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相到底是太子心腹,太子想他如此焦切的审案也是为了自己,不禁一叹,“太不小心了。”
“这世间哪里有不小心就弄死这许多人的,殿下想一想,世间还有谁有这本领在刑部施展这些手段?”李相恨的直咬牙,平日里瞧着悄不作声的老狐狸,不动声色的便能咬你一口。
太子微微变色,“莫不是三弟?”
李相道,“三皇子素来圆滑,此次三司会审,三皇子只应个名儿罢了。”
太子的脸彻底沉了下来,也跟着李相一道咬牙了,“谢韬那老东西!”
谢韬谢尚书。
说来这也是帝都城一奇人。
原本,但凡尚书必入内阁的。
结果,就谢尚书例外。
谢尚书做刑部尚书多年,穆元帝才允他入阁。大家嘴上不说,心里也会说,这谢家定是不得陛下心意。可是吧,穆元帝就是这般奇怪,在宫里待谢贵妃不错,谢贵妃年轻那会儿,颇得圣宠哩。后来还把宜安公主指给了谢柏,总之,不能说是穆元帝厌恶谢家吧。但,谢尚书的确是做了八年刑部尚书方得入内阁为相的。只是,也不知穆元帝怎么想的,别部尚书都是时常便有调换,独这老东西,在刑部一呆二十年。
如果说谁有本事在李相的眼皮子底下酿出这般大的刑狱,必是谢韬无疑!
“往常只当谢家不过墙头草,在老三与老五之间犹豫不绝,今老五立下些许战功,谢家就能将老三一把抛开,可真真是好外公哪!”太子恨的只差将满嘴银牙咬碎。
李相沉默不语,倘不是此事必然要他解释,他不是将仇怨诉诸口外之人。官场之上,胜便是胜,败便是败。李相也不是好相与的,道,“幸而并非无挽回余地。”
太子也颇具政治素养,一掸衣袖道,“李相说的是,便是父皇,怕也不乐意养着靖江那些小崽子们的。原本,死上十个八个的也不打紧,留下一二做个大面儿便得了。”太子与穆元帝父子多年,不是不会揣摩穆元帝的心意。靖江谋逆,朝廷文臣武将,死于其手的有多少。江南那些世家大族,因不肯投降靖江而被灭了满门的有多少,不说别个,忠勇伯家里便再无一人。苏相老家皖地苏家也遭受重创,所逃出的不过是被家仆秘密隐藏起来的几个子孙罢了。这些人,能不恨靖江后裔!穆元帝能准三司审问靖江后裔,便是不准备对他们容情的。只是,刑部被人推了一把,此事,做得太急太快,今靖江后裔所剩不过寥寥数人……纵穆元帝,为名声计,也要恼一恼的。
太子温声道,“李相放心,孤常伴御前,会为三司说句公道话。”
李相先行谢过太子殿下,一双耸拉低垂的老眼中皆是掩不住的寒意凛凛。
太子与李相对圣心的判断并没有错,穆元帝恼,并不是恼他们把靖江后裔搞死,而是在短时间内搞死,此事,令穆元帝仁君颜面有失。
要知道,靖江城可是递交的降书。
当初,朝廷给靖江王族靖江大臣皆开出非常优厚的投降条件,这些人才肯降的。今,距靖江之战结束尚不到半年,靖江子孙所余不过五人,让靖江降臣做何想?
便是史书上也得添上一笔,不需多言,只要将靖江子孙的死亡字数写上,穆元帝仁君名声便要受到置疑。哎,人老惜名啊,与此事脱不开干系的李相都怕担个来俊臣的名声,何况一国之君穆元帝,这位老皇帝只有比李相更爱惜羽毛的。
穆元帝一恼,惊惧的也非太子与李相,首当其冲的是掌刑部多年的三皇子。纵三皇子八面玲珑圆滑过人,打定主意在此案上袖手旁观,可他主掌刑部多年,三司会审便绕不开三皇子,穆元帝便令三皇子担了个主审的名儿。
此事一出,三皇子立刻傻眼。
要知道,南安侯经江南之战,便是没投靠五皇子,也相当于投靠五皇子了。毕竟,南安侯的闺女女婿——四皇子妃与四皇子是五皇子夫妇的铁杆拥趸。而南安侯与东宫之间的嫌隙,举朝皆知。因为,许多人都怀疑,倘当年没有太子与南安侯之争,纵靖江叛逆,平判江南的大军必属南安侯无疑的。结果,就是太子与南安侯反目,在靖江叛逆时,非但江南半壁沦陷,南安侯遭遇鸩杀,更因江南失陷之事,南安侯捡回一条命都不敢回朝,在湖广东躲西藏收拢人手,顶着盗匪的名儿,终于在五皇子手下再建战功,方与得胜大军一道还朝。
这仇啊,结的大了。
要说当初鸩杀南安侯的不是太子,除了脑子有问题的,没人信。
因为这并不是证据问题,很明显是逻辑问题。当初,南安侯被太子软禁,靖江王突然谋反,而南安侯是被太子怀疑有谋反证据的人,乱军之中,南安侯既然已被太子定为谋逆之人,靖江附逆,太子要跑路之时,带着南安侯一道跑路,而后将南安侯带回帝都接受正义的审判,这是一种逻辑。更有一种逻辑,当初连吴国公都战死军中,可见当时军情之紧急,这样的紧急军情之下,不大容易带走附逆者,杀之,也是一种逻辑。
现下,刑部要证明的是,当初鸩杀南安侯的是靖江王。
这种逻辑就很有些曲折的让人不能理解的地方了,最令人不能理解的就是,倘靖江王不知南安侯已被太子软禁,便是派出刺客刺杀南安侯,也不会麻烦到鸩杀这种方式吧。像江伯爵杀赵阳,一剑毙命!倘靖江王知道南安侯已被太子软禁,靖江王什么都不做,任太子将南安侯带走,南安侯怕也落不了好果子吃。当然,这两种可能都是建立在南安侯忠贞于朝廷的基础上的,倘南安侯如太子所说背叛了朝廷,那么,靖江王派出人手,则并非是杀南安侯,而必是要救南安侯的。
所以说,鸩杀本身就存在逻辑上的问题。
当然,也会有人说,如同当年靖江世子之死,一样是被人暗中下毒。
那么,这里就又有问题,太子软禁南安侯,为南安侯提供饮食的,肯定是太子的人。如此,南安侯被鸩杀一事,太子照样脱不得关系。
还会有人说,太子不知道啊,药被下在饭菜酒水中啊。如果太子不知道,那么,对于当时被软禁的南安侯来说,太子便有失察之过。
这样的嫌疑,要如何洗清?
李相要做的,就是将南安侯被鸩杀一事,从头到尾的全部让靖江南背此黑锅。
但,要知道,南安侯不是朝中随随便便的阿狗阿猫,他是陛下嫡亲的表弟,朝廷御封的世袭罔替的一品侯爵。你可以不审此案,依南安侯的性子,大约会给陛下维护东宫的面子。可是,你开审,你就不能拿着狗屎不通的东西来搪塞南安侯,若是如此,不如不审。
还有,既是三司会审,便不能只由刑部说了算。你李相是正二品尚书,当然,大理寺卿是正三品,较尚之低两阶,可御史台左都御史一样的正二品。纵大家揣摩着帝心有意为太子洗白,但你李相可得拿出一份铁证来,不然,你李相能为洗白东宫不要脸面,咱们可是要的。
所以,将靖江后裔集中刑部审问,已是御史台和大理寺睁只眼闭只眼了,最终要的,不过是一份合乎逻辑的证词。只是,纵大理寺和御史台也未料到你刑部这般黑的手啊!纵你不要个脸,也不能把大家都连累了啊!
所以,此事一出,大家纷纷痛骂李相!
这老王八,把咱们都拖下水啦!
三皇子闻知此事便心下一跳,情知大事不妙,连忙召来府中长史官商议。三皇子府的长史官道,“殿下皇子之尊,便是案件审问,殿下又不能亲去刑部大狱盯着。谅李尚书也不敢将此事推到殿下头上,殿下这便去刑部调出审问案宗,整理过后,去宫中向陛下自陈不是便是。”
三皇子跟个玻璃珠子似的两不得罪,还不就是因此案牵涉太子与五皇子相争么。虽然俩人都未对他说过啥,可一方关系太子名誉,一方关系南安侯被鸩杀的事实,南安侯又是五皇子的人。三皇子想站个干岸不想这般难呢,听了长史官的话,三皇子一叹,“今也只得如此了。这李相也是,委实没个轻重。”三皇子不会认为是他外公下的手,李相一来刑部便威风八面的很,开审此案也是李相的提议,连带着审问的流程,审问的人手,都是李相安排的。这里头还有个事儿,那啥,苏不语不是新任的刑部侍郎么,因苏不语出身够硬,李相也是打着风险转移的计划,很是想令苏不语参与审问的计划。苏不语没二话啊,当即便应了,可苏不语有个毛病,见不得血,故此,他审问,就是将人提出来,细细致致的问上一遭,人家答什么,做出笔录则罢。当然,苏不语是个严谨的人,你想糊弄他,委实不易,且他不是随便问的,一来二去的,当真给他问出不少靖江隐秘,可是,这与给洗清太子一案无关哪!李相受不了苏不语这磨唧劲儿,干脆中断他的审问过程,转而令专业人士来审。所以,刑狱之事,李相是休想牵连到苏不语的。
三皇子甭看是个站干岸的,这里头的事儿,他清清楚楚,念至此处不由同长史官抱怨,道,“你说李相这一把年岁,怎么倒还不如苏不语稳当。”
长史官笑道,“苏相何人也,焉能令爱子沾上刑狱过度的名声。”长史官认为苏不语是受到苏相的指点。
但实际上,苏不语当真没受他爹的指点,倘是他爹的指点,凭他爹的方正,在知道李相刑囚过度时必会出言制止的。苏不语没说,也没拦着,在某方面,他文雅拖沓的审问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李相的不满,物极必反,底下郎官儿揣摩上意,下手过度,酿出此事。
甚至,导致此事的还有一个原因,靖江后裔自被押送至帝都,穆元帝带着他们祭了回太庙后,一直没有受到良好的照顾。这些人,在靖江也是王子皇孙,勉勉强强能活到开审一日就不错了。再动大刑,有些是刑囚过度,有些是在狱中自尽。
当然,苏不语在刑部郎官面前也做出了他这种文雅审问为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