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红楼修文物-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条件苛刻至极,虽然不再对外挂着齐家的名号了,但实际上并未重新接受齐家作为主顾,非要齐家等个三年,证实确实是干干净净清清白白,才会重新接受齐家的当头。
  齐世雄几乎要跳脚,心想这不过是一家当铺啊,竟然对主顾摆出这么大的一副架子。殊不知,天下的当铺皆是如此,这世上的生意,多是讲求“和气生财”,主顾至上的,唯有“典当”这一门生意,乃是主顾上门是相求店家的。所以恒舒行端起这臭架子,齐世雄自知理亏,也没有旁的办法,只能答应了这个条件。
  这却还只是恒舒行一家。
  自恒舒行之后,齐世雄与丹菁又挨家挨户地跑了其余各家当铺与票号,磨破嘴皮子,不过就是求人去恒舒行看一看,说那边已经将他们的“黑名单”撤下来了。
  别家被齐氏夫妇烦个不住,也多应了要求去与恒舒行问过,回来口径一致:三年,三年之内,齐氏夫妇若再无别的不利传闻,自会理所当然地被迎为座上宾——
  同样是三年。
  齐世雄忍不住想要仰天长叹:失信一时爽,这找补回来却要小心翼翼地好生维持三年。
  好在这边几家也如恒舒行一样,将那对外公开的“不与合作名单”上齐家的名号撤去,这种安排,就只有齐世雄夫妇两人知道。虽然往后齐家在银钱往来上依旧不便,但是齐世雄名声无损,总算不用提心吊胆地成日担心有人会抓他小辫子了。
  齐家在这头奔忙许久,进入二月,信合行却迎来了开业以来第一次大考。放出去的近三十笔贷款到了第一次收息的时候。这次收息,各家各户除了要依照事先约定,向信合行支付利息,或者依照约定,偿还一小部分本金以外,还要将自家营收的情形如实告知信合行。
  这次信合行收息,满城中的钱庄票号也都擦亮了眼盯着。毕竟这种只放贷给小本生意的商行是城中头一间,利润到底如何旁人也很关切。
  待到信合行的掌柜们各处一起走了一圈,果不其然,所有向信合行借款的商户,哪怕是只借了十两银子的豆腐摊老汪,也将一百五十枚大钱一起交换给信合行的掌柜。
  也就是说,信合行这月利一分五的利率,若是能保证每家都能按时还本付息,信合行便是有利可图的,且这份盈利并不一定比寻常钱庄的利润更低。寻常钱庄虽然利息要更高些,但是每年坏账的数目也更多,所以所得收益中,要扣出一部分拨备,以应对将来坏账的损失。信合行若是能在这一点上做得比其他家都好,这门生意在京里便有立足之地了。
  石咏在信合行上门催息之前,见了一回信合行的掌柜们,将自己的感受与他们交流一番:以他对这些第一批借贷的商家的了解,这些小商小户,都是老实本分的生意人,要么就是业内新起之秀,正是爱惜羽毛的时候。这些人绝不会有故意拖欠信合行本息的意思,但是生意毕竟是生意,有起伏也有风险。
  在他看来,第一次收息根本算不上什么“大考”,将所有利钱顺利收回,是意料中的事。然而真正的考验,则在各家逐步扩大经营以后,可能会各自遇到不可预见的经营困难,这些困境则可能造成这些商户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便是想尽一切办法,依旧无法归还本息。
  到那时,才是真正考验这些掌柜们的眼光和判断的时候,是继续投入贷款,雪中送炭一把,以期将来获得更高的利润;还是立即止损,征收抵押物或是请保人出面偿还欠款——这些,需要掌柜们自行判断。
  而信合行每月上门催息,其目的并不在于将那点银两收回来,而是随时了解各家商户经营的情况,给这些商户一些指点和帮助,避免他们生意上出现问题。这种做法,既能帮助贷款商户顺利经营,同时也是保证了信合行未来的收益。
  这世间开钱庄的,固然有好些能做到规模绝大,翻手覆手便是上万两的头寸,但要他们在借钱的时候如此用心指点,此间还没有人能做到这些。
  如此一来,二月中旬刚过,第二批想要向信合行申请“贷款”的商户们又联袂上了门。
  信合行这边,算是一切顺利。西北那边战事则甚是胶着。大将军王的行辕直到二月初才抵达西宁。驻扎青海大军究竟何时出兵,如何出兵,廷议尚无定论,结果四川那边先出了乱子。
  先是四川提督康泰率松潘驻兵千余驰援黄胜关,岂料手下兵将哗变溃散,提督康泰因此被夺官。紧接着年羹尧上书,以敌情叵测为由,请求入藏。朝廷廷议却以松潘诸路军事重要为由,令年羹尧按兵不动,勿要率军出关,另点护军统领法喇驰援四川,协助年羹尧料理兵事。
  朝中之人原本都只道年羹尧是文官,亲自率兵难免有些自不量力。石咏却晓得年羹尧日后在兵事上必定将会有建树。只是这消息传回京中,忠勇伯府与石家人都只道石咏的二叔石宏武尚且不用上战场拼杀,悬着的心稍稍放松。
  转眼便是石喻参加县试的日子。
  本时空的县试,是“童生试”的一部分、第一环。石喻应试的种种手续,早就由石咏打点,请本旗佐领梁志国帮忙都办好了,出具保结,送交正白旗旗署。在此之后,由正白旗旗署造具清册,提交顺天府学政。石喻也将于顺天府参加科考。
  原本清初八旗科举时举时停。清世祖时,八旗诸人在顺天府单独科考,取童生时亦有单独的名额,满洲一百二十名,蒙古六十名,汉军一百二十名童生。然而顺治十四年,全面停止八旗考试;十年后康熙六年时恢复八旗科考,转眼到了康熙十五年,这制度又给叫停了。
  直至康熙二十六年,八旗科考制度才终于稳定下来。大抵是满洲与蒙古八旗另编字号,单独考试;而汉军旗则编“合”字号,与汉人一道参加科考,各旗单独规定录取名额。此外,对于满洲与蒙古八旗,考取生员者必须能骑射,不能骑射者,必不取中;汉军旗没有这项要求,但是骑射一道,却依旧是加分项。
  在县试前三天,石咏已经带着石喻前往顺天府礼房,签署应试考生必须亲自签署的一应文书。原本考生应当亲笔签署亲供、互结、具结这几样文书,然而石家眼下在汉军旗,亲供与具结这两样由本旗旗署签出的保结所代替。石喻亲往,只要签署互结,与一同应试的四人一道,填写互结保单,声明若是有一人舞弊,则五人连坐。
  石喻签互结文书的时候,石咏则在顺天府学政处找书吏打听了本次科考的报考人数,心里有点儿发愁。
  所有八旗考生,都聚在顺天府科考,这样看来,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此外石咏在顺天府学政处来来回回看着,见前来参考考生年纪大多在十五至二十岁,差不多是郑燮当年考中时候的年纪。当然也有些三四十岁,年纪不小的过来应考。只有姜夫子教出来的这些学生们,一个个都是十二三岁的小少年,身量还未长成,签署互结的时候与一班年轻人们一处站着,差距非常明显。
  从顺天府出来,石喻从面色到神情一切如常。石咏觉得这孩子太难得了,独自一人默默承担一切,直到现在,竟然一点儿异状都没露。全家除了石咏,没有一个知道此事的。
  石咏伸手拍拍石喻的肩膀问他:“初次下场,感觉怎么样?”
  石喻扬起头望着石咏,突然咧嘴一笑,道:“我问过几个师兄啦,都说我稳过的,大哥放心吧!”
  石咏也觉得如此,觉得那些考题对于石喻来说,应当是早已刷得滚瓜烂熟,如今石喻应考,理应如吃饭喝水一般自如。
  岂料石喻答完哥哥的话,扭过头去,还是被石咏瞥见端倪,见他的眼神瞬间晃了一下,随即立即盯着地面。参加考试是人生大事,且对石喻有着特殊的意义,若说完全不紧张,是不可能的。
  石咏在心中暗暗叹了一口气,颇想再劝几句,什么成败得失,勿要放在心上,又唯恐在考前说这话不吉利,只能拉些闲话家常,分开石喻的心思。
  少时回到家,如英遣了望晴来请石咏,待石咏坐下,她一对乌溜溜的眼睛便盯着石咏,问:“茂行哥,可是有什么事情瞒着我?”
  石咏一呆,茫然地想了一阵,如英同情地给了他一点提示:“二弟那里……”
  “啊?”石咏想说:这你都看出来了啊!
  “这有什么看不出来的?”小夫妻俩如今已经有了默契,即便石咏没说,如英也能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二弟近来说话少了很多,年节的时候也捧着书本子不撒手,还有上次,贾府二姑娘暂住过来,其实二弟要留在永顺胡同也成,你却把他带回这里,一直住到大家一起都搬回来……”
  还有一件,如英没说。上回石喻银钱不称手,找的如英帮忙。如英当时很好奇,这么点儿的孩子,究竟有什么要花钱的地方,便连着观察了一阵,发现这孩子的开销都在书、纸、笔、墨之上,当时便猜到了些端倪。但见石咏一直不说,如英便终于问出了口。
  “这么要紧的事,为什么不告诉母亲和二婶知道呢?”如英很不理解。
  石咏想了想,决定将二叔石宏武的旧事告诉如英。如英听毕十分震惊,低声问:“所以二弟就一直自己担着这些心事,对外从来没露出来过?”
  她自打嫁入石家的门,就只听说过石家二叔身有武职,如今正在四川当差,等闲回不来,可是她却万万没想到,这背后竟有那许多曲折与算计。如英念及石喻小小年纪,便要独自一人承受这些,一时唏嘘不已。
  石咏连忙请求如英一道帮忙,保守秘密,面儿上也不要露出什么,免得再给石喻增加压力。如英哪有不应的道理。
  当晚石家聚在一处吃晚饭,如英照例照顾石家一家人的饮食,一人立着给大家一起布菜。石咏赶紧起身帮忙,只见如英特地给石喻碗里拨了一只鸡腿、一只卤蛋,并菜蔬若干,才叫小丫鬟捧去了给石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