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红楼修文物-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约也是因为在这官船上,如英整日高卧,无事可挂心,再加上饮食甚是妥当,她虽然吃了会吐,但是吐了也照样努力吃。如此以往,等船进吴淞口的时候,如英只是晨起会有些不适,其余时候已经完全与好人一样。
  不日到了苏州。石咏见如英静极思动,干脆带她和安安一起上岸走走,见见当年他曾经见过的风景名胜。同时他也派人去打听林如海的下落,想趁此机会去拜会这一位,也让如英见见故人。
  岂料打听了一圈,姑苏一带,无人晓得林如海的去向,这一位就像是神隐了一般。
  石咏知道林如海毕竟是康熙朝的旧臣,新帝登基自然会在江淮重地安插自己的心腹,林如海早早称病乞休不失为明智之举。但是像他这样有先见之明能急流勇退的,世间并不多。
  石咏寻林不遇,到底无法,只能悻悻而归,在心里默默期盼日后有缘再会。
  他携了妻女,缓缓回京。石咏在苏州时就已命人送了家信回去,石大娘足不出户,便听说了她儿子儿媳孙女三个人出门,回来时多了一口人。石大娘抱着大孙子沛哥儿合不拢嘴。与石家走动得较近的几家亲眷都有所表示,而如英的旧日丫鬟望晴听说了好消息,赶紧催着在同仁堂做大夫的丈夫靳勤,一起陪着石大娘去通州码头去接人去。
  那边石咏夫妇抵京,与亲朋故旧相见,自是一番欢喜。然而朝中也有人盯着石咏。都晓得石咏是新皇登基之后火速提拔的年轻要员,此前从未在六部当过差的,竟也能得个“南书房行走”的打眼职务。因此石咏回京之后,有不少人专盯着他,看他这次南下,差事办得如何,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回京之后又给哪些人孝敬——
  因此石咏回京之后,往哪几家走动,又往各处送什么礼,竟成了一件惹人瞩目的要事。
  岂料石咏给往来各处赠送的,全部都是广东的土产。他给十三阿哥的礼最重,全都是南方特产的药酒药油,专治风湿腿疼的;带给其余亲朋好友的是广州的各种药材和土特产,各种煲汤的药材与食材、腊肠腊肉火腿、瑶柱干贝干鲍之类,全是旁人没想到的。虽说价值并不高,但俗语说千里送鸿毛,礼轻人意重,石咏送的都是一向相熟的人家,也都体谅石咏这一趟长差跑得不容易,都高高兴兴地笑纳了。
  在众多礼品之中,唯有往唐英那里送的礼不同。石咏也未避嫌,将他带给唐英的礼品大包小包地往唐英府里一送,第二天就有御史弹劾,说是石咏重金贿赂昔日同僚,必有所图。消息一传出,旁人便多少为石咏感到可惜,但是人们也同样不明白,石咏贿赂谁不好,贿赂唐英干啥?
  当下雍正便命石咏上折子自辩,石咏便列了一张清单,将他送到唐英府上的东西一件一件列出来。只见石咏送给唐英的,大多为广州出产的手工艺品,其中包括骨雕、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和广绣,每个大类的成品精品各一到两件,每样东西后面还附有当地采购的价格。
  朝中等着看石咏笑话的人更加绝倒,嘲笑石咏“与御史台还真是配合得紧”,竟然还帮着把贿赂唐英的总金额一起算出来。
  然而待石咏将事情解释清楚,跳出来指责石咏的人便都哑了:原来石咏原本就是受唐英所托,南下勘察广州手工艺匠人的技艺风格和水平,以便京里造办处的匠人取长补短;将来宫中造办处也可能会考虑聘用一批来自广州的匠人;而京中制作各种手工艺品销往蒙古的匠人,也可以部分参考来自广州的时髦样式。这样的南北交流,有百利而无一害。
  至于采购这些产品的钱,都是唐英自掏的腰包。石咏回京交接了东西之后,唐英就按照价码把所有的钱都付给了石咏,两人还有交接时的收条为证。
  这下子旁人都无话可说,雍正却得意了。
  这位新君眼下已经采纳了新任山西巡抚诺敏的建议,打算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子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并限制地方官对百姓的横征暴敛。因此雍正对一个“廉”字极其敏感。石咏作为他亲自点了头提拔启用的年轻人,若是这次他南下广州,在地方上大刮一通地皮,雍正的脸自然没处搁;可是石咏偏生没有伸手往地方上要一分钱,据说吃喝住宿也都是借的岳父穆尔泰的客院,千里迢迢回京之后往来赠礼,也一样是干干净净清清白白,没有半分可挑剔的地方。
  除此以外,石咏对十三阿哥的一份孝心,雍正也都看在眼里,登时觉得当初提这年轻人起来,当真是不亏。
  石咏南下的几桩差事,也都办得很漂亮:洋人那些所谓的“领事保护”原则被石咏驳了回去,反而给加了一条“在华必须遵守当地法律”的原则;对于移交死囚这一点,石咏虽然没有争取到百分之百完全自主,但是争取到了对等权益,同时也使中华一方在谈判之中站在极有利的地位。这可以算是功劳不小。果郡王十七阿哥在京中便顺势推了一把,进一步,已经与各国公使一道,迅速将这原则敲定。以后这些洋人海商在中国,以及中华商人出海,便都有基本原则可以遵循了。
  此外对与海禁和远洋贸易,石咏也呈上了内容详实,有理有据的折子,交出了漂亮的答卷。雍正便命将他的折子公开发下去,命百官各抒己见,一道辩论。这日在南书房便是如此,石咏被当成靶子,由各文官就大开海禁的一系列事宜向他发问,石咏作答。
  众人问得热烈,石咏这些天一直在南边,已经将海禁的种种利弊全部权衡过一遍,眼下胸有成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张口便答,旁人几乎问他不倒。
  南书房里正讨论得热烈,忽见兵部尚书白潢匆匆忙忙进来,纳头便向雍正拜倒:“启禀皇上,臣有急事求见!”
  雍正见到白潢走得急,这样的天气里,额头竟然也沁出一层薄薄的汗水,心知当是大事,立即道:“众卿且暂退吧!”
  话一出口,雍正立即补了一句:“怡亲王留下!”
  于是十三阿哥留在南书房,其余人一起告退。石咏推出南书房的时候,跟前恰好是八阿哥允禩,石咏瞥了一眼,发现允禩若有所思,待见到石咏的眼光扫过来,允禩面上神情登时放缓,冲石咏微微一笑,扭头便出去了。
  石咏的本职就是南书房“行走”,眼下雍正与白潢和十三阿哥一道在南书房里议事,石咏一时也离开不得,只得立在外头,顺着今日的事想了一想。已进十月的天气,他却微微觉得有点儿烦闷——
  兵部尚书,急事求见,又是这个节骨眼儿上,这莫不是,西北又要出乱子吧!
  石咏猜得不错,此时此刻,雍正正立在南书房里,背着手,手中捏着一份代十四阿哥驻扎西北的国公延信发来的紧急军报,来来回回地在十三阿哥与白潢两人面前反复踱步。
  “罗卜藏丹津,好个罗卜藏丹津。”
  雍正愤怒之际,朝起手上的军报,狠狠地砸在面前的桌面上:“这次竟然不是策妄阿拉布坦,竟然是罗卜藏丹津!”
  原来,西北送来的紧急军情,不是早先被大将军王十四阿哥痛打打老实了的策妄阿拉布坦又生了异心,而是已经在青海定居了百年之久的青海厄鲁特蒙古,竟然作乱了。
  听说这个消息,十三阿哥也震惊不已,随即反应过来:“罗卜藏丹津?那他想必是因为没有准许他恢复祖上部族的王庭而心怀怨恨,又因政敌察罕丹津获封黄河南亲王而心生嫉妒,才会因此反叛作乱。青海蒙古各部,未必便愿与他一条心作乱。”
  雍正双眉一挺,目光炯炯,盯着十三阿哥,道:“是这个理,老十三,如何?你若愿意,朕就把所有的大军交到你手上,咱们狠狠地给罗卜藏丹津迎头一击,好好给他一个教训!”


第371章 
  话说这罗卜藏丹津本是和硕特汗部的右翼首领; 头上有个世袭的亲王爵位。但此人一向心怀异志,一心想要恢复和舒特部的王庭; 并染指川藏等地。岂料他的诉求一直没有得到支持。
  再加上十四阿哥击败策妄阿拉布坦之后; 非但没有给罗卜藏丹津加官进爵; 反而将罗卜藏丹津的政敌察罕丹津扶起; 封了黄河南亲王。罗卜藏丹津认为这是分了他的权柄,更加不满,因此胁迫青海蒙古各部贵族于察罕托罗海会盟; 发动叛乱。
  十三阿哥胸中自有沟壑; 虽然这些年他从未涉足西北,可是对西北的局势判得极为精准; 只听雍正说了一两句; 他已经判断出罗卜藏丹津叛乱的缘由。这令雍正极为心折,踏上半步; 望着弟弟:“老十三……”
  十三阿哥低下头; 呼吸有些重; 实在是难抑胸中的激动。
  当年康熙皇帝崩逝那夜,他曾手持虎符,以一己之力; 调动清河大营的全部兵力; 再加上几处出城驻防的八旗旗营,将畅春园团团围住。若论当时的情形,他便是想要自己称帝,也是做得到的。可是俗语说“功高震主”; 身居大位之人往往都忌重臣掌兵——十三阿哥也是这么认为的,他曾一度以为自己从此便与兵权无缘了。
  可是这么些时日以来,虎符依旧在他手里,而如今皇兄毫不犹豫地要将国家社稷托付给他,将西北边陲的十万大军托付给他。
  许是这位四哥,信一个人便是终身信一个人吧!
  十三阿哥想着,忍不住喉头发酸,想说的话有些说不出来,他甚至不敢抬头,不敢面对这位皇帝,这位兄长——
  “皇上,怡亲王这身子骨……”最没眼力劲的白潢这时候开口插嘴了。他很想提醒一句,眼下已经进十月了,西北苦寒,战场又艰苦,以怡亲王现在的身体状况……白潢其实只想表述:西北众军诸将,最需要的是一位健康强壮的主帅,主帅在中军若有什么不妥,对于众将的意志,可是有巨大的影响啊!
  雍正刷地扭过头去,冷着脸问:“你说什么?”
  白潢一吓,膝头一软,“啪嗒”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