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资生丸x
人参(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一两) 白茯(两半) 山楂(二两) 神曲(二两) 麦芽(两半) 陈
皮(两半) 桔梗(五钱) 山药(两半) 扁豆(三两) 苡仁(三两) 藿香(五钱) 芡
实(两半) 泽泻(五钱) 黄连(三钱五分) 白蔻(三钱五分)
蜜丸弹子大。
x理中化滞汤x
人参 白术 炮姜 甘草 砂仁 浓朴 藿香 陈皮
寒甚加肉桂。
x仓廪汤x
人参 白茯 甘草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桔梗 陈仓米 石莲肉
本方不用人参。服之无效。脉沉者。宜加藿香。
x仓连人参汤x
黄连(七钱) 陈仓米(三钱) 人参(五钱)
脉洪实者。去人参名仓连煎。
x外治法x
用大田螺一枚。捣烂如泥。入射一厘。纳入脐中。引热下行。胃即开矣。(此法曾经试之效捷)
x香连丸x
木香(一两) 黄连(二两)
卷下
泄泻
属性:泄泻者。胃与大肠之病也。此因饮食不调。脾胃不能运化。小水并于大肠。故令作泻。脉来沉滑。腹中作痛。
宜用胃苓汤加减。以其积滞在胃。气不宣通。稀粪旁流故也。若久泻不止。脉沉细缓。按之无力者。是为脾虚。宜用健
脾丸参苓白术散之类。甚则用八味地黄丸。补命门火以生脾土。此不易之法也。但泄泻之病。虚寒者固有。
而虚热者亦多。如下多亡阴。津液不足。脉来细数无力。甘温毫不可投。宜用脾肾双补汤。此外又有数症。
条分缕析。治之方不误耳。
积泻者。腹痛而泻。泻后痛减。泻去稍宽。偶然而起者。谓之食泻。法当消食分利。若不时举发。定
因脾土虚弱。不能运化。以致食停作泻。初起必先消食。方可用补用温。世人概言脾泻。骤用温补者非也。
大约脉实有力。宜用胃苓汤。脉细无力。宜用半消半补(脉之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痰泻者。或多或少。或泻或不泻。中焦有痰。饮食入胃。裹结不化。所以作泻。脉滑有热者。宜用枳
朴柴陈汤。脉来弦细无力。宜用香砂六君子汤。
火泻者。腹中痛一阵。泻一阵。后去如汤。后重如滞。此因湿在肠胃之中。火在肠胃之外。宜用清热柴苓汤。甚则
完谷不化者。火性急速。不及传化故也。
冷泻者。鼻吸风寒之气。口食生冷之物。皆能作泻。此暴病也。宜用香砂理中汤。若久泻之后。
脉细皮寒。病涉大虚。宜于前方更加桂附。若加之以不食。危笃难医。至于完谷不化。初起犹为胃寒。
治之可愈。久则胃气已绝。断主于死。
湿泻者。腹中不痛。所泻皆水。(辨证精详)或遍身发肿。身热脉数者。病属于阳。(分别阴阳不
紊)初起宜用分消饮。久以柴苓汤主之。若肢冷脉细。元气大虚。宜用消肿
健脾汤。即金匮肾气丸。亦宜服也。
又有肺燥作泻者。人所不知。秋伤于燥。内热咳嗽。肺中之火无处可宣。传于大肠。故令作泻。宜用清金
润燥汤。润肺兼润其肠。则泄泻自止。若误认脾虚。而用温补。非徒无益。又害其肺也。治者详之。又有脱泻者。水谷
皆下。日有百次。不但糟粕泻尽。并肠中所蓄之黄水。俱已竭尽而无余。所以平人时泄黄水。即是脾坏之候。皆主于死。
不易治也。
x加减胃苓汤x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赤茯 猪苓 泽泻 山楂 桔梗
平胃而用苍术。取其雄壮上行。发越脾气。脾气一行。则郁结自开。若单用沉降之药。胃反不能开也。但脉来沉缓
者可用。滑数者勿与。以其燥能助火故也。至于猪苓虽能渗湿。脾湿不甚者。服之必伤肾水。不可轻用。若两
肋作胀。因于气郁者。宜加香附青皮之类。
x健脾丸x
人参(二两) 白术(三两) 白茯(二两) 甘草(一两) 山药(二两) 扁豆(三两) 芡实(三两) 莲
肉(二两) 泽泻(一两) 陈皮(一两) 山楂(三两)
x参苓白术散x
人参 白术 白茯 甘草 山药 扁豆 苡仁 桔梗 砂仁 莲肉
x脾肾双补汤x
人参 山药 扁豆 车前子 白茯 白芍 萎蕤 菟丝子 杜仲 山萸 白蔻 石斛
x枳朴柴陈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陈皮 白茯 枳壳 浓朴 赤芍
x香砂六君子汤x
人参 白术 白茯 甘草 陈皮 半夏 砂仁 藿香 香附
x清热柴苓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赤茯 猪苓 泽泻 山栀 赤芍
x香砂理中汤x
人参 白术 炮姜 甘草 香附 砂仁 藿香
滞多加浓朴。
x分消饮x
羌活 白芷 柴胡 川芎 枳壳 山楂 陈皮 猪苓 泽泻
热盛加山栀黄芩。
x消肿健脾汤x
人参 白术 白茯 甘草 车前子 泽泻 浓朴 苡仁 炮姜 附子 陈皮 山药
凡久泻脾虚。以及发肿。俱宜用此。
x清金润燥汤x
沙参 萎蕤 苡仁 山药 石斛 黄芩 白芍 桔梗 甘草 地骨皮 陈皮 芡实
x八仙糕x(痢后调理脾胃良方)
白术(四两) 白茯(四两) 山药(八两) 扁豆(八两) 芡实(八两) 莲肉(八
两) 苡仁(四两) 老米粉(二斤) 白糖(二斤)
x四神丸x
肉果(二两煨熟去油) 补骨脂(四两) 五味(一两) 吴茱萸(水浸炒一两)
x姜煮红枣为丸x(补命火益脾肾要剂)
卷下
疝气
属性:夫疝者痛也。重坠如山。故名曰疝。皆厥阴肝经之病。与肾经绝无干涉。自素问而下。皆以为寒。东垣丹溪以为先
有湿热。又被风寒外束。所以作痛。然疝有多端。不可以湿热尽也。即以湿热言之。初起睾丸肿大。恶寒发热。
脉来弦数。不时举发者。奔走劳碌。饮食郁结。水谷之气。陷于至阴。即为湿热。非水谷之外。又有湿热也。诸书泛言
湿热。而水谷之气。毫未言及。所以治之不应。予从金匮论中。见其言疝言香港脚。以及腿缝生核。 肿不消。皆
言水谷之气下注。则疝气之由食积明矣。其寒热脉数。全是劳倦伤脾。气道错乱。失其营运常度。郁生寒热诸症。
岂尽感于风寒乎。予用柴葛二妙汤。散其劳倦之火。继以柴胡化滞汤。消其食积。不但目前立愈。并疝气之
根永除不复作矣。此古人隐而不发之义。经予一言道破。治疝之法。了无疑义也。又有微寒微热。脉虽洪弦。按之无力
者。气虚下陷。与前症迥不相同。宜用橘练补中汤。其肿自消。以上二症。卵皮虽肿。其色如故。若红肿大
痛者。谓之囊痈。热多湿少。血热下注。日久血化为脓。最难调治。初用清肝渗湿汤。七八日后。肿而不溃者。宜用滋
阴内托散。已溃之后。全要睾丸悬挂。毒从外散。可保无虞。若囊皮脱落。连及睾丸。法在不治。此皆疝家常见
之症。而亦有不恒见者。条分于左。以备采用。
卷下疝气
七疝症治
属性:寒疝者。囊冷如冰。坚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此因坐卧石地寒月涉水。外感寒湿
而然。脉沉细缓者。宜用补中汤。加桂枝细辛之类。若脉
来滑大有力。标寒束其本热也。亦用柴葛二妙汤。若原有疝气反缩入内。聚于小腹疼痛异常者。阴寒夹食。积聚不通。
宜用蟠葱散。
水疝者。皮色光亮。状如水晶。脉来弦数者。病为阳水。宜用龙胆泻肝汤。恐其肿痛不消。必致作脓。
脉沉细缓者。又为阴水。宜用五苓散。
筋疝者。阴茎肿胀。挺纵不收。或有白物如精。随溺而下。得之春方。邪淫所
使。龙胆泻肝汤。清肝渗湿汤。俱可量用。日久病深。宜用滋阴地黄丸。
血疝者。状如黄瓜。居阴毛之上。俗名便痈者是也。若在腿缝之上。左为鱼口。右为便毒。非血疝也。治之之法。
亦照囊痈调理。
气疝者。不痛不痒。但觉肿坠。此因气怒郁于下焦。宜用柴胡平肝汤。日久气虚。亦用橘练补中汤。其在小儿名为
偏坠。得之父精怯弱。强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亦用橘练补中汤。
狐疝者。昼则肿坠。夜则入腹。按之有声。如狐之昼出而夜归也。故名狐疝。治之难愈。橘练补中汤。八味地黄丸。
审而用之。
疝者。阴囊胀大如升如斗。俗名沙HT 是也。每见身死之后。疝气全消。可见阴囊之大。全是气虚下陷。苟
于未大之前。常服橘练补中丸。亦可免其渐长。不可误认水肿。妄用针刺。(景岳以疝病属气不疏治宜舒气为主是创言也
若遇七疝皆属气凝治以舒气则凝者散而疝自愈矣。)
x柴葛二妙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干葛 赤芍 苍术 黄柏 枳壳 浓朴 川芎 香附
x橘练补中汤x
人参 黄 白术 甘草 当归 陈皮 升麻 柴胡 橘核 川练子 白芍 小茴香
此方虽能升提下陷。气虚甚者。无参则不效。
x清肝渗湿汤x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柴胡 黄岑 山栀 龙胆草 花粉 甘草 泽泻 木通
热盛加黄连(治疝气偏坠肿不可忍附方 槐子一钱炒黑色为末入盐三分空心黄酒调服)
黄酒调服。
x滋阴内托散x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黄 泽泻 皂角刺 穿山甲
又方杏仁(去皮尖) 茴香(各一两) 葱白(焙干五钱)
共为末。每服五钱。黄酒调服。嚼核桃肉咽下。
x蟠葱散x(散寒利气之主方)
苍术 三棱 砂仁 丁香 肉桂 炮姜 玄胡 白茯 甘草 葱白
x八角茴香丸x
山楂 枳实 大茴 吴萸 荔枝核
x龙胆泻肝汤x
龙胆草 连翘 生地 黄芩 黄连 山栀 归尾 甘草 泽泻 车前子 木通 大黄
x柴胡平肝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白芍 川芎 香附
卷下
香港脚
属性:香港脚者。腿足肿痛也。腿足之下。乃肝脾肾三阴所主。三阴之脉。起于足之中指。若当风洗足。或汗
出风吹。风邪客之。上动于气。故名香港脚。初起不觉。因他病乃成。即如腿足红肿。恶寒发热。脉浮弦数者。
素有风湿。又遇奔走劳役。饮食郁结。水谷之气。陷于至阴。故成此症。宜用柴葛二妙汤。散去表
邪。再用宽中化滞之剂。自无不痊。大便不通者。法当下之。至于白肿不红者。其候有寒湿风湿湿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