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被送往赵国居住。吕与子楚结交,然后去秦,他在秦国通过贿赂和阴谋,
诱使太子接受子楚为储贰。当秦王死于公元前 251 年时,太子即位为孝文王,
但不到一年,孝文王也死去,子楚依次在公元前 250 年即位为庄襄王。庄襄
王的统治因公元前 247 年子楚之死而中止,因而其子得以继位。(根据中国
传统的说法,赢政之治在公元前 246 年正式开始,不过实际上政在其父死后
不久,立刻在前一年的阴历五月登位。)
政的母亲原来是吕不韦之姬,但子楚被她的美色所迷而要她,吕不韦勉
强地把她献给了子楚。据《史记》记载,她来到子楚之处时已经怀孕,而子
楚并不知道。在文中所描述的“至大期时”,她生下政,因此他的生父是吕
不韦——虽然由于怀孕期长,子楚及世人都认为是子楚之子。有充分的理由
(见附录 2)认为,这一句描述不寻常的怀孕期的话是一个不知其名的人加
在《史记》之中的,为的是诽谤秦始皇,说明他政治的和出生的非正统性。
要做到这点,难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即不但把他说成是私生子,而且把
他说成是商人(在传统上商人被后世的儒生列在社会最低的阶层)之子?这
句插入的话——还有以后出现的其他相同的情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
为直到近期为止,关于秦始皇是私生子的说法几乎没有人怀疑过。
当子楚在公元前 250 年登位时,吕不韦成了他的丞相,在子楚的继承者
在位时他继续任此职务,直到公元前 237 年他垮台。吕不韦的权势可以从子
楚封他为侯之事中看出,据说食邑 10 万户。这一事件表明,甚至在这么晚的
① 《史记》卷八五,第 2505 页。卜德在其《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爱国者及将军:〈史记〉中三篇秦代(公
元前 255— 前 206 年)的传记》中收有《史记》卷八五的译文和评述及有关吕不韦的其他材料。
② 《战国策》七(秦五),第 275 页(克伦普译:《战国策》,第 109,第 137 页)。
时期,旧的内部分封制是继续与新的郡县行政制度同时并存的。
吕不韦虽然作为一个商人,自己很可能没有什么文学教养,据说却耻于
秦的文化落后状态。象许多靠个人奋斗起家的人那样,毫无疑问他需要使自
己成为文化的赞助人,从而取得威望。他采取了当时有权势的政治家普遍采
取的办法:招纳一大批士或学者在其周围(他的传记说有 3000 人)。他要求
其中一些人把他们的哲学思想写成文字。经过他们的努力,结果可能在公元
前 240 年编成一部独一无二的晚周哲学思想的文集——《吕氏春秋》。①
在子楚死去和未来的秦始皇于公元前 246 年登位后,吕不韦又与秦始皇
之母恢复两性关系,人们记得,后者在吕不韦把她献给子楚时已是吕之宠姬。
后来,由于担心年轻的秦王会知道此事,吕不韦就将特别放荡的嫪毐介绍给
太后,以转移她的兴趣,嫪毐很快取代吕不韦,取得她的欢心。这件事成为
丑闻,当秦王在公元前 238 年成年时,他把嫪毐及其所有的近亲全部处死。
在开始时,吕不韦得到宽恕,但在公元前 237 年,他也被革职,后来被放逐
至蜀(今四川的成都地区)。公元前 235 年,他在去蜀途中服毒自尽。
在吕不韦死前,已有另一个更伟大的政治家出现在舞台上,此人于公元
前 221 年以后注定要成为秦帝国政策的主要制订者。他就是所有法家政治家
中最著名的李斯;李斯与主要法家理论家韩非曾经同在那个时代的儒家大思
想家荀卿门下攻读,后来在公元前 247 年来秦寻求前程。①
李斯是作为吕不韦的追随者而开始他的事业的,他通过吕不韦而得以接
近未来的秦始皇。在以后几年中,他就秘密外交事务向秦王提出建议,但在
公元前 237 年当一道驱逐所有客卿的诏令颁布时,他的前程几乎断送了。就
在那时,李斯向秦王呈上一份著名的奏疏,以雄辩的辞令说服秦王撤消了这
道诏令。从此李斯前程似锦,在公元前 219 至前 213 年的某个时候,他升任
帝国的最高职务——左丞相。直到他在公元前 208 年死去时,他一直担任此
职。在此之前,当他的地位还不那么稳固时,有的史料指责他曾经策划将他
从前的同窗韩非置于死地,韩非于公元前 233 年从韩②出使到秦。但是,此事
的记载被混淆了,李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与韩非之死有关,还远没有弄清。
司马迁把逐客之令与一个“水利设计者”郑国的阴谋联系起来,这几乎
肯定是错误的;郑国也从韩来秦,据说是为了诱使秦将其物质和精力耗费在
建造一条灌溉河渠上。当“阴谋”被发现时,河渠已完成了一半;据《史记》
李斯传记载,①这个发现是下逐客令的直接原因。然而此渠本身在以后完成
了。渠约长 120 公里(75 英里或 300 秦里),其走向大致与渭水平行,在渭
水之北,它自咸阳之北往东北伸向黄河支流洛水。这一异想天开的故事因以
下的事实而更不可信:河渠在公元前 246 年开工,而逐客令是在公元前 237
年颁布的。逐客令事件与嫪毐于公元前 238 年被处死及吕不韦于公元前 237
罢相之事(两人都非秦人)年代上的一致有力地说明,是这些事件而不是建
渠之事,促成了逐客令的颁布。
总之,这条河渠无疑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还应连带提到另一件几乎同
① 此书已被理查德?威廉译成德文:《吕氏春秋》(耶拿,1928)。
① 卜德的《中国的第一个统一者》论述了李斯的一生和成就。
② 韩位于秦之东。
① 《史记》卷八七,第 2541 页(卜德:《中国的第一个统治者》,第 15—21 页;第 59—62 页对此有进一
步的讨论);《史记》卷二九,第 1408 页(沙畹:《〈史记〉译注》,第 3 卷,第 523 页)。
时进行的非凡的水利工程。这就是横贯四川成都平原的灌溉河渠网络,约在
公元前 250 至前 230 年时期,它通过挖凿一条巨大的石质河渠而得以建成。
关于这两项成就的重要意义,后面还会再谈到。②
公元前 227 年,燕国(位于今之北京地区)为了极力阻止秦国军事机器
的迅速推进,派使者荆轲至秦廷,随带一张作为臣服象征的燕国地图和一个
在燕避难的自■的秦叛将的首级。在随之而来的朝觐中,荆轲抓起一把藏在
地图中的匕首攻击未来的秦始皇,但在行刺快要得逞时被砍倒。约在 10 年以
后,又发生两起行刺事件,但同样没有成功:一起在公元前 218 年,另一起
也在这一年的前后。③
但是中华帝国形成以前的最后几年的主要特征,是单调乏味地叙述军事
征战和作为一个多世纪劳动和组织的最后成果的胜利。奇怪的是,最后一个
计算敌人伤亡数的事例是据说在公元前 234 年“斩”赵国士兵的首级 10 万。
此后,记载就从杀人转向兼并领土:连续五次东进,所征服的国家为韩(前
230 年)、赵(前 228 年)和魏(前 225 年),然后征服南方的楚(前 223
年),接着又征服东北的燕(前 222 年),最后在公元前 221 年征服了更东
面的齐。随着这一次最后的征服,全中国都归秦统治。列国纷争之局变成了
第一个中华帝国。
② 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第 4 卷,第 3 部分,第 285—298 页详细地描述了这两项工程技术方面的情况。
关于与这些工程有关的近期考古发现,见王文才:《东汉李冰石像与都江堰“水则”》,载《文物》,1974。7,
第 29—32 页;秦中行:《秦郑国渠渠首遗址调查记》,载《文物》,1974。7,第 33—38 页。
胜利的原因
在详细叙述帝国的事件之前,应该先停下来考虑秦胜利的主要原因可能
是什么。自从学者兼政治家贾谊(公元前 201—前 169 年)写了《过秦论》
以来,中国的学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题目,因此,这里提出的大部分内容并不
是新的。
地理
秦远处于华夏大家庭之西,孤立于其他各国之外。它的东面是黄河的大
弯道,黄河先自北向南,然后突然东流。河之南通往秦的几条通道被山脉所
阻,只有很少几个战略要隘可以通行。在这些屏障后面,秦能在攻打其他国
家之前聚集力量。贾谊首先注意到这个事实。他写道:“秦地被山带[黄]河
以为固。”①
农业和灌溉
秦的农业资源,由于在公元前 246 年以后的几年中建造了郑国渠以及约
在同时建造了成都平原的灌溉系统而增加了。后一项工程在《史记》(卷二
九)有关河渠的文中只提了一句,这也许是因为它位于遥远的偏僻西南。可
是它的经济重要性一定十分巨大,因为直至今日,它仍源源不断地给在成都
平原约 200 平方英里地区生活的 500 万左右的人们供水。另一方面,司马迁
充分地认识到了郑国渠的意义。他写道,它的建成为将近 465000 英亩(约 4
万顷)原来含碱的土地提供了灌溉。“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卒并诸侯。”①
可是主要强调这些建设来解释秦的胜利,那将是错误的。它们在秦统一
之前不到 25 年才修成,而秦国朝帝国方向的发展至少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变
得很明显了。因此,这两项灌溉工程只是加快而不是决定秦的历史进程。
军事技术
另一种理论把秦军事上的成就归因于先进的冶铁技术,它断言,这种技
术使秦能够给其士兵配备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