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红楼修文物-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阿哥五阿哥,两位迁入乾西二所,还住得惯吗?”
  两个小阿哥从雍正藩邸迁入宫中,就住在乾清宫西二所,每日去上书房念书。除了他们之外,雍正尚有弘时、福惠两个皇子,弘时年纪已长,身边已经有了庶福晋。而福惠则只有两岁,由生母年氏抚养。
  “师父放心,住得惯的。”弘历恭敬回答,见石咏一开口便是关怀,这小阿哥心中温暖。
  “如此便好,”石咏不敢与这两位多说,由着这两位皇子的御前侍卫拱卫着两个小阿哥前行,他自己慢慢落在后面。
  自从雍正登基,关于新一任太子的猜测也逐渐开始。有些人说弘历是圣祖亲自抚养过的,当日又是面对黑熊也能逃过一劫,吉人自有天相,乃是天选之人;也有人说福惠阿哥才是雍正最钟爱的小儿子,毕竟福惠阿哥的生母是年氏。从年氏入雍邸诞下第一个孩子开始,那雍亲王府就只有年氏一人生过孩子,可谓是专宠一人。
  持第二种论点的人言之凿凿,尤其是如今年氏外家权势极盛,弘历弘昼两人生母地位都不高。而福惠阿哥毕竟才两岁,圣祖康熙爷当初就算召见,也不可能召见个奶娃娃。既然康熙没见过,那就不能说人家没有天相,不是天选之人,是不是?
  但无论如何,雍正年纪最长的儿子弘时,几乎被所有人一致排除在外。似乎世人都知道弘时不为雍正所喜,近日石咏在南书房走动,也见过弘时几次,弘时的态度一如既往,不阴不阳不咸不淡的。石咏觉得弘时的性格似乎有些问题,并不容易与人相处。可是不能做储君,却并不意味着雍正会不认这个儿子。
  一时弘历与弘昼打马前行,石咏则远远跟在两个小阿哥身后,待到了景陵,便又是重新列队,向即将奉安的大行皇帝灵柩行礼道别。在此期间,石咏一直未曾注意到,有一道目光灼灼,始终追随着他的身影。
  大行皇帝的灵柩顺利奉安于景陵,在最后这大殡的典仪上,新皇与太后和手足们表现得母慈子孝,兄友弟恭。最终由十四阿哥与十五阿哥这两位“大孝子”留下来为大行皇帝守灵,旁人虽然都知道这有些缘故,但也无人敢议论皇家之事。
  等一行人再从景陵回到京城,已经是第二日清晨。石咏赶紧陪着疲惫不堪的石大娘与如英一起先回椿树胡同,他自己稍稍梳洗,便又去朝中忙活了,直到中晌才有机会补一觉,哪晓得到了下午晌,他昨日刚见过的十二阿哥,履郡王允裪,就出了事儿。
  当时一群臣子都聚在南书房里,石咏这个“行走”也不例外,却听宗人府的宗令简亲王雅尔江阿匆匆赶来,弹劾目下管理着礼部事务的履郡王允裪,说他在礼部准备封妃的谕旨中治事不够敬谨,竟尔错记了名姓。
  如今诚亲王赋闲,礼部事务转交履郡王允裪管着,这位十二阿哥自从康熙朝因为哈合其一案曾被重重打击过一回,因此复起之后谨小慎微,此前代皇父管理上三旗,都没有生过错漏。石咏暗想,就凭这么个人,怎么会在封妃的谕旨之中错记名姓呢?
  雍正听着也觉得不大对。这原本不算是什么大事,但是雅尔江阿却捡了几个主要的臣子都在的时候,大喇喇地闯到南书房来当一桩正事来说,这件事本身就透着不对劲。
  而且此刻履郡王允裪自己也在座,听见雅尔江阿的话,茫然无措,张口结舌,不知该如何为自己辩解。
  “说,允裪究竟是如何治事不谨,错记名姓的。”雍正显然已经意识到此事不同寻常,当即提高声音,命雅尔江阿速速讲来。
  雅尔江阿当即呈上了早先礼部送去宗人府记档的封妃诏书,并且指出十二阿哥的谬误——他将四阿哥弘历的生母钮钴禄氏的名讳写错,记成了钱氏。
  十二阿哥当场发懵,旁边十六阿哥推他一肘,这位才突然站起来,“啪”的一声在雍正跟前跪倒,脸色青白,又惊又惧地高声道:“皇上,皇上……臣弟,臣弟没有啊……”
  雅尔江阿马上接道:“可是宗人府接到礼部传来的文书就是这样,打开这诏书的时候,宗人府除了本王以外,另有副宗令与几名笔帖式在,人人都见到,这诏书打开时便是这么书写的。履郡王,你既然身为管理礼部事务的宗亲,便应谨慎行事,如今从礼部交出的文书出了纰漏,难道你竟不应担下这责任吗?”
  十二阿哥登时低下头,额头见汗,额角的青筋也迸了出来,身体微颤,一个字也不敢说。
  雍正瞥了他一眼,随即将雅尔江阿奉上的文书放在手边案上,随即背着手淡淡向重臣道:“众所周知,弘历之母钮钴禄氏,镶黄旗,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曾得皇考于畅春园召见,并得赐如意一柄。钱氏之谬,竟不知从何而来。”
  雍正说这话的时候并不见动怒,但是十二阿哥却抖得更加厉害了。
  “诸位先行退下,待朕与允裪说一番话。”雍正一声令下,旁人包括廉亲王、怡亲王等重臣在内,都暂且退下,到养心殿外殿稍歇。
  少时便见允裪低着头出来,没有戴着郡王帽子,而是将那帽子顶珠捧在怀里快步往外走,但是却不再发抖了,表情十分平静。石咏在远处瞅着,觉得这位竟仿佛有些松了一口气的模样。
  石咏早就将这“钱氏”的笔误细细的想了一遍。历史上关于弘历的生母,传言实在是太多了,一会儿弘历是海宁陈家之子,一会儿生母又是什么嘉兴钱氏。石咏原本以为这钱氏的传闻就是出于十二阿哥允裪的这一次“笔误”,可是再细想来,十二阿哥笔误,为什么不误写作别的姓氏,偏偏要写做姓钱呢?
  就拿他石咏来说,他姓石,但是族里却都是姓瓜尔佳氏的。这是因为早年间瓜尔佳氏有人入关之后改了汉姓,汉姓便是石;这钮钴禄氏也有人改做汉姓的,可是这汉姓却不是姓钱,而是姓“郎”。如果十二阿哥写做“郎氏”,便不会成为历史性的谜团,但十二阿哥偏偏写的是个“钱”字。
  石咏想,就这一个字,立时便要生出无数流言。果不其然,从第二日起,京里隐隐约约就有了传言,说四阿哥弘历的生母是一位汉女,其父为四品典仪官凌柱什么的,都是为了掩饰她汉女身份所做的安排。
  如果石咏从来就没见过钮钴禄氏,他倒也可能会跟着这些传言去疑神疑鬼。但是他在弘历还只是个小雪团子的时候就见过钮钴禄氏,知道钮钴禄氏身材较高,至少是个矫健的北方女子,而不是个娇怯怯的水乡佳人。当年这钮钴禄氏曾在大冬日里给弘历赶制手套,留给了石咏很深的印象,知道这一对母子当年在藩邸生活也不容易。偏生雍正一登位了,弘历母子竟还要承受这等流言蜚语。
  这流言出来没多久,十二阿哥便受了罚,刚刚得来的郡王爵被降为了固山贝子,随着这传言的进一步发酵,固山贝子的爵也丢了,降为护国公。
  然而十二阿哥一点抱怨没有,默默受了这些处罚,看他的态度,仿佛雍正罚得越重,十二阿哥便越安心。
  因此石咏很怀疑,雍正是不是早就与十二阿哥有所约定,雍正表面上罚十二阿哥,实际上背后对他有别的补偿?
  但朝中的倾向令人很是不安,一来,请立新皇立储的呼声越来越高,臣子们急切地想知道该如何战队;二来,臣子们甚至开始疑神疑鬼,早先有些站了弘历要被立为太子的,如今又开始摇摆起来,福惠那一派站得更是坚定,其余弘时与弘昼也开始有人问津——这些情形,让人不无担忧地想起,这已经是新君上位了,可为了这储君之争,难道又要上演一回九龙夺嫡?
  没过多久,雍正给这些臣子们搞了一次突然袭击。
  那时雍正在乾清宫西暖阁召见一众王公大臣,召见时突然宣布:“朕如今诸子皆幼,所以立储之事,朕打算审慎为之。此事虽然不宜公开进行,但是朕为了国祚延续,不得不预先考虑。为此,今日朕特将此事写入密封,藏入匣中,放在乾清宫正中的‘正大光明’匾之后,以备不虞。诸王及大臣们觉得如何?”
  这一手杀了个措手不及,在座的王公重臣都没有想到,雍正的确是应众臣之意,立了储了,可偏生究竟立的是谁,无人能够知晓。
  雍正早就将一切都准备好,才来告诉众人自己的决定,明摆着就是不想听反对意见的。更关键的是,众臣子们对这种“秘密建储”的方法,也提不出什么反对意见。
  于是,雍正便命众臣退下,只留了诚亲王、廉亲王、怡亲王、庄亲王四人在乾清宫内,皇帝当着这四人的面,将密封的锦匣收藏于乾清宫正中高悬的“正大光明”匾后。这立储之事,便是完成了。
  “这一招实在是高明!”武皇的宝镜听说了此事,当着石咏的面大发感慨,“朕当年怎么会想不到呢?”
  石咏很疑惑地问:“真的这么高明么?”
  宝镜应道:“这是自然。秘密建储,国君一旦有事,储位既定,国不致有一日无君。然而妙就妙在这储君的人选,众臣都不知道。头一件,诸皇子即便想攻讦太子,他们却少了个靶子,因为没有人知道太子是谁,所以唯有讨好身在大位之人;第二件,臣子们也免于结党,毕竟不知储君是谁,生怕站错了队,所以大部分臣子会选择谨慎,效忠当今的君主。”
  “咏哥儿,你当初还说这新君是个勤勉实干,但是却政治幼稚的人。”宝镜忍不住嘲笑石咏,“如今这么一看,人家哪儿幼稚了?”
  石咏:……我说过这话么?
  宝镜继续说:“上一任皇帝晚年时出现的这种诸皇子混战夺权之事,应当再也不会出现了。”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乾小四的身世,传说很多,众说纷纭。而履郡王允裪错将钮钴禄氏记作“钱氏”,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事。本文这里写的是允裪的“错误”乃是旁人所施的障眼法,而允裪则是与雍正互有默契地背了黑锅,所以日后乾小四登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