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温州民营经济草根创业史:温州样本-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苦恼》等言辞犀利、内容振聋发聩的文章。

  改革是个大篮子,装得进农村联产承包,也盛得下在小镇、城市的夹缝里战战兢兢四处突击的个体经济。或许,两者不能齐头并进,但可以互相推动着跌跌撞撞前行。就像陈敬练提出〃城镇出现'夫妻店'、'兄弟厂',那么农村分田到户,'父子队'、'兄弟队'有何不可?〃这是城镇个体经济带来的示范效应,给了陈敬练理直气壮的底气。而当温州农村改革因陈敬练这么一〃闹〃时,同样让城市里的个体经济暗自窃喜。

  有的历史回过头看不堪入目,有的却禁得起持久的注视。所以,很多温州人坚定地相信,〃大讨论是'温州模式'思想大发动的首个阶段〃。蔡育麟在《为〃温州模式〃鼓与呼》一文中指出:〃讨论进一步解放温州干部群众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它消除顾虑、纠正错误,树立起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而为〃温州模式〃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讨论让温州人搞经济的思想更活跃,步伐更激进,由此延伸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联产承包〃、〃专业承包〃乃至〃胆大包天〃、〃无所不包〃,道路越走越宽,终于赢得世人注目和赞叹。




  政策变得宽容,这是温州个体经济日子好过的信号。不过不可否认,当时大多数人并没有明显感知金融改革变暖的迹象。初夏,中国首次进行农村金融改革,位列〃温州模式〃三大内容之一的浮动利率浮出水面。整个事件惊心动魄,但在温州政府与民间力量齐心协力的推动下,一步步成就了温州成为中国首个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的创举。

  苍南金乡镇,明朝曾是抗倭的军事重镇,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从这座浙南小镇拉开帷幕……

  1978年以前,外面各种政治经济运动轰轰烈烈。在金乡,家家通过制售、外销毛主席像章、《毛主席语录》发家致富。1978年以后,金乡个体户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经济急剧发展,金融政策却严重滞后。

  保守的银行机构不可能给个体户发放贷款。个体户从银行贷款成功,需要等到1983年。那年,人民银行湖南省各基层单位安排发放350多万元贷款,帮助近2000家个体工商业户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人民日报》有专题报道:长沙王晓莉的皮鞋店,缺钱买原材料,银行贷款300元给予扶植。拿到贷款,她根据顾客需求专门加工商店买不到的异形鞋,产品畅销全国29个省,年营业额达2万余元。

  温州个体经济,除了要提防阴晴不定的政策,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故事也时常发生。融资困难导致民间高利贷风行。国家基准利率月息6厘,民间高达两三分。与此同时,金乡信用社承担农业贷款与农民生活贷款,连年亏损。信用社主任陈礼铨思忖破解之策,〃以信用社名义提高利率,抢占民间借贷市场〃。国家当时严格管制利率,利率浮动需国务院批准。私自调动,触犯政策红线,责任人随时可能被摘掉头顶的〃乌纱帽〃。

  中国人从来不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智慧。而恰恰,中国的经济改革往往又是自上而下,因而制度的变革时常落后于现实的实践。

  于是乎,政策尚未出台,一些人或企业就已然跃跃欲试,一步跨在改革的前列。就如民营企业,还没有〃民营企业〃之说时,一些企业搭起民营企业的台子,挂国企的牌子,绕道而行做自己的买卖。从今天法律的角度来看,很多人在空白处已然犯规,但放在当时或是颇有胆识之举。

  利率浮动是绝对的禁区。试验之初,除了信用社的三个人,陈礼铨连自己老婆都不敢告诉。他唯一的惊人之举是租下两间店面,将信用社迁到繁华地段。不敢大肆宣传浮动利率,一切运作都是私底下、小范围、偷偷摸摸地进行。大家积极吸纳放贷,不出百天,吸收存款12?5万元。

  陈礼铨想方设法地掩盖信用社的〃违规之举〃,可金乡浮动利率的消息还是传到了县、市一级及更上面。县、市行抱着默许的态度,而更高的上级行却责令停办:利率是国家统一的,谁也不准动,谁动就犯错误。

  无奈之下,陈礼铨〃阳奉阴违〃:对上说,已停办;对下说,照样办。交通和通信的滞后,反倒成为他与上级〃玩太极〃最有利的条件。上面了解下面的情况,往往需要相对较长的取证过程。利用时间差,信用社以加速度扩展业务。当信用社有了一定规模,陈礼铨斗胆联合另一位利率改革推手陈岳清,联名向上级申请批准实行浮动利率。他们言辞凿凿:〃供销社有议价商品,粮食局有议价粮食,信用社搞议价利率有何不可?〃




  反问引起了上层的关注。国家农业银行总行派政策研究室主任丁非皆率队调研,得出结论:此事与法规相抵触,但的确合情合理。临走之前,丁非皆示意陈礼铨:〃先试试。全国放在你们金乡试点,搞好了全国推广,搞不好就你们一家。〃〃丁主任,口说无凭,你要把话记在我的笔记本上。〃陈礼铨拿出早准备好的笔和本子。丁提笔写下〃在国家计划调节下,引导市场调节,融通资金〃。

  10月1日,金乡信用社在店面门口张贴公告,宣布实行浮动利率。陈礼铨找来专业户,开协储员会议,宣传信用社的浮动利率。政策不稳,改革开放还没有完全形成气候,富裕起来的农民对公开财产大都有所避忌。为此,信用社破例做出决定:〃不愿到信用社来存款,信用社可派人上门办理;储户不愿写名字,可用代号代替;怕来取息给人看到,信用社可派人按时送上门。〃

  之后,陈礼铨又召集个体户开会,询问是否需要一分五利息的贷款,响应积极。如此一来,浮动利率最大限度地吸纳民间闲散资金,将之投入到个体经济,为个体户在初创阶段提供资本借贷。

  一场打擦边球的金融改革,为融资难的个体经济带来曙光。据统计,〃当年金乡的金星村,全村产值三年之内从过去的13万元跳到326万元,人均收入从70元翻到了672元。〃不仅如此,金乡信用社因赚取利率差价而彻底脱掉亏损帽子,盛行已久的高利贷也得到抑制。

  中国金融改革的这场破冰之旅,在国有银行不向个体经济借贷的时代,灵活地解决了个体户面临的经济难题,开辟了一个新的金融市场。虽然经历了太多的质疑,杂音最终在无可辩驳的事实面前逐渐消失殆尽。许多信用社负责人纷至沓来,人头攒动,接踵摩肩,〃连广东也一批批来人考察取经,有时一天接待三四拨客人〃。一条锁链被打开,温州经济改革发生着更全面的解冻。

  上层的领导面对政策前思后想,小心翼翼地探索着指引的方向,下层的人民也在经济的前行中,磕磕碰碰地寻找着被指引的方向。中国的历史往往是,理论的指导在后来释放出的能量比当时更为巨大。很多时候,思考与践行两者之间并没有在当时形成合力。

  回过头来才看清,1980年的一些事对后来温州民间资本的流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月2日,邓小平同中央负责人谈长期规划问题时指出:要改变一个观念,就是认为建筑业是赔钱的。应该看到,建筑业是可以赚钱的……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年付清。住宅出售之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们感到买房合算。不同地区的房子,租金应该有所不同。将来房租提高了,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这些政策要联系起来考虑。

  这或许是国家领导人最早有关住房改革的建议。而全国最早试水商业房产的地方则是在温州。6月,温州房管局贴出告示,〃欢迎居民预购住宅〃。七天时间内,全市三个房管所接收电话预购户1300多家。第一批购房户预付每平方米100元现金,签订合同,办理房产权手续。筹集房款150多万元。




  在〃福利分房〃思想根深蒂固的年代,邓小平的构想虽有前瞻性,却与现实脱节。温州的住房调整思路也并未能得到全国推广。可是,二十多年后,房地产不但没有赔钱,且还成为中国最赚钱、最暴利的一个行业。最早有了投资房产意识的温州亿万民间游资在房价飙升过程中,表现出趋利的本性。炒房团遍布全国各地,所到之处,令当地人闻风胆寒。

  小城大事(1980年)

  温州晚报:3月26日,宁波…温州…香港海运航线正式通航。

  温州市志:3月,乐清县里隆、黄华、慎江等地走私活动猖獗。

  温州日报:4月21日,市革委会发出《关于扩大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试点的通知》。

  温州晚报:5月,温州首创实行住宅商品化,出售蒲鞋市商品房1万平方米。

  温州晚报:7月10日…13日,温州地委召开山区工作会议,研究放宽经济政策,加强领导,发展山区优势,尽快使山区社队富裕起来。

  温州晚报:9月27日,《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的苦恼》一文,对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进行讨论,相关讨论持续四个月,收到很好的效果。

  温州晚报:10月1日,平阳县金乡镇(现属苍南县)信用社在全国率先试行利率浮动。

  温州晚报:10月,全区农村深入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一些地方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承包责任制,从地下走到地上。

  浙南日报:11月11日,温州地区行署通知沿海各县立即组织打击走私活动。至12月5日全区侦破走私案件600余起,查获走私物品4万余件。

  浙南日报:12月,六个国营扩权试点企业产值增长50%,利润增长48%,17个集体企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8%,利润总额增长8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