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红楼修文物-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咏当然回答:“不用着急,不用着急,学问总还是做扎实了好。”
  他可不想让弟弟太早就背负上科举的压力。此前他早就听说了夫子门下石喻那些同窗们的遭遇,据说府试考了三场下来,就算是身体最好的孩子,出来也少不了病一场。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石咏还想让石喻的童年能轻松一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像石家这样的家境,石喻的童年,估计也就是这么几年,迟早两兄弟都要一起出来支撑门户的。所以石咏想让石喻的课业负担轻一点,能有个自己的兴趣爱好什么的。
  于是石咏向姜夫子提出申请,想让石喻每旬有两天下午能去正白旗旗署那里,和其他孩子们一起练练拳脚弓马,顺便也玩耍玩耍,松快松快。
  姜夫子近来见惯了家里要求让孩子学快点儿,早些考试,好搏个神童之名的,如今见了石咏反其道而行之,倒也颇为诧异。他算算石喻的进度,便答应了石咏的请求。
  从此,石喻每旬便有两天随李寿前往正白旗旗署,与同龄的孩子一起戏耍。他们不过是七八岁的小儿,弓马师父自然也不教他们什么复杂的拳脚功夫,只让扎扎马步,练些基本功,其他时候便让这群孩子自己玩摔角,或是旁观李寿他们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习练弓马。
  如此一来,石喻的饭量渐渐加大,以前他面前那一小碗饭就不够吃了,每每要王氏给他添饭,后来索性换了个大碗。小石喻会感慨一声:“娘,这米饭真香啊!”
  石咏瞥他一眼,心想:能不香吗?这可是泰国香米。
  如今米市上已经进了些平价的暹罗米,暹罗米米粒狭长,蒸出来的饭口感香糯,闻起来也有一股香气,再加上米价不比南方运来的粳米贵多少,因此很受欢迎。只是数量尚且不多,一面市,就抢空了。
  石咏倒是没预料到他早先提议的进口暹罗米,这么快就已经运到京里了。只不过这数量还少,因此他猜有一部分米已经屯在粮仓里,就准备等米价高扬,市面缺粮的时候,再拿出来平抑米价。
  石咏猜得不错,雍亲王胤禛正是背后主导此事之人。只是如今时日尚短,所进口的暹罗米还未大量运至广州海关,但如今看这进口的数量,夏收之后的缺粮难关看样子可以渐渐填上了。
  石咏随十六阿哥回京之后,贾琏与薛蟠也跟着从承德回来。他们打算把京里这一块的生意也再撑起来。
  承德那里,自鸣钟的生意已经得了开门红,至少已经将名声传扬了出去。虽说承德那里只送了少量的样货过去,但就是这些样货,也能叫上令人咋舌的高价。此外还有无数蒙古王公府邸前来询问,订单已经差不多排到了明年。
  然而在京里,却不能这么玩儿。京里的王公贵族的眼界可不比蒙古王公们,在他们眼里,自鸣钟已经算不得什么稀罕物儿,因此绝不能像忽悠土财主一样忽悠这些精明人,自鸣钟,必须依靠自身精美的工艺和昂贵的材质,一分价钱一分货,只有靠过硬的质量,才能把这些人口袋里的金银给赚出来。
  薛蟠在京里有熟悉行市的掌柜与管事,就一起叫出来商量了,再加上石咏和贾琏两个,一群臭皮匠最后拿了个主意:依旧像在承德那里一样,做一件专门展示自鸣钟的铺面,也依旧是有管事和掌柜在铺面里一对一的服务,但是这家铺面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入内的了。
  这间自鸣钟铺面在开业之前,就已经准备了很多“自鸣钟名录”,送到各个高门大户之中。名录中附带了帖子,邀各家在特定日子,特定的时间段光临铺面,欣赏“自鸣钟”的样品。
  这家铺面开业之前,这本土自产自鸣钟的名气已经从承德传了过来,京中不少大户已经听说了,待收到帖子,自是心急,一到日子就急急忙忙地赶过来。
  然而铺面早先在“名录”上就已经注明了,每一座自鸣钟都是单品,绝无第二件。先来的人家自然会比后到的有些优势。后来的人家到铺子里一问,便发现铺面里保存着的“自鸣钟名录”已经比他们手上的薄了很多,也就是说,已经有很多件已经被买走了。
  后来的人家自然心有不甘,指着他们心仪的产品,询问能否再照样制一个。铺子给的答案则是否定的,每件自鸣钟都是独一无二的,绝无第二件。
  来人莫不失望,然而在失望之余,铺子里的掌柜却向他们解释:虽然不能再一模一样地制这名录上的产品,但是却可以按照客人们的要求“定制”,客人们可以按照名录上的样子,提出要求,做些改动,比如去掉或是增加一些装饰,改换材料或是颜色,甚至在钟身或是钟面上写字,放上家族名号,这些都是能做到的。
  后来的人家一想,这岂不是比先来的更好了?于是纷纷下定,尽管这种“定制自鸣钟”的价格比“名录”上更贵,他们还是认为捡了大便宜。
  没过多久,京里自鸣钟的生意也火了起来。
  十三阿哥心里非常安慰,他出面张罗的这件事儿,至少现在看起来还是有声有色的,没有搞砸。
  他身为主事的阿哥,于这件事儿上也没有闲着。早先石咏他们上门求见,就是请十三阿哥和十三福晋想个法子,将京里各个有爵的人家,从前到后排了个名次出来,先邀哪家,后邀哪家,哪两家不能前后脚,免得遇上了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这都是十三阿哥与福晋两个花了两个晚上商量出来的。
  在这桩生意里,内务府投入最多,占了五成的干股,薛家出力最多,占了一成干股,而贾家这里,也是贾琏与凤姐两个自己投了体己,占了五分股。余下都是十三阿哥投的。
  然而十三阿哥却与福晋商量了,这自鸣钟的生意,赚下来的银子,他们自己一分不留,全捐给户部和皇阿玛的内库里。
  十三福晋原本有些不舍,可是再一想,十三阿哥府出的这些本钱银子,其实都是雍亲王所赠,自家其实没出什么本钱,这赚到的钱去贴补户部和内库,也是正理。她是个明事理的妇人,便也支持丈夫的决定,只说:“爷,那回头你可得记着,给咱们自家也添两件雅致的自鸣钟,放一尊在咱们内院,回头妯娌们来了,妾身也可以显摆显摆。”
  十三阿哥当然没二话,笑着应了。
  如今石咏贾琏他们大约每月会上十三阿哥府一次,一来给十三阿哥请安,二来商量一下经营的事儿。而薛蟠则会借这机会每月向十三阿哥报账。
  石咏有会见了薛蟠报账的样子,只见他抱着账簿,还带了个算盘,一面报账,一面伸手在算盘上噼里啪啦地划拉。待报完,算盘上便也复算完毕,通常情况下,少有算错的。
  十三阿哥就赞:“看文起的样子,绝想不到你才这点儿年纪,不知道的,以为你是哪家的老账房呢!”
  薛蟠只会嘿嘿傻笑,同时伸手挠头,老老实实地说:“谢十三爷谬赞,说老实话,家里这些都有人教……”
  薛家毕竟是世代皇商,薛蟠从小,也是这么被教出来的。
  “……可就是以前不爱这个,就爱在外头斗鸡走马,后来十三爷点了我家帮衬生意,我便想,可不能再这么了,才将这些都拾起来,现下想想,这赚银子的事儿么,其实比花钱还更有趣些。”薛蟠不好意思地摸着自己脑门前面剃的光溜溜的一片头皮。
  旁人都笑了,心想这薛蟠也真是直肠子,什么都敢说。
  薛蟠却拿眼一瞪石咏他们:“可不是么?”
  他当初头一回到十三爷府上的时候,可着实被十三阿哥的皇子气度给吓住了,想想要退出么,又不敢提,要让自家的管事掌柜直接上门给十三阿哥报账吧,又显得不恭敬,怕得罪了人家。压力之下,薛蟠这个纨绔子弟便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在承德一回,在京里一回,他倒是历练出来了。
  这一天待薛蟠与贾琏都告辞之后,十三阿哥单独留了石咏。
  “茂行,爷留你不为别的,是想问问你,除了自鸣钟以外,还有什么旁的主意没有?”
  石咏被十三阿哥这样一问,却一下卡了壳:清代工艺美术在康乾时达到顶点,自鸣钟自然是一件,是集中了机械、金银器、雕刻、器皿烧造等诸多手工艺门类于一身的产业;除此之外,还有些其他的,如瓷器这一大门类之中,也有极多的精品问世,可是有什么是最适合现在拿来做生意,赚银子用的。
  “十三爷,您且待卑职略想上一想。”石咏有些犯难,他当初在康熙面前夸下海口,只说手工业的发展能够利国利民,然而到了这时,他却又有些茫然,难道靠他们所做的,这样小小一爿生意,就真的能利国利民么?
  从金鱼胡同出来,石咏一直凝神沉思,默默不语。冷不防石崇向他打招呼:“小石咏,这又是犯了什么难了?是不是缺了生财的主意,要不要我给你支个招儿?”
  早先在京里布置自鸣钟的铺面,石崇就出给了不少建议,有不少都是颇为实用的。所以石咏听石崇这么说,也满怀期待地问:“怎么,你又有主意了?”
  石崇开玩笑道:“你叫声祖宗来听听。”
  石咏一板脸:“你先说,若是主意正,你要我叫什么都行。”
  石崇“哼”的一声,便道:“也成,反正这是当初我石家的不传之谜。你听过冬令有韭菜齑么?”
  石咏一想:反季节蔬菜?
  照他的理解,反季节蔬菜在这个时空应该已经有了,只是产量极小,只有极少数富人才能消费得起。像石咏这样的家境,自然从来没见过。
  可是,石崇乃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古人,他那时候是怎么生产出反季节蔬菜的呢?是靠大棚、温室,还是靠别的什么法子?
  可是待石崇一说,石咏险些没当街笑出声,被人当傻子看待。
  原来石崇家冬令时候也能给客人奉上韭菜齑,竟是石家的厨子会事先将烫熟的冬小麦麦苗剁碎,然后将韭菜根磨成粉混入其中,于是这碎麦苗自然带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