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红楼修文物-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岂料十三阿哥“噗嗤”笑了一声,说:“别看我,看这个!”
  说着他从炕桌上随手拿过一只自鸣钟的机芯,先递给了石咏,同时说:“这回听了茂行的建议,先从洋人那里采买了一批机芯。只不过洋人也没想到咱们会大批采购机芯,这些都是最简单最笨重的一种。如今送到京中的,总共有一千架。”
  石咏接过自鸣钟的机芯,见是发条式自鸣钟,大约手掌大小,只有机芯,不带钟面、钟罩,甚至指针也是细细的两条。可这东西在石咏眼中看来,几乎有无限可能性。
  只听十三阿哥继续说:“只是我想,广州的海商那里,见咱们收购他们的机芯,然后改做成中华式样的自鸣钟,恐怕以后未必肯再将机芯卖给咱们。”
  石咏却摇摇头,直接说:“不会,十三爷,海商都是唯利是图的。他们跑船的目的,就是让船上载的货在这一来一回之间,尽可能地增加价值。回头只要他们的机芯贩卖来这里,咱们做出来的自鸣钟卖到西方去,这两桩买卖各自有利可图,就一定有海商肯做,即便一家不肯,换一家,也一定肯的。”
  石咏太了解十七十八世纪的时候国货在欧洲有多畅销了,西欧几乎每个小国的宫廷里大多至今还保有一间至几间专门的宫室,陈列和展示来自东方的精美工艺品,瓷器、家具、布艺……想必中式风格的自鸣钟他们也一定会感兴趣。
  不过他也了解十三阿哥的意思,点头道:“不过,咱们的工匠能独立掌握制自鸣钟的技术,也是一件好事,将来万一洋人技术垄断,不供机芯给咱们的时候,咱们照样能有出产。”
  石咏说这番话的时候,薛蟠和贾琏就在旁边傻看着:实在是没想到这个石咏竟能这样一副态度与皇子阿哥说话,上来直接反驳。
  偏生十三阿哥竟也点点头,说:“茂行说得是,倒是我管中窥豹了。”
  薛蟠与贾琏这才舒一口气,心里竟有几分雀跃:原来在十三阿哥这儿,竟是可以这样畅所欲言的。
  十三阿哥见他们的神情便苦笑:“是不是我生得太老态了,令你们如此拘谨?我们只是先关起门来商议,即便说错了没啥,你们想到什么,尽管直说。”
  几个人便渐渐说到京中这边。
  京中的自鸣钟生产,十三阿哥打算放在京郊,那里有烧制御瓷与珐琅器的瓷窑,有经验的工匠也好找。前些时候,十六阿哥还给哥哥牵线,联系了一批年事渐高,刚刚退下来的工匠,许以高薪,聘他们回来,所以制自鸣钟的人手和地方也是不缺的。
  剩下的就是设计、生产和销售了。
  听说十三阿哥有心将这些自鸣钟卖到蒙古去,薛蟠先来了劲儿。“十三爷,奴才以前结交过一两个往蒙古去的行商,都说过蒙古人的生意好做。蒙古王公贵族有钱的极有钱,只要眼瞅着东西喜欢便好,都鲜少问价的。”
  其实京中也不乏这样的王公贵族,出手阔绰的,只要看上了,连价都不带还的。
  “所以我说呀,这自鸣钟,就得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匠人,做出来就喊最高价,越贵越好,越贵越有人买!”薛蟠越说越得意,也越说越大声。
  十三阿哥听了就赞好:“是这个理儿!”
  他年轻时经常随扈塞外,自然见识过那些蒙古王公的阔绰劲儿,见薛蟠一言切中要害,也颇欣喜。
  石咏在一旁,不插话,只尴尬地笑着。刚才十三阿哥还未开口赞薛蟠,他随身带着的颁瓟斝就已经出声了,石崇在那里小声嘀咕:“这谁啊,说得太合我心了!”
  石崇就是个富人中的富人,买东西绝不会问价,而且只捡那最贵最顶尖的买,买的价格低了,反而跌他的身价。所以薛蟠那一席话,倒是正合富人的心理,转眼间,这定价的方针就已经定下来了。
  “茂行,你还想到些什么?”
  十三阿哥见石咏紧紧盯着那只机芯,便开口询问。
  “回十三爷的话,卑职是在想,若是往京里、或是蒙古销的自鸣钟,是不是在钟面上加上一圈指示十二个时辰的会好些?”
  中式计时法与西洋的不同。这个时空里,舶来的西洋自鸣钟大多使用西式计时法,像康熙、胤祥、胤禄等人,自幼时起就和西洋传教士打过交道,向他们学习术算和天文历法之类,自然将西洋的时辰和中式的时辰来回切换自如。可若是换到普通人使用,却还是中式计时法来标注更方便些。
  这话说出来,贾琏和薛蟠一起点头,他们各自家中都有自鸣钟,可也都是用了好一阵之后才慢慢习惯过来的。
  “既然如此,要不要钟面干脆只留十二地支?”薛蟠想到就问。
  石咏却摇摇头,觉得还是同时保留西洋的计时法会好些。
  他来古代之后总有种感受,时间过得特别慢,以前的两个小时,如今只当一个时辰来过。这无形中人工的效率也会较之西洋更低一些。比如这阵子石咏在景山工地当包工头的时候,非常希望手下的工匠能提高效率,这样就可以按时完工,不用加班。可是事情却并非一向如他所愿。工匠告诉他“未初”能干完的活计,石咏未初去检查的时候,才发现很长一段时间都可以叫做“未初”,工匠口中的“未初”可能比石咏理解的“未初”要晚了半个钟头之久。
  所以石咏私心里,也盼着中华的计时法,也能有朝一日如西式的一样,更准确更精密些,势必能推动国人办事的效率。
  “茂行说得在理,我这里记下了。”十三阿哥倒真是很认真,取了纸笔,匆匆在纸上写了一行字。
  几个人又坐在一处,天马行空地各自设想了一番。石咏还建议了现在是生产自鸣钟,等自鸣钟普及了就生产装饰精美的怀表,等人们都习惯使用计时器之后,再让他们掏腰包买能轻松携带计时器,这样就可以赚两回钱。
  他这个主意惹得旁人大笑,都赞石咏的确有做“奸商”的潜质。唯独石崇这会儿非常安静,估计正在暗自琢磨“计时器”、“自鸣钟”是什么东西,与他那西晋时候的“滴漏”、“日晷”都有什么不同。
  薛蟠则非常大方地让出他薛家一位专门跑蒙古商道的管事,这人与不少蒙古行商有往来,对与蒙古人做生意非常了解。至于其他账房什么的,薛家更是大包大揽,不在话下。
  末了,倒是贾琏小心翼翼地向十三阿哥开口:“十三爷,这桩生意,最后还少不了要十三爷出面,帮着宣扬一回。”
  贾琏这人,不像薛蟠那样,自幼深谙经商之道,也不像石咏那样,算是半个搞技术的出身,但贾琏有一桩好处,能够设身处地,思虑比较周到。
  贾琏的想法是:这自鸣钟做出来,走礼却不大合适,谁家愿意“送钟”呢?让各家各户主动买才是最好。所以,要让京中大户、蒙古王公心甘情愿地自掏腰包,且得有人“以身作则”才行。
  作者有话要说:  1本段引自原著第二十六回 ,原本是程日兴送给薛蟠的寿礼。


第104章 
  几个人商量到后来; 便议定了到时做出像样的自鸣钟,便捡几家京中大户中摆设展示; 届时御驾去承德避暑、或是巡幸塞外的时候; 也多带几件; 明晃晃地摆着炫炫; 回头自然会有人眼热上心的。
  十三阿哥对自己外书房中的这一场商议非常满意,他觉得几个年轻人都是思路活络,不像他; 这几年一直闷在家里; 外头的事情都觉陌生了。这些年来的冷遇早已让他的一颗心渐渐冷了,倒是这几个人的热情让他也觉得暖些。
  说话间; 十三阿哥伸手去揉揉右膝; 瞥眼看着炕桌上放着的自鸣钟,记起石咏说起过的; 本国的能工巧匠太多了; 他们的手艺流传后世; 简直就是传奇。
  十三阿哥忍不住笑:这小子,说话的口气就好像他见过后世人将如今的东西捧作传奇似的。
  石咏说这话的时候也提及,如果条件允许; 最好给工匠们最大自由创作的空间; 一定会有令人惊喜的成果。十三阿哥也颇以为然:门外汉又何必指手画脚?
  只是唯一一件事他如今心里没底:这一门生意,要做好做大,投入是少不了的,做出来的自鸣钟只要有一批销不动; 立刻就是几万两银子压在货上。十三阿哥想起这个也免不了有些惴惴,只是他没法儿后悔:毕竟这是他自己想出来,能为皇父分忧的法子。
  正想着,外头报雍亲王到了,十三阿哥赶紧扶着炕沿儿要站起来,却被走进外书房的四阿哥一眼看见,伸手按住了:“跟你四哥还外道什么?”
  四阿哥随便一瞥,便看见十三阿哥记下的笔记,随口问:“今儿还是在商议自鸣钟的事儿?”
  十三阿哥点点头。
  四阿哥便从袖子里抽出一张纸,随手递过去,随意地说:“收着,四哥给你的本钱!”
  待十三阿哥看清那张银票上的金额,惊得睁圆了眼,一扶炕桌又要站起来,口中连声道:“四哥,这……这我不能收!”
  “没给你!”四阿哥脸一沉,即便亲如十三阿哥,也心下惴惴。
  “前阵子不还念叨着要给小格格攒嫁妆的么?就不作兴她的伯父伯母也帮着出点儿力?”胤禛是一张万年冰山脸,说起话来,也是一副长兄教训幼弟的口吻,可这其中的温情却止不住往外溢。
  十三阿哥眼便一热。
  “你四哥平时也没啥嗜好,也就念个佛,品品茶什么的,没多少开销。自家兄弟,不帮衬你,帮衬哪个?”四阿哥拿眼一瞪,态度越发凶巴巴的。
  十三阿哥却好似胸口堵着什么,声音都哽在喉咙里,半晌说不出来话。
  “对了,胤禄没来找你么?”胤禛又想起这一茬儿,“我依稀听了他在皇阿玛面前卖好,说是你这门生意他也想掺和,想以内务府的名义,出些银子,入五成的干股。”
  十三阿哥没想到十六阿哥这个幼弟竟也这么仗义。
  “他说富达礼那个族侄,就是在他手下当差的那个,运气特别好,所以他也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