人,由徐达、周德兴、汤和率领,沿采石向东北方向,构建了一条长达数里的防线。第三路人马两万人,由朱元璋和常遇春率领,驻守采石,作为与元军交战的正面部队。不难看出,朱元璋在采石一带已经摆出了同元军决一死战的态势。最后,朱元璋命令太平府知府李习和幕府参事陶安等人,组织了一支由一万多名老百姓参加的后勤供应队伍。朱元璋深知,与元军进行大战,不可能是一天两天就能结束的事情,后勤供应决不能马虎。
看起来,朱元璋在采石摆出的三路人马中,以廖氏兄弟的水军为最弱,只有不到一万人,而实际上,如果以武器来衡量一支军队的战斗力的话,那廖氏兄弟的水军最为强大,因为水军里有水枪,还有火炮。
朱元璋等人在采石一带为备战而忙得不亦乐乎,那郭天叙、张天祐及陈野先等人似乎就更加地忙碌。因为求胜求功心切,恨不得马上就打进集庆城里,所以,从采石到集庆,七十多里路程,郭天叙、张天祐及陈野先的五万大军,几乎只用了半天时间就走完了。站在集庆城郊,看着仿佛伸手可及的集庆城楼,郭天叙和张天祐激动得心都要跳出嗓子眼儿了。集庆城确实很大,内城外城加在一起,差不多有方圆几十里那么大的范围。郭天叙虽然心情很激动,但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该从何处向集庆城发动攻击。在张天祐的印象中,南门元军的防守看起来并不很强。于是郭天叙就作出决定,把南门作为主攻的方向。陈野先对此没有什么意见,只是向郭天叙请求,让他带着他的手下去攻打集庆城的东门。陈野先的理由是,守东门的元军大将恰是他的弟弟陈兆先。陈野先对郭天叙、张天祐道:“如果我能说服我的兄弟归降,那我们就不用打了,直接可以从东门开进集庆了。”不用打便可以占领集庆,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所以郭天叙和张天祐几乎没有考虑就同意了陈野先的请求。
郭天叙和张天祐带三万人马驻札在集庆城的南门外。陈野先带着两万部下去了东城外。双方约定,先让陈野先派人进城去说服陈兆先,如果说服不成,再同时向集庆发起攻击。陈野先真的派了一个手下进了集庆城。只不过,那手下进城并不是去“说服”陈兆先,而是给陈兆先带去了一封信。信也不是给陈兆先看的,而是叫陈兆先把信转呈给元军驻集庆城主帅福寿。福寿看了陈野先的信后,思忖了约有半个时辰,然后派人把元军水军统帅康茂才喊来。福寿、康茂才和陈兆先几个人又仔仔细细地商议了约有一个时辰,之后,陈兆先就单人匹马地出了集庆城。苦苦等待消息的郭天叙和张天祐,终于等到了陈野先的一封信。陈野先在信中称,他的弟弟陈兆先同意归降,现已来到他的营中,但陈兆先对归降后的待遇有些顾虑,不知道红巾军究竟会怎样对待他,所以陈野先请郭大元帅和张元帅到他营中走一趟,当面把话对陈兆先讲清楚以打消陈兆先不必要的顾虑。陈野先的这封信显然是诡计,可是,郭天叙和张天祐却对此深信不疑。郭天叙和张天祐竟然只带了一百多个亲兵就急匆匆地赶往陈野先的大营了。
这些人自然成了陈野先的刀下鬼。杀了张天祐和郭天叙后,福寿传令陈野先、陈兆先及水军统帅康茂才:开始行动!
驻扎在集庆城南郊外的那三万红巾军官兵可就遭了大殃了。首先,他们遭到了陈野先和陈兆先兄弟从东边发起的攻击。还算不错,还活着的红巾军官兵还知道一个劲儿地往采石方向跑。红巾军官兵拚命地在前面跑,三路元军就拚命地在后面追。准确点讲,是两路元军在追。正如朱元璋所料,那福寿命令康茂才率两万水军乘船南下,直取太平。
这一回,福寿是倾巢出动了。他的意图是,跟在那三万红巾军的后面穷追,一鼓作气拿下采石再拿下太平,永绝朱元璋这一心腹之患。也就是说,如果朱元璋不早在采石一带布下战阵,那福寿的这一战略意图恐怕就实现了。因为单就军事力量而言,元军显然比朱元璋强大。假如朱元璋真的被福寿打了个措手不及,那朱元璋似乎只有逃跑的份儿了。
郭天叙和张天祐带去的三万红巾军官兵,经元军围追堵截,伤亡极其惨重,侥幸逃回采石镇的,已不足万人。尽管朱元璋得知了郭天叙和张天祐的死讯后很是高兴,但顷刻间便折损了这么许多人马仍然让他痛心不已。他禁不住在常遇春的面前破口大骂道:“狗日的郭天叙,狗日的张天祐,你们两个死就死了,可为什么要我这么多的弟兄陪你们一起死?”
元军虽然在集庆城外杀死了二万多红巾军,但自己也折损了一万多人。数那个康茂才折损得最少,大约只死了两千水军。
徐达等人的手下只有不到两万人马。不过,陈兆先对徐达等人根本没有防备。按照福寿的先前部署,陈兆先应该从采石的东边绕过去,然后配合康茂才的水军攻下太平。不料,徐达等人正在采石的东边等着他呢。徐达看出了陈兆先的大意,就叫周德兴、汤和按兵不动,自己亲率一万人朝着陈兆先的中军猛冲猛杀。陈兆先没想到这里会突然杀出一支红巾军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