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所进行的最激烈的战斗了。红巾军伤亡较大不说,常遇春还负了伤。所幸常遇春负伤不太重,还能行军打仗。宁国之战结束后,朱元璋的红巾军在皖南一带就没有遇到过什么像样的抵抗了。
占了宁国之后,朱元璋决定兵分两路。一路向西,由徐达、常遇春统帅,向铜陵一带开进。一路向西南,由朱元璋、邓愈统帅,向徽州一带开进。占了铜陵占了徽州,皖南一大片地区就属于朱元璋的了,朱元璋夺取南方的战略计划也就实现了。
第三部分第36节 北上与张士诚展开决战
两个多月后,徐达、常遇春十分轻松地攻占了铜陵。按照朱元璋的部署,攻占铜陵之后就可以止步不前了。因为再往西去,就要进入徐寿辉的地盘了。然而,徐达、常遇春见铜陵西南一百多里外的池州非常空虚,就自作主张地由常遇春率一支军队开进了池州。徐达、常遇春的动机应该说是很正确的。池州西南一百多里就是安庆城。安庆城是徐寿辉的地盘。安庆在江北,池州在江南。占了池州,就可以不远不近地监视着徐寿辉的动静。
朱元璋、邓愈一路军队,从宁国出发,直向徽州地区挺进。当时的徽州地区叫“徽州路”,设一州五县,“州”就是徽州,五县分别为:歙县、绩溪、休宁、祁门,徽州治所设在歙县。
徽州地区距宁国大约也有400多里地。就像徐达、常遇春一样,朱元璋、邓愈在向徽州开进的过程中,也没有打过什么恶仗。徐达、常遇春占领铜陵池州后不久,朱元璋和邓愈也拿下了徽州路一州五县。邓愈攻下休宁之后,听说本地有一个非常有学问的读书人,叫朱升。邓愈知道朱元璋现在很喜欢和读书人交往,于是就派人向朱元璋推荐。朱元璋到哪儿,总喜欢把李善长带在身边。朱元璋对李善长说道:“你先去调查一下,看看朱升是不是真有学问,如果真有学问的话,我就去拜访他。”
李善长经过一番仔细认真的调查后,回复朱元璋道:“那个朱升真的很有学问。”
朱元璋在这方面自然相信李善长的话,于是就和李善长一起,赶到休宁,在邓愈等人的陪同下,去见那个朱升。
休宁一带多山,朱升就隐居在休宁城附近的一座小山上。这倒不是说,朱升本来就是一个隐士,他曾做过池州学正,任期满后,觉得做“学正”一类的小官很难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及远大抱负,于是就退隐故乡休宁,闭门读书著书。
在往朱升隐居的那个小山去的路途中,朱元璋似乎有些不解地问李善长道:“李先生,为什么很多有学问的人,都喜欢住在山里呢?”
李善长道:“凡真正有大学问者,绝不会故作清高。他们隐居山中,只想钟天地之灵秀,借山中奇妙景致,来参悟天地人生的真谛!”
朱元璋不由笑道:“李先生,你这话我不大赞同。你曾经跟我说过,当年的诸葛亮隐居卧龙冈,那里山青水秀,的确招人喜欢,可你再看看这个地方,山光秃秃的,连树都很少见到,更看不到什么清清的溪水,这里的景致,无论如何也不能用奇妙来形容的,住在这种地方,还怎么参悟天地人生的真谛?”
这一座小山的确没有什么景点,甚至都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李善长“哈哈”一笑道:“朱大人,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诸葛亮的眼里,山青水秀的卧龙冈是奇妙无比的,而在朱升的眼里,这光秃秃的小山却是无比奇妙的。朱大人,我说的可有一点道理?”
朱元璋一行人说说笑笑地往山上走,倒也不觉得累。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往前走,走到两间茅屋处,便是朱升隐居的地方了。等看到两间茅屋的时候,朱元璋突然打住脚步对邓愈道:“邓将军,你脾气暴,到时候见了朱升你不要乱说话。朱升年纪大了,你一乱说话,说不定就会把他吓出个三长两短来。”
邓愈讪讪地笑道:“朱大人,读书人的胆子不会那么小吧?你看,李先生的胆子不就很大的吗?”
朱元璋很认真地道:“读书人跟读书人是不一样的。李先生是主动来帮我的,而这个朱升,却是我来见他。邓将军,你明白了吗?”邓愈赶紧道:“明白了,朱大人,到时候我装哑巴,一声不吭不就行了吗?”
说着说着,就来到了那两间茅屋跟前。还别说,整座山看上去不咋的,但这两间茅屋跟前的景致却十分别致。不说其他,单说茅屋附近的一个小山洞,就很能引发来访者的兴趣。洞口本也不算小,却被左右的松柏掩映得只剩下一个缝隙了,恰恰有一股清泉从那缝隙中涌出,又若即若离地绕两间茅屋一周,然后缓缓地流向远处的山谷。
李善长不禁脱口而道:“不是仙境,胜似仙境,妙哉,妙哉!”话音刚落,从一间茅屋里跚跚走出一个老头来。这老头个子很矮,也很瘦,但一把雪白的胡须却垂散在胸前,几乎遮去了他半截身体,看起来多少有点怪异。这老头漫不经心地扫了朱元璋等人一眼,然后又跚跚地退回了屋里。李善长急忙紧走几步,跨到那间茅屋的门口,冲着那老头弓身拱手言道:“敢问这位先生可是朱升朱学正?”
因为朱升曾做过池州学正,所以李善长才这么称呼。谁知,那老头没有回答,而是反问李善长道:“你是谁?”
李善长回道:“在下姓李,名善长,在大宋朝小明王陛下中书省平章朱元璋朱大人帐下做一名幕僚……”
那老头点了点头:“哦,你就是李善长?我听过你的大名。”恰好朱元璋和邓愈也走到近前,李善长便向那老头介绍道:“这位便是朱大人,这位是邓愈将军。”
老头又点了点头道:“邓大将军占领休宁城的那天,老朽也在城里游玩……早就听说朱大人相貌不凡,今日一见,果然不虚。”
说朱元璋“相貌不凡”,朱元璋当然高兴。于是朱元璋就上前一步,朝着那老头施礼道:“朱元璋特来拜见朱先生。”
没想到,那老头连忙冲着朱元璋还礼道:“朱大人,你认错人了,老朽不是朱升,老朽只是朱升的一个亲戚,来这里帮朱升整理整理书籍。”
朱元璋等人大失所望。搞了半天,这老头原来不是朱升。李善长先是看了朱元璋一眼,然后问那老头道:“可知朱先生去往何处?”
老头皱了皱眉:“这就不好说了……朱升三天前出外游玩,也不知他去了哪里,更不知他何时回来。”
邓愈实在忍不住了,就凑在朱元璋的耳边道:“大人,既然朱升不在这里,那我们就回去吧。”
邓愈虽然是凑在朱元璋的耳边,但说话的声音却很大,谁都能听得一清二楚。那老头笑微微地望着朱元璋道:“朱大人,邓将军说得对,你们还是抓紧时间下山吧。这里虽然离休宁不远,但山路崎岖坎坷,实在不易行走。”朱元璋狠狠地瞪了邓愈一眼,然后面带笑容对那老头言道:“老人家,如果那朱先生回来,烦你转告他,就说应天的朱元璋前来拜访。”
老头忙道:“一定,一定。朱大人慢走,李先生和邓将军好走,恕老朽不再远送。”
几天之后,朱元璋带着李善长和邓愈等人,第二次去见朱升。同上一次一样,朱升不在,只有那个长胡须老头。朱元璋真的没泄气,又过几天之后,他带着李善长、邓愈等人第三次上了山。上山途中,邓愈问李善长道:“李先生,朱大人这次该能见到那个朱升了吧?”
李善长笑着反问道:“邓将军,此话怎讲?”
邓愈回道:“想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今天,朱大人也是三顾茅庐了,该不会又是白跑一趟了吧?”
李善长轻轻地摇了摇头道:“邓将军,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啊。”
显然,李善长对此行并未抱太大的希望。但朱元璋却显得信心十足,一鼓作气地率先到达了朱升的两间茅屋前。然而,那长胡须老头告诉朱元璋说:朱升外出游玩,还没有回来。
这下子,朱元璋也有些垂头丧气了。下山的时候,他不仅步调迟缓,而且一言不发。到了山脚下,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难道我朱元璋,真的与那朱升无缘见上一面?”
李善长突然言道:“大人,我想我们已经见过朱升的面了。”
朱元璋猛然醒悟道:“李先生,你说那长胡子老头就是朱升?”李善长点头道:“大人,你想想看,朱升一大把年纪了,他怎能外出游玩这么多天?还有啊,他与诸葛亮毕竟不同,诸葛亮胸藏治国平天下之志,自然需要四处走动,而他是个做学问的人,做学问的人怎能长期在外游玩不归?”
朱元璋言道:“李先生言之有理。实际上,也是我们太笨蛋了。休宁城里肯定有很多人能认识朱升,我们找个人来认认那长胡子老头,不就什么都清楚了吗?”
朱元璋当即叫邓愈回休宁城找人询问,并对邓愈言道:“如果那长胡子老头真的就是朱升,你就带些酒菜回来。朱升在跟我们玩点子,我们就陪他好好地玩。”
邓愈去了又回来,一手提着酒,一手拿着菜。远远地,邓愈就高声叫道:“朱大人,李先生,休宁城里几乎人人都认识朱升,我一说长胡子老头,他们便说就是他!”
朱元璋就带着李善长和邓愈第四次上了山。来到那两间茅屋跟前,朱元璋也没直接去找那个长胡须老头,而是和李善长、邓愈一起席地而坐,摊开酒菜,有滋有味地吃喝起来。朱元璋虽不怎么喝酒,但菜却嚼得“叭嗒叭嗒”直响。长胡子老头虽然躲在屋里,但朱元璋嚼菜的声音,却肯定能钻进他的耳鼓。
顶多一盏茶时间吧,那长胡子老头走出了屋子,来到朱元璋身边长揖道:“老朽朱升,见过朱大人。”
朱元璋佯装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