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我就坚守不与敌人交战,等到敌人出现可以被我战胜的条
件时,就不失时机地出兵进攻它,这样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
诚如兵法所说 :“了解到自己不能立即战胜敌人时,就要采取
防守作战 。”
西汉景帝时期,吴、楚等七诸侯国发动武装叛乱,景帝命
以周亚夫为太尉,率军东向进击吴、楚等七国叛军。周亚夫因
此而亲自请示景帝说 :“楚国等军队凶悍轻捷,一时难以与它
正面交锋。我打算暂时把梁国舍弃给他们,但要派兵断绝他们
的运粮道路,这样才可以制服它 。”景帝同意了这个意见。周
亚夫受任后调集部队至荥阳时 ,吴国军队正在进攻梁国,梁
国危急乃向周亚夫请求援救。周亚夫却率军进至东北方向的昌
邑,高筑壁垒而坚守不出战。梁王派遣使者前往请求亚夫出援,
亚夫以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为有利,而不肯前往救援梁国。梁
王无奈,又上书于景帝,景帝诏令周亚夫救援梁国,亚夫拒不
… 56…
百战奇略 ·154·
奉命,仍然坚守壁垒而不出兵救梁,同时却派遣弓高侯韩颓当
等人率领轻骑切断了吴、楚军后方的运粮道路。吴、楚军由于
缺粮饥饿,想要退兵,并多次向亚夫部队挑战,但亚夫始终坚
守壁垒而不出兵应战。一天夜里,亚夫军营突然惊乱,互相攻
扰,竟至闹到亚夫帐前,但他却不动声色地静卧不起。不一会,
惊乱自息,部队重新稳定下来。其后,吴军奔袭亚夫军营的东
南角,周亚夫却令部队防备西北角以调动敌人就范。不久,吴
军精锐主力果然奔向西北角,但却无法攻入。吴、楚军实在饥
饿难奈,便引兵撤退了。周亚夫乘机出动精锐部队跟踪追击,
大破吴军。吴王刘濞丢弃大部队,只带数千名精壮亲兵逃走,
逃往江南的丹徒,企图负隅顽抗。汉军乘胜追击,全部俘获了
刘濞所丢弃的部队,降服了吴国所辖之郡县。周亚夫下悬赏令
说 :“有谁能抓获吴王的,重赏千金 。”一个多月以后,东越
人便斩了吴王首级前来报功请赏。此役,周亚夫率军同叛军相
攻守历时三个月,吴、楚叛乱就被全部平定了。
【原文】
凡战,所谓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有未可胜之理,则我且
固守,待敌有可胜之理,则出兵以击之,无有不胜 。法曰:
“知不可胜,则守。”①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反②,以周亚
夫③为太尉,东击吴、楚七国。因自请于上曰 :“楚兵剽轻④,
难与争锋,愿以梁⑤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 。”上许之。
亚夫率兵既会兵荥阳⑥,吴方攻梁,梁急,请救于亚夫。亚夫
率兵东北走昌邑⑦,坚壁而守。梁王使使请亚夫,亚夫守便宜,
不往救。梁上书于景帝,帝诏亚夫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
出,而使弓高侯⑧等将轻骑绝吴、楚兵后食道。吴、楚兵乏粮,
… 57…
百战奇略 ·155·
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夜,亚夫军中惊乱,自相攻击至
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自定。后吴奔壁东南陬⑨,亚
夫使备西北。已而,吴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兵饥,乃
引兵退。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
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⑩。汉兵因乘胜追击,尽虏之,降其
郡县。亚夫下令曰 :“有得吴王者,赏千金。”月余,越人斩
〔吴王〕首以告。凡相攻守三月⑾,而吴、楚悉平。⑿
【注释】
①知不可胜,则守:语出《孙子兵法·形篇 》,但与孙子
原文略异,原文是 :“不可胜者,守也。”
②吴、楚七国反:西汉初年,高祖刘邦为巩固刘氏家族的
最高封建统治地位,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受封的诸侯王,在其
封国之内,有自行收取租赋、煮盐铸钱的权力,因而逐渐形成
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独立王国。到文、景二帝时,先后采纳贾
谊、晁错建议;实行削弱王国封地的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这
就激起诸侯王的严重不满。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
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东王刘雄渠、胶西王刘
卯、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等,以诛晁错为名,发动大规
模武装叛乱。后为中央政府先后平定。
③周亚夫:西汉名将。汉初大将周勃之子,初封条侯,文
帝时受命驻军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 ),在防御匈奴贵族进攻
的斗争中,军功卓著,治军严整。景帝时因率军平定吴、楚七
国叛乱有功,升任丞相。
④剽轻:谓勇猛轻捷。
⑤梁:即梁国,西汉初所封诸侯国之一。
… 58…
百战奇略 ·156·
⑥荥阳:地名。位于今河南荥阳东北。
⑦昌邑:属梁地,位于今山东金乡西北。
⑧弓高侯:马本及诸本皆脱“弓 ”,今据史补。弓高侯,
即韩王信之子颓当。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 ),颓当
自匈奴归汉,被封为弓高侯。弓高,县名,位于今河北阜城南。
⑨陬:意同隅,角落。
⑩丹徒:地名。位于今江苏镇江东南。
⑾三月: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七月 ”,今据史校改。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又见于《汉书·
周勃传附周亚夫》
… 59…
百战奇略 ·157·
39.先战
【提示】
本篇以《先战》为题,旨在阐述运用“先发制人”作战原
则的条件及其作用问题。它认为,在与敌人作战中,对于立足
未稳的来犯之敌 ,应当采取“先发制人 ”,打敌措手不及。
这样,可以迅速瓦解敌人斗志,夺取作战胜利。这里引自《左
传》的“先人有夺人之心”一语,其主旨在于论断“先发制人
“原则在战役战斗上的重要作用问题。战争的历史经验证明,
在具备先发制人的条件下,敢于先敌发动攻击,就能迅速取得
作战胜利;不敢先敌发动攻击,将会贻误战机而可能导致作战
的失败。春秋初期,宋襄公败于楚军的泓水之战,就是一个在
具备先发制人的条件下,不敢先敌发动攻击而最终导致失败的
典型战例。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 ),宋、楚两国争夺霸主
地位而交战于泓水之域。从当时双方兵力对比的情况看,宋军
虽处于己寡敌众的不利态势,但从双方所处的地理条件来看,
宋军则有泓水这道“天险”可以凭恃。在此形势下,宋军只有
凭据泓水之险,采用灵活巧妙的战法,给来犯的楚军以出其不
意地攻击,才有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可是,根本不懂战争规律
和作战指导艺术的宋襄公 ,竟以所谓古之君子“不以阻隘 ”
(见《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下同 。此句意谓不凭据险要地
形拦击敌人 )“不鼓不成列”(意即不攻击没有列好阵势的敌
… 60…
百战奇略 ·158·
军)等辞为由,拒绝了司马子鱼多次提出的先机制敌的正确建
议,接连丧失攻击楚军的有利战机,而导致宋军失败,他本人
也中箭受伤,不久而死去,成为战争史上遗笑千古的一大蠢事。
从此,这个曾一度成为霸主的宋国便永远一蹶不振了。宋军的
失败,固然有其国内的深刻原因,然而,宋襄公“那种蠢猪式
的仁义道德 ”(毛泽东语)及其作战上的瞎指挥,却是造成宋
军泓水之战惨败的主要而直接的原因。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人刚刚来到,其阵脚还没有立稳,
队形未来得及整顿,应当先机出兵急速进击它,这样就可以取
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先发制人;有致敌丧魂破胆的作用。”
春秋时期,宋襄公率兵与楚国军队交战于泓水之域。宋军已经
摆好阵势,但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这时,司马子鱼向宋
襄公建议说 :“楚军众多,我军寡少,应当乘其还未全部渡河
之时,请君王下令急速攻击它 。”宋襄公没有同意。等到楚军
全部渡过泓水但尚未摆好战斗队列之时,子鱼再次请求宋襄公
下令部队攻击它,宋襄公又没有同意。直到楚军摆好队列,宋
襄公才指挥部队与其交战,结果遭到惨败。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初来,阵势未定,行阵未整,先以兵急
击之,则胜。法曰 :“先人有夺人之心。”①
春秋,宋襄公②及楚人战于泓③,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
… 61…
百战奇略 ·159·
济。司马子鱼④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请急击之。”
公弗许。既济未成列,子鱼复请。公复未之许。及成列而战,
宋师败绩。⑤
【注释】
①先人有夺人之心 :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引自
《军志》。
②宋襄公:春秋时宋国国君,名兹父。齐桓公死后,他与
楚国争夺霸主,一度为楚所拘。其后,与楚军战于泓水,因其
不听劝谏,空讲“仁义”而屡失有利战机,结果被楚军打败受
伤,不久因伤重而死。
③泓:即泓水,位于今河南柘城西北。
④司马子鱼:司马,官职名,掌管军政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