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的朱元璋正在积极地征调军队准备同张士诚爆发一场全面战争。接到徐达的报告后,朱元璋一开始很高兴,认为自己马上就要同张士诚开仗了,如果有刘基这样富有谋略的人来相帮,肯定大有益处。可等把徐达的报告看完,朱元璋的眉头就皱了起来。朱元璋皱眉的原因当然是:刘基不愿意到应天来。
朱元璋爱才心切,急忙把李善长和宋濂、朱升等一班高级幕僚召集在一起商议。朱元璋把刘基的情况介绍完后,又道:“我真想亲自把刘先生请到应天,助我大业呀。”李善长缓缓言道:“李某以为,应天与青田远隔千山万水,一来一回就要耗去许多时日,而朱大人现在公务繁忙,实在不宜离开应天一步。”
第四部分第39节 既爱江山又爱美人
朱元璋当时确实很繁忙。要与张士诚开战,就必然会有许许多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决策。所以朱元璋就又问道:“李先生,那就让宋先生去青田走一趟如何?”
李善长缓缓地摇了摇头:“李某以为,宋先生去青田,虽会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会太大。要知道,徐将军派去做说客的人,大都是刘基的熟人和文友,这些人都无法劝说刘基出山,甚至连刘基的面都难以一见,宋先生即使去了,恐也很难劝说得了刘基……”
李善长说的当然不无道理。朱元璋不禁喟叹道:“如果不是难以走开,我真想亲赴青田,哪怕在青田住上一年半载,我也要把刘基请到应天来。”
朱元璋这话,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宋濂犹犹豫豫地问道:“李先生,照你这么一说,我们岂不是无法请动刘基了吗?”
李善长微微一笑道:“宋先生不用着急,办法自然是会有的。”朱元璋连忙言道:“李先生有何妙着?快说出来与我等听听……”李善长在朱元璋等人热切期待的目光中,不慌不忙地说出了一番道理来,惹得朱元璋眉开眼笑地夸赞李善长道:“李先生,我看你越来越像那个刘邦身边的萧何了……”
李善长带着一队随从就要离开应天了,朱元璋一直把李善长送到了城外。李善长临行前对朱元璋言道:“大人,在李某从青田回来之前,请大人不要急着对张士诚用兵,李某以为,如果刘基来到应天,就必然会对大人做一番形势分析,依刘基的满腹韬略,说不定就会给大人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来。”
朱元璋点头道:“李先生放心,我决不会仓促同张士诚开战。再说了,李先生既然有把握将那刘基请来,那我就肯定会在这里等刘基到来,然后向他请教同张士诚开战的方略。还有啊,徐达那边也还没有做好北上的准备,我即使想同张士诚开战,恐怕也开不起来呢。”
李善长果然有本领,他先是做通了刘基老母亲的工作,后又说服了刘基。刘基经于答应去见朱元璋了。
朱元璋得知刘基到来的消息时,正准备吃饭。他坐在餐桌的这一头,那马氏坐在餐桌的那一头,其他小老婆则是坐在餐桌的两边。听说刘基来了,朱元璋把筷子往桌面上一撂,顾不得同大小老婆打声招呼,就急急忙忙地奔出了宅院去迎接刘基。朱元璋这一走,他的大小老婆就犯了难,既不好开饭,也不便离开,只得在马氏的带领下,呆呆地坐在餐桌边,等候着朱元璋的归来。朱元璋奔出宅院的时候,天已经上了黑影。见李善长的身边傍着一位半大老头,朱元璋就直奔过去,一把攥住半大老头的手道:“这位一定是青田刘先生了!”
刘基的手被朱元璋攥得生疼。从这有力的一攥中,刘基感受到了朱元璋的热切和挚诚。于是,刘基就真心真意地言了一句道:“青田刘基,见过丞相大人。”
朱元璋哈哈一笑道:“刘先生,朱某盼星星盼月亮,今天终于把你给盼来了!”
刘基慌忙道:“刘基何德何能,竟让丞相大人如此挂牵?”
朱元璋一边大笑着一边执定刘基的手,双双走入“丞相府”——这丞相府,便是朱元璋刚进入应天时所住的那个大元帅府。在朱元璋称帝以前,朱元璋一直住在这里——李善长呢,也面带微笑地跟在了朱元璋和刘基的身后。
朱元璋一直把刘基领到了自己准备吃饭的地方。这算是破例了。前文中说过,朱元璋自住进这里之后,会见客人,一般都是在前面的客厅里,即使是朱元璋的几个结拜兄弟,也极少走到朱元璋吃饭和睡觉的地方。
朱元璋不讲究不在乎什么“规矩”不大要紧,可把他的那些大小老婆们吓得不轻。尤其是他的那些小老婆们,正呆呆地坐在餐桌边呢,冷不丁地看到朱元璋和李善长、刘基到来,一时都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做才好了,有的慌忙站起,有的动也不敢动,都把头颅半低着,暗暗地喘着气。只有马氏比较沉着,静静地站起,只静静地朝着刘基莞尔一笑后,施礼离开。
待女人们都走了之后,刘基才一边落坐一边笑吟吟地道:“如此看来,朱丞相不仅志向远大,就是在温柔乡中,也雅兴不小啊!”
听了刘基的话,朱元璋多少有些羞涩笑道:“朱某老婆多了一些,让刘先生见笑了。”
李善长插过话道:“朱大人不拘生活小节,想必刘先生定能理解。”
刘基“哈哈”大笑道:“李先生,自古以来,那些扬名青史的英雄豪杰,有的爱江山,有的爱美人,而在刘某看来,朱丞相是既爱江山又爱美人啊!”
朱元璋赶紧点头道:“刘先生说得太对了!一千多年前,有个叫孟子的大读书人曾经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听起来,这个被称作亚圣的孟子说得很有道理,但其实不然。既然鱼我想得到,熊掌我也想得到,那为什么不兼收并蓄而要拿一样丢一样呢?我以为,江山就好比是熊掌,美人就好比是鱼,我不会扔下熊掌,也不会扔下鱼!”朱元璋说得铿铿锵锵的,非常有力。看看,他连“亚圣人”孟子的话都知道,而且还能类比发挥,真有点读书人的味道了。
闻听朱元璋说出这番话,刘基高兴得嘴都要笑歪了:“朱丞相说得太精彩了!我记得孟老夫子还说过这样的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不知朱丞相对孟老夫子的这番话又有何高见啊?”
朱元璋不假思索地回道:“我的观点还和刚才一样,舍生取义我是不会干的。生,我当然需要,义,我也不会放弃。孟子说二者不可得兼,我朱元璋就偏偏要兼得!”
刘基微微地点了点头,继而问道:“不知朱丞相口中的义字所指何事?”
李善长搭茬道:“刘先生从青田一路走到应天,一路上所见所闻,应该知道朱大人口中的义字所指何事。”
朱元璋似乎有些不耐烦了:“李先生,我们用不着和刘先生猜谜语的。刘先生既然大老远的从青田赶来,那就不是外人,和我和你都是一家人。”又转向刘基言道:“刘先生,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竹筒炒豆子,一骨脑儿全倒给你吧。我刚才讲的义,和先前讲的熊掌,都是一个意思。我的意思是,我朱元璋要在今生今世,把大元的江山夺过来,像我的那个老乡刘邦一样,当一回皇帝,做第二个刘邦。只是感到我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所以才千方百计地把刘先生请来为我出谋划策。”
刘基刚才还笑容满面神气活现的,而突然间,他却沉吟不语起来。朱元璋一时猜不出究竟。李善长倒明白这是为了什么。不管怎么说,刘基也做过“大元”朝廷的臣子,朱元璋适才那句“把大元江山夺过来”,多多少少会刺激刘基的心。
于是,李善长就用一种淡淡的语调问刘基道:“刘先生,莫非你以为朱大人今生今世当不成皇帝?”
刘基连忙开口道:“李先生何出此言?刘某从青田一路走到应天,所见所闻,颇有感慨:夺大元天下者,非朱丞相莫属也!”朱元璋不由得心花怒放,但他的脸上,却又显得十分平静:“刘先生,你这么说话,朱某自然高兴,不过,就目前来看,朱某四周强敌环伺,想夺得大元天下,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刘基轻轻地摇了摇头:“朱丞相未免太过虑了。放眼天下,能与朱丞相一争雄风者,寥若星辰。”
李善长笑道:“刘先生,寥若星辰,并不等于无人啊!”
刘基点了点头:“李先生说得对。就目前而言,确有人能与朱丞相一争高低,但是,只要朱丞相避虚就实、弃轻从重,假以时日,定无人能与朱丞相一争高低!”
朱元璋赶紧道:“请刘先生说得具体点儿。朱某现在最想听到的,就是刘先生这样的话。”
李善长也道:“李某也在洗耳恭听!”
刘基不疾不徐地言道:“大元疲废,群雄并起,势力强大者,莫过于北方的刘福通。但在刘某看来,刘福通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兵力太过分散,内部纷争不已,要不了多久,刘福通必将败于大元军队之手……只可惜,大元朝廷也像刘福通一样……”
刘基停了下来。显然,他为元廷内部只顾勾心斗角不顾国家安危而痛心疾首。朱元璋当然不会和刘基有同样的想法,他只是从刘基的口中听出了这么一个意思:刘福通虽然在北方闹得红红火火的,但要不了多久便会完蛋了。
刘基对刘福通的这种预测,使得朱元璋非常兴奋。朱元璋本来是这样想的,等自己把南部天下都打下来之后,再与刘福通公开翻脸。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刘福通是最后一个敌人,也是最强大的敌人。可现在看来,刘福通不仅不强大,也不是什么最后一个敌人了。但问题是,刘基的这种预测,准吗?李善长低低地问道:“刘先生,如果刘福通真的战败,那元军岂不会大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