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开篇就说,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但那时是秦国着力南下,主力在巴蜀荆楚,赵国与周围国家相比尚属强大,廉颇假借着虎威,尚可打一些胜仗。但在秦人来攻时,他与赵奢、李牧、蔺相如等敢打敢碰的人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然而,赵奢、李牧、蔺相如都没有廉颇名气大,这是因为廉颇还有一个负荆请罪的故事。

  由于负过荆请过罪,仿佛廉颇是个襟怀坦荡、勇于改过的君子。可是,他这个人有了错误就改,改了却再犯。长平战后,赵王曾再次起用廉颇,〃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是比以前更重用了。赵悼襄王立,因燕人乐乘伐燕有功,〃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别人比自己功高了官大了,廉颇就犯了老毛病,把人家乐乘撵跑了还不算,竟然弃强秦压城的国家于不顾,为了个人怨愤,再一次耍小孩子脾气,跑到别的国家去了。可能是魏国也看明白了廉颇这个人,〃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但没有重用,而且不信任他。后来他从魏国又跳槽到了楚国。在楚国,他也没得到重用,这时,他说出了〃我思用赵人〃,可惜,为时晚矣。最后,廉颇老先生一个人默默无闻地客死在异国他乡。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共记廉颇、赵奢、李牧、蔺相如四个人,以攻战取胜论,赵奢、李牧、蔺相如三人皆在廉颇之上,司马迁以廉颇为记叙之首,并非是因他功勋最著,而是因为廉颇居赵为官时间最久,以他为主线便于叙述赵史,以补《史记·赵世家》之简约。

  作为艺术形象的廉颇,可以保留其光辉,但是对于历史的廉颇,必须要实话实说。 
第5节:蔡桓公讳疾忌医了吗


  蔡桓公讳疾忌医了吗

  中学课本中有篇《扁鹊见蔡桓公》,因为这篇短文,蔡桓公这个人成为讳疾忌医的典型,嘲弄声一片,谴责声一片。而抛开成见,来看原文,我们发现,蔡桓公并不是讳疾忌医的人,这是一桩冤案。

  文章很短,我们不妨再读它一下。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文章开头,〃扁鹊见蔡桓公〃,这时的蔡桓公身体一点不适的感觉也没有。扁鹊来见蔡桓公,也没说是来瞧病的。桓侯说〃寡人无疾〃,是实话实说。可扁鹊的眼睛比现在的CT还厉害,站了一会儿,就突然冒出一句〃君有疾在腠理〃。并没有说明依据,仅凭名医的身份就诊断出人家有病,错在扁鹊要是您,身体没有任何不适,路上遇到个名医,作出如此诊断,您也是接受不了的。桓侯〃不悦〃是正常的,在情理之中。

  〃居十日〃,扁鹊又说桓公有病;〃居十日〃,又说桓公有病。桓公当然不悦,但也只是在扁鹊离开后表现出不悦,并没有当着扁鹊的面表现出来,给了神医面子。

  又〃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这时的蔡桓公身体还是没有不良反应,但扁鹊一而再,再而三说蔡桓公有病,这令蔡桓公不解,但是蔡桓公还是派人问了医生这是怎么一回事?医生扁鹊见死不救,扭头便跑,也有点不对,只是到了桓侯〃故使人问之〃,才说出病因及治疗方案。

  〃居五日〃,这已经是扁鹊说桓公有病的第三十五天了,这时的桓公才感到身体疼痛。而桓公一感觉到自己〃体痛〃,就〃使人索扁鹊〃,根本没有忌医。

  桓公不幸,得了怪病,将要死了才有体征。更不幸的是死后让人笑了几千年。

  《扁鹊见蔡桓公》出自《韩非子·喻老》,寓言而已。〃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这些话是说给医生(治国者)听的。而蔡桓公是患者,不是医生,不是韩非子要说明的主体。韩非子的本意是告诫医生,这段文字是说扁鹊的失误,并不是患者有错。而这段说明主题的话,课本却没有选入,删除了。

  更冤的是,蔡桓公是春秋时人,而扁鹊应该是他之后的战国人,扁鹊见蔡桓公等于关公战秦琼。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事情还是这些事,可是,蔡桓公变脸了,成了齐桓侯。蔡桓公、蔡桓侯、齐桓侯,到底是谁的事儿也弄不清楚了,最后屎盆子全扣到蔡桓公身上了。 
第6节:〃坑杀〃就是活埋吗(1)


  〃坑杀〃就是活埋吗

  《史记》记载,战国末期的秦赵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战,战争的结果是赵国失败,四十万降卒被秦军〃坑杀〃。从多种古籍对这事的记载看,这不应该是虚构的,应该是历史的真实事件。有人认为〃四十万〃系〃十四万〃之误,但学界多取四十万之说。这次〃坑杀〃一直被理解为:活埋。因为这样,长平之战就更血腥了。但是细究此事,活埋之说,却极不合理。

  〃坑杀〃赵卒四十万实在是了不得的大事,许多古籍对这事有记载,叙述大同小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白起之后,又出现一次大的〃坑杀〃,那就是项羽〃坑杀〃秦军降卒。

  《史记·项羽本纪》:〃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又是坑杀,又是二十万人。

  战争中,只要条件允许,不管是哪一方的死者,都是要埋葬人的,除去道德因素之外,主要是为了防止瘟病。而活埋则又是一回事。以活埋的方式处死人,历代皆有。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也常用活埋的方式杀害中国抗日军民。活埋多数并不是挖个大坑将人埋进去完事,而是将人埋入土中,却把头露在外面。不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现代,活埋都是最麻烦的处死方式,但是活埋却最有震慑作用,对人的心理打击最大。于是历史上活埋不断。

  活埋是一种威慑手段,一般是要给敌方看的,处理时也多不隐蔽。而长平之战〃坑杀〃后,〃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赵军基本被杀光,其威慑作用与一般的杀头没有两样。如果效果一样,大战后疲惫不堪的秦军就没有必要活埋赵人了。 
第7节:〃坑杀〃就是活埋吗(2)


  越是武器简陋的时代,军人与平民的区别越小,武装与非武装的区别越小。在只有冷兵器的时代,树枝、石块与刀剑的差距,远远不是树枝、石块与机关枪的差距,四十万人知道自己即将被活埋,知道必死,动上拳脚,操起石头、树枝,没个十万八万人是难以抵挡的。再说了,将四十万个大活人埋了,光土方就不得了,况且是置之死地的四十万战士,不加绑缚是很难埋的,而要绑上四十万人,谈何容易?埋人家时,就得放下武器,操起锨镐,一锨一锨往下填,埋了这个,上来了那个,四十万人闹了起来,可是了不得的事。大将军白起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傻事?项羽三更半夜地挖坑埋人,岂不更傻?

  周作人在《苦竹杂记》中说〃掘了很大很大的坑,把二十万以至四十万人都推下去,再盖上土,这也不大像吧。正如《镜花缘》的林之洋常说的'坑死俺也'〃。

  〃坑杀〃的〃坑〃,《史记》作〃阬〃。《说文》有〃阬〃无〃坑〃,解释:〃阬,门也。从阜,亢声。〃徐铉说:〃今俗作坑,非是。〃可见,先有〃阬〃,后有〃坑〃,本不是一个字。《玉篇》:〃阬,陷也。〃〃阬〃《辞源》有解释:〃坑陷,杀害。《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可见,〃坑杀〃有的时候是活埋,有的时候是〃害死〃。

  从几次大规模的〃坑杀〃看,长平之战是〃挟诈而尽阬杀之〃,项羽是〃夜击〃。〃诈坑杀秦降卒〃,〃挟诈〃就是使用骗术,采用不光彩的军事手段。

  长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