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璋无比激动的心情应该是可以理解的。更主要的,现在的集庆城,就像是红巾军嘴边的一只煮熟的鸭子,红巾军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断无飞走的道理。所以,徐达和李善长等人对朱元璋的这一提议表示同意。
徐达问朱元璋打算派谁去亳州。朱元璋道:“攻克集庆不是一件小事情,我们派去的人要有一定的身份地位。我打算派四弟前往。四弟脑子灵活,手脚麻利,干这种事情比较合适。”
徐达点头,李善长也点头。朱元璋开心地“哈哈”一笑道:“你们都没有意见,那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
第三部分第31节 什么人叫我终生难忘
你道朱元璋为什么会这么开心?即将攻克集庆当然是开心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时徐达和李善长都不知道。汤和本来也不知道,但被朱元璋找去之后,汤和就什么都明白了。
朱元璋找来汤和,先把去亳州的事情说了一遍。汤和一开始有点不乐意,想留下来攻打集庆。朱元璋道:“四弟,如果仅仅是向小明王和刘丞相禀报这里的战事,我何苦派你亲自去?”
汤和听出些门道来了:“大哥是不是要我再顺便办些其他的事情?”
朱元璋言道:“正是。你去过亳州之后,从孤庄村走一趟。”孤庄村是朱元璋的家乡。莫非,朱元璋多年飘泊在外,现在生起了思乡之情?但汤和知道,朱元璋不是那种会常常思念故乡的人。于是,汤和就睁着一双迷惑不解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朱元璋的脸。
朱元璋的脸看起来很平静,语调也很平稳:“四弟,为了安全,你从和州路过时,多带些弟兄一同北上。回来经过孤庄村的时候,代我去看看我爹我娘的坟。还有,汪大娘和大老爷,你也带我去顺便看望一下。最好,你能带些银子送给他们……”
汤和低低地问道:“大哥,还有别的什么事吗?”
朱元璋一时没说话,而是将脸转向北方,像是在凝望着遥远的孤庄村。汤和也学着朱元璋的样,一动不动地看着北方。看着看着,汤和心里一动。他已经猜着了朱元璋的心思,但没有马上说出来。朱元璋开口了:“四弟,在孤庄村,除了我爹我娘的坟,除了汪大娘一家和大老爷一家,还有什么人叫我终生难忘?”
汤和回道:“还有二老爷刘德。小的时候,我们在他家放牛放羊,你带着我们偷吃了他家的一条小牛,他差点活活地打死你。你曾经说过,你长大了,一定会报这个仇的。”
朱元璋言道:“四弟说的没错,刘德那个老混蛋,我总有一天会找他算总账的。凡是与我结下怨仇的人,我都不会放过。”
汤和轻轻地道:“大哥,我以为,在孤庄村,还有几个人你也是一辈子都忘不掉的。”
朱元璋笑了:“四弟,我叫你到孤庄村去,就是要你把你刚才所说的这几个人,统统带到这里来。”
汤和笑着问道:“大哥,她们都有丈夫呢,她们的丈夫怎么办?”
朱元璋回道:“四弟忘了?我曾经跟她们说过,她们的丈夫只有一个,那就是我。”
汤和点了点头道:“大哥,我明白了。我去收拾收拾,马上就出发。”
朱元璋嘱咐道:“四弟,有两点你一定要记着,第一点,你必须活着回来,第二点,那几个臭婊子也必须活着带到这儿来。”
汤和保证道:“大哥放心,我回来的时候,不会少一根毫毛,她们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也不会少一根毫毛。”
汤和就肩负着朱元璋的重托起程了。红巾军上下,都知道汤和是提前到亳州去报捷的,却都不知道汤和还同时负有一项特殊的使命。依红巾军当时的实力,无论怎么攻打,那福寿和康茂才也是守不住集庆城的。所以许多红巾军将领,都纷纷向朱元璋请求带兵攻城。尤其是那个常遇春,攻城的决心最大。他找到朱元璋道:“大哥,给我两万人,我一天之内要是攻不进城里,你就砍我的脑袋。”
朱元璋笑着回道:“我若是砍下你的脑袋,我又到哪里去找回我的五弟?”
但笑归笑,朱元璋却并没有同意常遇春的请求。这不是说朱元璋不相信常遇春。恰恰相反,朱元璋对常遇春的能力深信不疑。即使常遇春说带5000人就可以攻进城里,朱元璋恐怕也会相信的。问题是,朱元璋不想强攻集庆城。
持朱元璋同样观点的,还有徐达。徐达对朱元璋言道:“大哥,要是能把福寿和康茂才引出城外来交战,那是最理想的了。”朱元璋和徐达的意思是,如果强行攻城,肯定会给集庆城内带来很大的破坏,说不定,福寿和康茂才还会驱赶着老百姓走上城墙同红巾军交战,那样的话,无论是红巾军还是城内的老百姓,都将会有很大的伤亡。而朱元璋和徐达都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出现。他们攻打集庆不同于攻打别的城池,别的城池攻下占领也就算是达到了目的,而攻下集庆的目的,则是要把集庆当做争霸天下的总大本营,所以他们不想集庆受到较大的破坏,他们希望得到一座完整而又安定的集庆城。
于是,朱元璋、徐达和李善长等人就花了一整晚时间研究制定了一套攻打集庆城的计划。计划大致是这么一个内容:廖永安、廖永忠带三万人及一百多门火炮开到集庆的东城,做出一副要在东城发动总攻的模样;周德兴带两万多人开到集庆的北城,徐达带两万多人开到集庆的西城,也都摆出一种进攻的态势;朱元璋率一万余人驻扎在集庆南城外,做出一种防守的架式,而在朱元璋的后面,则由常遇春带一万人马暗暗地埋伏着。
这套攻城计划的意图是,无论廖氏兄弟还是周德兴、徐达,只要他们发兵攻城,集庆城就断难守住,故而,在这么一种形势下,那福寿和康茂才就很可能不会死守城池,而选择弃城突围的道路,因为死守城池必败无疑,而弃城突围则有可能获得生机,从福寿、康茂才的眼光来看,朱元璋的防线兵力最少,最容易突破,福寿、康茂才要突围,似乎只有选择南城方向,这样,朱元璋就可以先行后退,然后会同暗伏的常遇春,把福寿和康茂才死死地堵住,同时,东城外的廖氏兄弟和西城外的徐达,迅速派兵赶到南城外,把福寿和康茂才围而歼之。
其中有这么两点,朱元璋也没有忽视,一点是,福寿和康茂才不一定会弃城突围,另一点是,福寿和康茂才也不一定会选择南城突围。朱元璋对这么两点做了相应的布署。一切计划妥当后,朱元璋就下达了作战命令。
徐达对朱元璋道:“大哥,我估计,福寿和康茂才那两个家伙是不会坐着等死的,他们一定会弃城突围,也一定会从你那个方向突围。”
朱元璋笑着回道:“二弟说的没错,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朱元璋、徐达估计得对了。但是,有一点他们没有想到,那就是,福寿确实是想突围,而康茂才却不想突围。康茂才想投降。早在陈兆先的兵马被红巾军团团包围的时候,康茂才就想投降了。这是因为,他已经看出来了,集庆城是肯定守不住的,他更看出来了,元朝统治也就像集庆城一样,也是保不住的。既然如此,还不如早点投降红巾军,为自己的未来另谋一条新路。
于是康茂才在红巾攻城之战一开始的时候,就主动打开东城门投降了。福寿得知后,只好带元将阿鲁灰打开南城门突围,正好撞入朱元璋的埋伏,被常遇春斩杀于集庆城南郊,红巾军以极小的代价就攻下了集庆。朱元璋得知康茂才归降后,马上就去见他。
朱元璋走到康茂才的身边,语气非常温和地言道:“康元帅,你献城有功,可我却没什么奖赏你。如果你愿意,就留在我身边做个将军。只不过,你本是元帅,现在做了将军,也有些太委屈你了。”
康茂才慌忙单腿点地道:“大元帅如此厚待我康某,康某愿为大元帅效犬马之劳,虽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朱元璋又召来廖永安、廖永忠兄弟,然后对康茂才道:“康将军,你本是水军出身,以后,你就与两位廖将军一起,共同掌管我的水军吧。”
康茂才连连点头称是。在朱元璋的军队中,有许多像康茂才、陈兆先这样的降将。这些降将,有的后来阵亡,有的后来背叛,也有的后来像徐达等人一样,成了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进得集庆城之后,天色就有些昏黑了。朱元璋看到一队一队的红巾军武装整齐地在大街上巡逻,便高兴地夸赞周德兴道:“三弟,干得不错,刚进城就搞得这么井然有序的。”
周德兴却道:“哪儿呀,大哥,这城里面几十万老百姓,都人心惶惶的,我不多派些人巡逻,恐怕会出事的。还有啊,我叫弟兄们把其他的城门都关上了,不许任何人进出。”
听到“人心惶惶”四个字,朱元璋就赶紧叫来李善长吩咐道:“李先生,快把我那约法四章写在纸上贴出去,安定民心要紧。”李善长点点头,然后道:“大元帅,光贴约法四章恐怕不行。集庆不比别的城市,老百姓很多,我们不可能把老百姓所有的事情都管到。”
朱元璋问李善长有什么好办法。李善长回答说:“这城里本来有一套很完整的管理机构,大小官吏也都还在,我们让那些大小官吏还担任原来的职务,城市的秩序就会稳定下来了。”
朱元璋觉得李善长说得很有道理,便叫康茂才、陈兆先等人把城里的大小官吏召集到一起,然后训了一通话。其实也称不上什么“训话”。朱元璋只是强调了自己起兵的目的是要推翻元朝统治———当然,他当时还是打着小明王的旗号的,接着对那些大小官吏安抚了一番,再接着,朱元璋就让那些大小官吏回去干自己原来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