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朱元璋私密生活全记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弓着腰身像一个虾米。当时的陈友谅,看到上司那么一副熊样,简直是开心极了。可开心归开心,麻烦事却跟着来了。把上司打得嘴歪眼斜背驼腰弓,那还了得?陈友谅立刻被投进了监牢,还不是一般的监牢,是死牢。这下子陈友谅就慌了。他的家人四处求情打点,但无济于事。    
    恰在这时,康茂才回到了故乡,听说了陈友谅的事。二人小的时候是朋友,现在陈友谅落难了,康茂才自然要拉陈友谅一把。康茂才是元军的大元帅,在一个小县城里搭救一个人,那自然是易如反掌。陈友谅被救出死牢后,对康茂才千恩万谢。康茂才劝说陈友谅跟他到应天去当差,陈友谅委婉地谢绝了,因为陈友谅对官府充满了憎恶。尽管如此,二人的私交还是很深厚的。康茂才在故乡的日子里,陈友谅天天和他泡在一起。康茂才前脚离开故乡,陈友谅后脚就去投奔了徐寿辉。    
    如此说来,康茂才是陈友谅不折不扣的故人和救命恩人。康茂才见陈友谅此次兵力强壮,来势汹猛,觉得与之硬拼恐难取胜,于是心生一计,他要利用与陈友谅的老关系,骗陈友谅上当,然后埋下伏兵围歼。    
    朱元璋得到康茂才的禀告后,连说“天助我也,康将军真妙计也”。朱元璋召集刘基、徐达,一块商议,写下一封诈降书,信中康茂才说自己当初投降朱元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眼下闻听故友当了皇帝,并且大军就在城外,故愿意借此机会叛朱献城,并约定了起事的时间、地点,定为三天后傍晚在江东桥等候。为了让陈友谅更加相信,康茂才还特意找了一个自己的门房,陈友谅认识的老乡送信。    
    那送信人到了陈友谅行营,把书信呈上,陈友谅一看竟是康茂才的手书,心下大喜,他完全相信了康茂才的话。    
    陈友谅之所以如此轻信康茂才的信,固然与他同康茂才的“旧交”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他的胸无城府。他只是仗着兵力强大而骄横无忌,若论玩阴谋耍手段,他在朱元璋的面前就要大打折扣了。这就注定了他在与朱元璋的争霸赛中,不会有什么太理想的结果。    
    转眼间,两天时间就过去了,陈友谅的大军开始向应天挺进。因为太平南面的芜湖等地都是朱元璋的地盘,陈友谅不敢让太平城空着,而是留下五万多人及一百多艘战船镇守太平,以防朱元璋的军队会从南方来对他进行骚扰。尽管如此,陈友谅开往应天的军队,也达十五万之众。这十五万大军,分乘数百艘战船,行驶在宽阔的江面上,声势也端的浩大而骇人。    
    过了采石镇,陈友谅找了一个熟悉应天城外地形的老百姓做向导。在这个向导的带领下,陈友谅的船队十分顺利地开到了应天城附近。那向导指着一条岔河对陈友谅道:“从这里一直向前开,就能开到江东桥了。”这时候,正是第三天的黄昏。    
    陈友谅的部将张志雄见那条岔河又窄又弯,就对陈友谅言道:“陛下,我们的船队开进这样的小河里,岂不是太过困难?万一遇到什么不测,我们就是想掉头也不可能啊。”这张志雄便是先前在太平提醒陈友谅防止康茂才的信有诈的人。陈友谅没好气地指着那条小河回答张志雄道:“小河里的水这么满,船队行进有什么困难!”    
    说来也巧,当时的长江正在涨潮,那小河里的水的确很多。张志雄还要说什么,陈友谅打断道:“你不要再啰嗦了!快命令船队,开进小河。康公正在江东桥那儿等着朕呢!”    
    虽然正是涨潮时候,但像陈友谅的那种“混江龙”之类的巨型战船,也只能两个一排地勉勉强强地在小河里行驶。如果陈友谅的头脑还有点清醒的话,他便会预见到这么一种潜在的危险:如果长江突然退潮,他的大战船还能在小河里走得动吗?    
    陈友谅似乎不知道这一点。他更不知道的是,他的船队刚一全部驶进那条小河,那康茂才就带着自己的水军在小河口处沉下了许多破船。也就是说,即使长江永不退潮,陈友谅的大战船也很难再开回到长江里了。    
    陈友谅糊里糊涂又明明白白地率着他庞大的船队开到了江东桥的边上。这时,正是傍晚,正是陈友谅与康茂才约定的时间。看来,陈友谅的时间观念还是很强的。    
    陈友谅走到了江东桥上。按照事先约定的联络暗号,他把双手撮成喇叭状,放在嘴边,一连喊了三声“老康”。当然没有人回答陈友谅,那康茂才正忙着在小河口沉船呢。陈友谅预感到大事不好了,但还是又一连喊了十几声“老康”。甭说是十几声了,就是陈友谅喊破了嗓子,也不会有人答应他。就在这时,江东桥对面的卢龙山上飘起了一面夺目的红旗。虽是傍晚,那红旗也清楚得就像是在陈友谅的面前飘动。陈友谅不知道这红旗是朱元璋在命令各路伏兵作好战斗准备,而是忐忑不安地问身边的张志雄道:“爱卿,那红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张志雄有点哆哆嗦嗦地回道:“陛下不知道的事情,微臣怎么会知道?”    
    张志雄说完,就悄悄地溜走了,他已经知道了今天一定是凶多吉少,他要为自己的后路作打算。而实际上,当时陈友谅的手下大将中,有许多人都有着同张志雄类似的想法,比如梁铉、俞国兴和刘世衍等人。也就是说,战斗还没有开始呢,陈友谅的军队就已经成了一群乌合之众。究其原因,当与陈友谅害死徐寿辉有关。像张志雄等人,本来都是徐寿辉手下的大将,陈友谅几乎是明目张胆地害死了徐寿辉,张志雄等人当然不会甘愿为陈友谅卖命了。可惜的是,陈友谅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更没有看清江东桥一带的地形对他很不利。尽管他已经知道康茂才的那封信确实是一个诡计,心中也确实很慌乱,但他还是仗着人多,要与朱元璋在应天一决雌雄。因此,他就没有下达撤退的命令,而是命令十几万大军全部弃舟登岸,向应天城开进。


第四部分第43节 安庆失守

    这时,天已经渐渐地黑了。陈友谅的十几万大军刚刚全部登岸,天空中突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顷刻工夫,一场大暴雨就兜天而下。说来也许不相信,那豆大的雨点直往陈友谅的十几万大军身上砸,而朱元璋的各路伏兵却几乎没有挨着雨淋。这便是老天爷又在帮朱元璋的大忙了。    
    朱元璋见时机已到,急令汤和竖起黄色大旗。黄色大旗刚一竖起,朱元璋的各路伏兵就一起向着陈友谅的军队冲了过去。徐达等人领着3万兵马从雨花台一带冲向了江东桥。常遇春等人领着3万兵马从石炭山一带冲向了江东桥,周德兴等人领着3万兵马从大胜茎一带冲向了江东桥。最后,汤和也带着一万兵马从卢龙山上冲了下来。只有朱元璋,带着李善长、刘基等人,坐镇卢龙山上,关注着山下那一场空前的大拚杀。    
    再说陈友谅和他的十几万大军,正忙着找地方躲避暴雨呢,突然间,周围的山上鼓声大作、鞭炮震天——这是刘基安排的上万名老百姓在山坡上鼓弄的,目的是迷惑和震慑陈友谅——跟着,朱元璋的几路伏兵就朝着他的军队冲杀了过来。天黑,又下着雨,陈友谅实在搞不清朱元璋到底有多少兵马,只听得耳边到处都是鼓声鞭炮声和喊杀声,好像他的周围全是朱元璋的军队,而他自己的军队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事实是,陈友谅的十几万大军几乎真的是消失了,既看不清朱元璋军队冲来的方向,也没有人指挥他们该如何应战,勉强有几位将领指挥着自己的手下想抵抗一番,可因为地形不熟,到头来只剩下挨打的份了。最后,陈友谅的十几万大军,至少有一半多官兵都放弃了作战的念头,纷纷往战船上跑,想离开这里跑到江面上去。可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虽然江东桥一带暴雨不断,但长江却退潮了,加上那条小河九曲十八弯的,陈友谅的大小战船只能在小河里搁浅。逃不掉,就只能往水里跳,跳到深水里的,大都被淹死,跳到浅水里的,好不容易才爬上岸,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呢,朱元璋的军队就又冲到了跟前。圆圆的月亮不见了,圆圆的太阳从东边升了起来。江东桥一带的战斗便基本上结束了。再看朱元璋,同李善长、刘基等人一起,有说有笑,精神抖擞地从卢龙山上走了下来。    
    朱元璋完全有理由为这场大战而感到自豪。虽然这场大战只进行了一夜时间,但朱元璋取得的战果却无比巨大。陈友谅的十几万大军,掉到河里淹死的数以万计,被朱元璋军队杀死的,实在难以计数。光是俘虏,朱元璋就逮了两万多。陈友谅的数百艘战船,包括“混江龙”等一些巨型战舰,十有八九都成了朱元璋的战利品。说“十有八九”,是陈友谅见势不妙,带着一干亲信,乘坐着小战船溜回了太平,并迅速带上在太平的驻军,狼狈地又溜回到了自己的“都城”江州。    
    对朱元璋而言,应天城外一战的意义,不仅仅是他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主要的意义在于,经此一役,陈友谅元气大伤,他当时所能调集的有生力量,几乎全被朱元璋给消灭了,在较短的时间内,他陈友谅已经很难再调集到一支比较大规模的军队了。也就是说,应天城外一战之后,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攻守形势正好调了个个儿,轮到朱元璋集中兵力向陈友谅的地盘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了。那张士诚虽然没有直接出兵配合陈友谅的军事行动,但在内心里,张士诚也是在期盼着朱元璋打败仗的,朱元璋要是吃了败仗,他张士诚就会毫不犹豫地向常州和镇江发动进攻,把应天城以东的地盘全部抢过来。然而,张士诚得到的消息却是,陈友谅不仅战败了,而且还败得很惨。这样一来,张士诚就只好老老实实地呆在苏州城里,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朱元璋经审问俘虏得知,陈友谅兵发太平的时候,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