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元璋笑着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是我不能来还是你不想我来?”
李淑慌忙道:“大人千万不要生气……见到大人,妾身实在是万分惊喜……”
李淑“万分惊喜”一点也没有夸张。一个月两个月,朱元璋也很难到这里走上一回。即使是天底下最娇艳的花朵,如此疏于浇灌,也会慢慢地憔悴枯萎了。
朱元璋伸手捏了捏李淑的脸,歉意地说:“近日我很忙,冷落你了。”
李淑含泪笑道:“大人,我一直都在盼着你来哪。”
“盼我来干吗?”
李淑羞红了脸,扑进了朱元璋的怀里……
朱元璋离开了李淑之后,便想回自己的卧房体息。不管怎么说,明天出兵安丰的事情是不能耽搁的。可就在这时,一仆人过来通报,说是李善长和刘基二人求见朱丞相。
朱元璋先是一喜:刘基终于从青田回来了。继而朱元璋又有些疑惑:李善长和刘基此时结伴前来,所为何事?原来,在周德兴、汤和、常遇春对邵荣、赵继祖两家进行满门抄斩的时候,刘基就走进了应天城。那当口,朱元璋正好走进了李淑的卧房。刘基当然不知道邵荣和赵继祖的事。当时的刘基只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徐达和常遇春二人被朱元璋调回了应天。朱元璋对陈友谅的军事行动暂时停止了。因此,刘基走进应天城后,没有马上回自己的宅第,而是立即就找到了李善长。见着刘基,李善长真是大喜过望:“刘先生,你终于回来了。”刘基顾不得同李善长叙旧,而是迫不及待地问李善长道:“朱丞相为什么要把徐达、常遇春调回应天?”
李善长回道:“因为朱丞相要去救援安丰,而且明天就要出兵。”刘基愕然道:“朱丞相为什么要这么做?不把陈友谅彻底击溃,何必急着对张士诚用兵?”
李善长轻叹道:“我多次奉劝朱丞相,可朱丞相就是不听,就像铁了心似的,又像了魔似的,非要去救援安丰。所以我就天天盼望刘先生早日归来。也许,只有刘先生才能使朱丞相改变主意。”刘基摇头道:“我就是听说了北方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才匆匆赶回来的。我担心朱丞相会因此而改变原先的战略。没成想,朱丞相真的这么做了!”
李善长赶紧道:“这时候去劝朱丞相,应该还来得及。”刘基轻轻问道:“李先生,你以为我能劝说得了朱丞相?”李善长回道:“刘先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谁还能做到?”刘基默然片刻,然后言道:“行与不行,都得要去试试。”
就这样,刘基和李善长二人就踏着夜色走向朱元璋的丞相府。尽管朱元璋平日很尊重刘基的意见,但这一回是否能劝朱元璋改变主意,刘基心中也是没底的。
刘基和李善长走到了朱元璋的丞相府门前。守门的卫兵不敢怠慢,慌忙把二人带进府内。按照惯例,刘基和李善长走进一间小客厅等候。很快,那朱元璋就来到了刘基和李善长的身边。由于在李淑身上消耗了过多的体力,朱元璋看上去有些疲惫。刚一跨进小客厅,朱元璋就抢上两步,一把抓住刘基的手道:“刘先生,你知道吗?你回青田的这段日子,可把我朱元璋想坏了。”
刘基微微一笑道:“让朱丞相如此牵挂,刘某心中委实不安……刘基此时前来打搅,还望朱丞相多多谅解。”
朱元璋忙道:“刘先生这话就说错了。你和李先生,什么时候都可以来找我。我早已吩咐过门卫,只要是刘先生和李先生前来,一律不得盘问不得拦阻,并要速速通知我知道。喂,刚才门卫没有耽误你们的时间吧?”
刘基回道:“丞相大人的命令,谁人敢不从?也甭说是小小的门卫了,就是徐大将军和常大将军,丞相大人一纸手令,他们不也是乖乖地从武昌前线回到了应天?”
朱元璋立刻就猜出了刘基和李善长的来意:“刘先生,听你的口气,你好像也不同意我出兵安丰?”
刘基明明白白地点了点头:“是的,大人,刘某不赞成对安丰用兵。”
朱元璋看了一眼李善长。李善长静静地站着,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又好像这一切跟他无关似的。朱元璋便把目光慢慢地移回到了刘基的脸上:“刘先生,能说说你不同意对安丰用兵的理由吗?”
刘基回道:“理由就是我过去对大人曾经说过的话:应该先把陈友谅彻底地解决了,然后再对张士诚用兵。”
朱元璋言道:“刘先生对朱某说过的话,朱某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只不过,这一回的情况有点不同。朱某的意思是,先救援安丰,然后再继续对陈友谅开战也不迟。”
刘基缓缓地摇了摇头道:“大人,如果真的发兵安丰,那想再继续对陈友谅开战,恐怕就为时已晚了。”
朱元璋笑问道:“刘先生是不是在担心,如果我出兵安丰了,那陈友谅会在背后攻击我们?”
刘基点头:“大人说的对,我以为,那陈友谅是绝不会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的。”
朱元璋摆了摆手道:“刘先生太多虑了吧?那陈友谅被我打得溃不成军,仓促之间,哪还有多少兵马能向我发起攻击?我去救援安丰,只不过是让那陈友谅多喘几口气罢了。”
朱元璋说得相当自信,仿佛陈友谅只是一条小毛毛虫,而且已经攥在了他的手中,他想什么时候捏死它就什么时候捏死它。刘基却道:“朱大人,有句俗话叫做百足之虫虽死而不僵。更何况,陈友谅这只百足之虫现在根本还没有死啊!”
朱元璋似乎对“百足之虫”四个字来了兴致:“刘先生,依你之见,我们现在该怎么去对付陈友谅这个百足之虫?”
刘基道:“让徐将军和常将军重回西线,集中兵力,一举拿下武昌!”
朱元璋稍稍地皱了一下眉头:“刘先生的意思是,张士诚去攻打安丰,我们不闻不问?”
刘基言道:“张士诚去攻打安丰,正好给了我们时间去拿下武昌,待我们拿下武昌、将陈友谅真正击溃之后,再回到东线与张士诚开战,这才是上上之策啊!”
朱元璋道:“刘先生说的这上上之策,我懂。我本来也就是想这么做的。可后来我又想,如果真的这么做了,那安丰就肯定会被张士诚抢去。凭刘福通现在的实力,根本守不住安丰。”
刘基立刻问道:“大人为何在乎一个小小的安丰?”
朱元璋回道:“如果安丰在我的手里,那就至少有两点好处。第一,张士诚不敢轻易地向北扩张,第二,元朝的军队如果南下,就必须先拿下安丰,这样,我们便有了时间去做必要的准备。”
一直默然不语的李善长此时言道:“听大人的话,大人是把安丰当作一颗钉子钉在了元兵与张士诚之间了。”
朱元璋道:“李先生的这个比方非常恰当。只要安丰不失,元兵就不好南下,张士诚就更不好北上。”实际上,元军如果真要南下,一个小小的安丰城是根本挡不住的。不过,从战略的角度上来看,朱元璋的这种说法还是能够站得住脚的。所以,听了朱元璋的话后,李善长就又闭了嘴。第二天(龙凤九年三月初一),朱元璋亲率近二十万大军并徐达、常遇春、汤和诸将,离开应天城向北开去。留守应天的李善长、刘基和周德兴等人,一起赶到城外为朱元璋送行。朱元璋信心十足地对刘基等人言道:“要不了多久,我就会回师应天,西攻陈友谅!”
李善长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预祝朱元璋“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刘基也没有多说什么,而是顺在李善长的后面,也说了几句“马到成功”之类的话。就这样,朱元璋开始了他的救援安丰大行动。安丰和应天城的直线距离有四百多里,从苏州到安丰,路程比从应天到安丰还要远,但因为张士诚的部将吕珍走得早,速度也快,所以,朱元璋离开应天城之前,吕珍的十万大军就已经把安丰围困了一个多月。
安丰的城池很小,粮食也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刘福通和他的残兵剩将们能在这里坚守了一个多月,也着实不容易。那吕珍面对着如此顽强的刘福通,即恨得咬牙切齿,又在心中暗暗地钦佩不已。然而,一个多月以后,安丰城内的情况就变得万分严峻起来。城内的粮食吃完了。不仅仅是粮食了,凡是能吃的东西,比如战马什么的,都被刘福通的军队吃光了。那少不更事的大“宋”皇帝小明王韩林儿,又饿又怕,整天啼哭不已。即使吕珍不再攻城,安丰城也守不了几天了。
刘福通当然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他之所以死守安丰,是想等待朱元璋前来救援。可是,等待了一个多月,朱元璋却不见踪影。刘福通只得召来几个亲信手下道:“早就说那朱元璋有野心,现在看来,这种传闻一点不假。朱元璋是在借张士诚的手把我们给消灭啊。”
一手下问刘福通现在怎么办。刘福通长叹一声道:“趁弟兄们还能走得动,往外突围吧,能突出几个就是几个。”
刘福通决定趁深夜突围。当天下午,天降大雨,雨大得站在别人的面前都看不见对方是谁。刘福通趁着天气的掩护,逃出了安丰城。刘福通带着小明王及二百来个手下艰难地向南挪动着。
走了小半天,来到一个小村庄。刘福通的一个手下好不容易地找来了一点吃的东西。刘福通把食物平均分给二百多个手下,小明王也分得了一份,看着小明王狼吞虎咽的模样,刘福通的鼻子不禁一阵阵地发酸。
就在这时,一个手下跑来向刘福通报告:“村子里开进来一支军队,有二千多人。刘福通不禁悲从心来:完了,一切都完了。然而,那手下接着又道:“那支军队是从南边开过来的,是朱元璋的红巾军。刘福通又一下子喜气横生:吾这回有救了!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