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红楼修文物-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来这个一捧雪,全无身为一具文物的自觉。作为一件传奇器物,它已经经历了很多,却始终梦想着经历更多,去见识更阔大的天地。
  “若是有机会出海,我答应你,一定会带上你。”
  鬼使神差地,石咏开口应承。虽然他知道这个希望非常渺茫,可人总会在心里存着些不切实际的梦想的。
  隔日他果然带了那小册子去请教造办处画工处的两位西洋画工。两名画工,一名是意大利人,一名是比利时人,两人对于这样文字的小册子都感到惊喜,迅速替石咏辨认了,一致认为这应当是“红毛夷人”也就是荷兰人的文字,那位来自比利时的“邻居”自信能够看懂,便将那小册子借了去,说是替石咏翻译了再送回来。
  又过了两日,那位比利时画工一脸不好意思地将册子送了回来,却是画工处接了新活计,要替新册封的后宫中人画像,怕是赶不及,无奈只得将那册子送了回来,同时另送了一本厚一点的小册子,石咏一看,登时道:“字典?”
  那厚些的书册正是那比利时画工自己编的字典,原本是自己用的,将西洋的字词与汉字尝试着一一对应。
  比利时画工冲石咏一伸拇指:“石大人高明!大人若是乐意,可以借去这个……就能,懂得这里面的意思了!”
  石咏心想,这法子倒聪明。唯一的问题是这么一小本字典其实是比利时当地文字的,与红毛夷的文字差距多少,是否能准确翻译成中文都是个问题。但是为了满足如英的好奇心,他索性将这册子带回家给如英看过。如英登时摩拳擦掌,说:“我试试!”
  石咏只对她说,若是实在看不懂的,也无妨,先圈出来,待他有空了,就去问问画工处的画工,或是寻一两名在京的传教士问问也行。
  如英将两本册子对照着看了一整天,终于有了点儿头绪,竟然拼拼凑凑,大致明白了一两句话的意思。石咏便由她自己琢磨去。
  随着腊月临近,各家各户开始忙年,饮宴应酬极多。石咏则接了雍亲王府的帖子:他的大徒弟,四阿哥弘历,到了可以出师的时候,因此雍亲王府会办一个小小的“出师谢师”典仪,特地邀请石咏前往。
  此前弘历一直管石咏叫“师父”,在这“出师”的仪式之后,石咏就再也不是弘历的“师父”了。石咏也觉得这样挺好,毕竟身为一名未来皇帝的老师,压力山大,而且于书法一道,弘历小小年纪,已经入门,学得很好,石咏自认为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指点他的了。
  这小小的“出师”典仪,就在日常教授弘历与弘昼的雍亲王府小书房里进行。弘历恭恭敬敬,向石咏行过大礼,并郑重致谢,之后便改口叫“先生”,随后石咏与弘历以平辈之礼相见。
  弘昼在一旁,也想如此,却被哥哥拦住。“五弟,你忘了额娘怎么说的了吗?你还要再随师父学一年!”
  弘昼已经随石咏学了将近两年。他天资甚好,但是生性顽劣,不喜下苦功。所以学起来这进度比弘历慢了老大一截,弘历早就到了可以出师的地步,弘昼却远远还不及,而且上起课十分顽劣,令石咏忍无可忍。
  于是石咏捡了个机会,像对待一个大人一样和弘昼谈了一次,只对他说:“五阿哥,大家都是聪明人,你想怎么样,大家其实都明白。但是这学书的事儿,亲王托付给了我,我就一定要负责到底。你再不肯学,我也会一直跟你耗着,但是这样大家都没什么好处。倒不如我们各取所需,你若学得快,功课做得好,我就给你减课业。这样,你也轻松,我也愉快。到时候你早点出师,我也可以早早交差,对大家都好。”
  自那以后,弘昼果然不再胡闹捣蛋,学得快了很多,石咏也信守承诺,给他减了些重复枯燥的课业。
  到如今,弘昼听说自己还有一年,才能像哥哥一样出师,难免有点儿气馁,抬头瞅了瞅石咏。只见石咏向他眨眨眼,示意他们两人的“君子协定”继续有效。弘昼稍稍放心,也回给石咏一个眼色。
  弘历便坚持要请石咏在王府用点心,为此还特地向王府的厨房打了招呼,还送去了自己一个月的月钱。果然王府便用心张罗了一小桌茶点过来。石咏见了便莞尔,他见了那桌茶点,便知小哥儿俩定是按照自己爱吃的,吩咐王府厨房一一做来,见到这一席茶点,弘历和弘昼两个虽然都表现矜持,可是一见了便都是两眼放光。
  石咏还能怎么着,自是招呼这小哥儿俩上前,一起大快朵颐了。
  小书房这边正热闹着,王府的管事却过来相请石咏:“石大人,石大人……我们王爷有请。”
  石咏料定雍亲王会过问一下四阿哥与五阿哥的学业,当即紧随着王府管事,往王府书房处过去。他立在门外,还未等管事通秉,却已经听到里面雍亲王沉声问:“自从五十六年初禁南洋贸易以来,近两年的时间里一直有人上书要求开海禁,只道南洋海禁使沿海一带民生凋敝……诸位,海禁是否弊大于利,海贸是否又利大于弊,还请各位畅所欲言!”
  石咏万万没想到,雍亲王在自己府邸之中召集众谋臣,竟是谈的这个。
  他忍不住想:康熙二十二年起的开放,不过持续了三十余年,全面开海的政策就开始收缩。五十六年禁了南洋贸易,还留了东洋贸易与西洋贸易两个口。可是如此下去,谁知道会怎样?
  石咏立在书房外,听见里面的人纷纷开口,谈起海禁两年以来的得失。石咏明白,站在某一时点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但是开放与全球贸易,却是经过历史认证的,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他不希望这个时空里的人,再一次错过了发展的机会,令闭关政策主导未来的一百多年。
  “是石咏啊!进来吧!”待王府管事禀报之后,雍亲王出了声,命他进屋。石咏进屋一看,雍亲王鼻梁上正架着眼镜儿,手中执笔,似乎随时想到什么都会记下来。
  屋内的人都坐着,石咏匆匆扫了一眼,除了戴铎,他没什么认识的人。
  “坐吧,先听听,回头你有什么想说的,一起说出来,大家共同参详参详。”雍亲王似乎全未考虑石咏身上的差事与出身背景,径直命他参加关于海贸的讨论。


第259章 
  石咏找了个屋角完全不惹人注意的角落坐了; 先静听旁人都是怎么说的。
  这一屋子的人,在主持人雍亲王的引导之下; 果然一个也未偏题; 所说的都紧紧围绕海禁与海贸之事; 一个接一个地说; 若是旁人有不同意见,或是有问题,会等到发言之人说完再反驳会是提问。因此讨论的时间会集中在每个人发言之后; 也会出现相左的意见; 但是双方不会纠缠,各自将意思表达明确便打住了; 雍亲王那头自会将该记的一切都记下来。
  “这难道就是户部日常议事的规程?”石咏瞅瞅在座的旁人; 见大多是文官的模样,便猜想这些人可能都是户部的官员; 又见戴铎在侧; 他想可能雍亲王身边的谋臣也都在座; 这也可能是雍亲王手下的大聚会。
  他细听众人对海禁与海贸提出的意见,主要有两类,一类认为贸易活动对沿海地区的安全造成威胁。船民常年生活在海上; 因此不受户籍所在地官府的管辖; 甚至有不少人常年留居南洋,而南洋之地,本就多有海贼出没。若是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以防范。
  另一方则认为海禁之后; 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萧条,不少人因受海禁影响,生活无着,且这部分人本就是船民,强迫他们在陆上生活,也不过逼迫他们被迫逃亡海上,铤而走险,成为乱犯。而且海禁之后,虽有通商口岸,但是贸易受洋人主导,本国进出口之物皆凭借这些海商利润高低决定,因此茶叶、丝绸之类本国也急需的商品往往快速流出,海关不得不对其增加限制。
  石咏一面听,一面沉思,冷不丁地被雍亲王叫到:“石咏,当年你曾在金鱼胡同议论过海贸,今日有什么新东西可说没有?”
  一时众人眼光全都齐刷刷地转过来,不仅石咏不认得他们,他们也都不认得石咏。但大多数人都知道金鱼胡同乃是十三阿哥的宅邸所在,石咏此人数年前曾在那里议论过海贸,可见不凡。于是人人屏息凝神,听石咏说话。
  “王爷,卑职斗胆,在这里谈论海贸,但还是觉得有些纸上谈兵,倒是前日里见过一位以前跑过海路的皇商,卑职以为,若是想了解海贸的利弊,不妨也问问以前跑过海路的皇商,听听他们的看法……”
  石咏说到这里,周围的人眼中多有些不以为然,有些人似乎觉得石咏过于藏拙,有些人见石咏年轻,便道他见识有限,对他所说的不以为意。只有雍亲王坐在上首,右手奋笔疾书,记下一行字。
  “若是有可能,更应当向各国前来的传教士,各口岸的海关官员,甚至辅助与西洋人往来交流的通译那里了解,为何西洋人如此热衷海贸,各国因何不惜重金,打造远洋船队。海贸对他们本国的经济与民生,又带来了什么影响。”
  全球远洋贸易大行其道的时候,唯独中华上国关上了过门。在这种时候,石咏认为,若是能站在别人的靴子里看待这个问题,或许会有些不一样的见解。
  人群里微微有些骚动,似乎对石咏的建议并不认同。中华上国,为何要了解西洋诸国在想些什么。
  座上雍亲王轻咳了一声,示意这种讨论应当让每个发言的人都将想说的说完。
  “至于海贸的好处,卑职还记得早年间北方大旱,早在旱起之时,本朝已经安排调度,从暹罗进口大米,以弥补本朝缺粮的一时之困。待到青黄不接,米价飞涨的时候,在市场上投放暹罗米,立时平抑了米价,并令持有大米的商户也不敢再囤积居奇,只能开仓放粮!”
  石咏提起雍亲王当年主导的旧事,旁边的官员连忙点头,诺诺称是。
  “大米是一例,除了大米以外,本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