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事实真相是,这位却是个拿得起放不下的;丢了权位却又觉得惋惜,去太后那里胡搅蛮缠,将太后气病。这下子十四阿哥的“重情重义”则变成了“好色贪花”,另外还多添了一条罪名——不孝。
这莽撞的十四阿哥,当真是帮雍正分去了宗室里的不少火力啊。
只是太后的病越来越重,眼见情势不对,内务府甚至开始预备国丧了,朝中又盛传起先帝康熙“克妻”的传言。然而雍正与皇后衣不解带地日夜服侍,五六日之后,太后终于转危为安。而帝后“仁孝”的美名自也传开。石咏冷眼旁观,觉得到此时为止,雍正已经渐得人心,至少在京里,已经没有人能撼动得了雍正的地位,也没有人再敢对雍正得位是否“正当”,再提出质疑了。
出了正月十五,石咏便忙着主持三个月前在京中发的头一期“国库券”的兑付。
这头一期的兑付,官府必须摆足姿态。于是早在兑付到期前三天,石咏就开始造势。早先的四处发售点,也都变成了兑付点。兑付开始之前,便由顺天府与步军统领衙门派兵丁护卫,提着一大箱一大箱的白银往那四处送去。每个兑付点看似无意,但总有那么一箱白银的箱盖是打开的,里面盛着亮闪闪、白花花,满满的一锭一锭的官银。
除此之外,四处兑付点还雇了专人来数利钱。月利一分八,五两银子三个月的利钱就是二百七十文。重兵守卫之下的兑付点,却总有几名账房坐在屋外,围着个炭盆,从一箱一箱的雍正通宝中将二百七十枚铜钱数出来,然后用红绳穿成一串。百姓们眼里就只看着那红绳穿起的钱——三个月,什么也没干,便能得这么些利钱啊!
其实兑付这国库券完全不需要这样张扬,但石咏就是这样刻意“做秀”,做给当初掏钱买了这国库券的人看——他们出了钱的,就是大爷,对方即使是国库、是朝廷,也是把他们这些平头百姓当回事儿的。
四处兑付点被人围观了整整三日之后,兑付开始。
兑付之时,旁人问得最多的一句便是:“这‘国库券’,还卖么?”
将白花花的官银本钱,和红绳儿穿着的利钱拿到手,早先买了国库券的人,都在后悔买少了;没买的更是在骂自己个儿蠢,明知是存银子进国库去,竟也没这点儿胆气。
兑付点对于下一期国库券何时发行的问题一直讳莫如深,知道将所有的兑付都完成了,突然放出消息,开始接受新一期国库券的预定。
京里的人这次都学乖了,四处售卖点,不拘哪里,捡离得近的去排队。因此这回便不止是织金所一家门前排起大队,而是四家门前都排着队,望不到头。
第二期国库券就没有三个月期的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年期与三年期的,利率分别是月利两分和月利两分五,各自限额二十五万,先到先得。较长的期限又打消了一部分转快钱的想法,但是对于不少不急着用钱的百姓而言,这是挺好的选择,毕竟利钱也能得的多些。
“若是当真手头缺钱,可以将这国库券卖给旁人吗?”有人问。
“当然可以,”售卖处的掌柜举起一张样例国库券向人解释,“在这国库券的背面写下转让方的名址,并且盖上你买国库券时留下的印鉴或是手印儿,就算是转让成功了。回头让买家到咱们这儿来登记一回就行。”
这样简便?
立时有人出了主意:“其实也不用当真卖给别人,若是真的一时缺钱,就去当铺当了,到时有钱了再赎回来,不也成?”
掌柜听了也跟着一起点头,说:“早先官府已经向城里所有的当铺打过招呼了,各家当铺都接受国库券作为当头。”
如此一来,众人后顾之忧也没有了,万一真缺钱,转卖或是当了就行。于是纷纷又五两十两地预定下这国库券。
如此一来,到了二月中,这新的一个月的军饷开支就又能续上了。十三阿哥坐在户部,看着户部堂官们报账报上来,一面点头一面对坐在一旁的石咏说:“茂行,真是辛苦你了——”
石咏忍不住提醒:“这雍正二年国库券发的是一年期和三年期的,如果西北还是这般花银子花下去……”
他知道户部已经收上了赋税,但因有这样巨大的军饷开支在这里,免不了捉襟见肘,需要国库券募集的资金来帮衬——可这绝非长久之计,这是他认为必须提醒十三阿哥的地方。
“你放心!”十三阿哥双眉一敛,脸上带了些笑容,“我有把握,西北战事,应该很快就有眉目了——”
正在此刻,外头雍正身边的太监总管李德全走进来,向十三阿哥与石咏打招呼:“怡亲王,石大人,皇上召集南书房议事。”
十三阿哥一抬头,正见李德全脸上一片喜色,笑嘻嘻的,显是心情极好。十三阿哥马上问:“可是皇上得了西北战报?”
李德全笑着向十三阿哥躬身道:“是,皇上得了青海的战报,大捷,大捷!”
十三阿哥双手一撑桌面,马上站了起来,身体稍稍一晃。石咏在旁,赶紧伸手扶住,他心中已经对这位怡亲王佩服至极,果然古人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假,十三阿哥虽然并未直接参与决策,可是对西北的局势判断极准,且自始至终从无动摇,果然盼来了一场大胜。
石咏赶紧扶着十三阿哥出门,一起赶往南书房。
在南书房中,雍正一直在踱着步,等候十三阿哥的到来,其余人如廉亲王、庄亲王、果郡王、张廷玉等人早已到了。带来好消息的兵部尚书白潢更是笑得连眼睛都找不见了。
一见到十三阿哥的身影出现在南书房门口,雍正立即大踏步迎上,一把扶住正要行礼的十三阿哥,满怀激动地说:“半个月,十三弟,大军千里奔袭,年羹尧半个月就平息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
“皇上洪福齐天!”十三阿哥高声恭贺,并带着南书房里的众人一起拜倒。
第376章
不管对此人的私德如何评价; 石咏必须承认,在打仗这件事上; 年羹尧真的是个人才。
过了正月十八出发; 待到二月初; 不过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 年羹尧带兵千里驰行,已经扫平青海。罗卜藏丹津和他所属的部下几乎被团灭,最后他只得带着两百多名余部仓皇逃窜; 将不少心腹与家眷全部抛下; 自己逃去策妄阿拉布坦处寻求庇护。
半个月的时间,扫平青海。年羹尧老实不客气地让一直蠢蠢欲动的青海各部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力量。除了这等功绩之外; 年羹尧这一仗打得实在是漂亮; 与在西北蹉跎了三四年的抚远大将军十四阿哥相比,后者显得实在是拖沓无能。
“西北大捷; 西北大捷; 朕真是太高兴了!”雍正扶起十三阿哥; 在这位亲弟弟面前,他丝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毕竟雍正一直在户部办差,没有太多主导兵事的机会; 但是这一次的大捷; 足以证明他保卫疆土的决心,识人的眼光和掌控全局的能力。
此刻南书房里一片歌功颂德之声,唯有石咏一个,惦记着这位年大将军这几个月在青海; 已经花了小几百万两银子的军费下去。若还不能速战速决,那边真是拖不起。
接着众人议起大捷之后的安排,白潢提议由年羹尧进京献俘,被雍正断然否决了:“蒙古其余各部都在眼睁睁看着,朝廷总要顾及他们的脸面。”
白潢便自讨个没趣,只讪讪地闭了嘴。接着廉亲王允禩开了腔,只见他微笑着道:“皇上近日正召各地督抚大员进京陛见,抚远大将军既然立下汉马功劳,不若也召他快马回京,入宫觐见,由皇上当面封赏功臣?”
雍正听了点点头,道:“廉亲王之言极合朕的心意,就这样办吧!待年羹尧一回西宁,朕便下诏,赐年羹尧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紫缰黄带,宣他即日回京。”
石咏这个“南书房行走”依旧是一个书记员的角色,下笔如飞,将众人所议尽数记下,之后他的笔记将会交给张廷玉,由张廷玉按照石咏所记,该拟旨拟旨,该下诏下诏。此刻他一面飞快落笔,一面抬眼往廉亲王那里看过去,只见此时此刻,允禩竟也朝他这边看过来。
石咏心中一动,忽然觉得哪里不对,笔下一顿,纸面上立即是一个墨点。他立即稳住心神,手腕微动,手中的搦管又继续流畅地写下去。而廉亲王那里,则若无其事地就此将眼光转开。
石咏:究竟是哪里不对?
不久石咏就见到了雍正召年羹尧进京的旨意,除了传旨觐见以外,雍正还在年羹尧的请安折子上批:“九贝子要来京,奏了个折子,朕亦不曾批回,浑沦说了个知道了,他若借此要来,使不得。你只言不曾有旨与你,不要放他来。”
石咏:……还真都是大白话呀!
看起来这位皇帝,即使皇位已经坐稳,还是无法彻底放下对兄弟们的心结。
这边召年羹尧进京,年羹尧麾下将领岳钟琪则代为镇守西宁。岳钟琪这次奇袭罗卜藏丹津,解年羹尧之困,又守住四川门户,扼制罗卜藏丹津入川的野心,不可谓功劳不大。年羹尧这头进京,岳钟琪那头为属下请功的折子也送了上来。
请功折子送上来,递到南书房,被张廷玉见到了,“咦”了一声,递给身旁的石咏看。石咏见了,眉心一跳,只见请功奏折上用细细的墨笔长长地划了一道,正好将一个人的名字划去,而这个人,则正好是他家二叔,石喻的亲爹,石宏武。
原本进到御前的折子就不应这样涂改。而且退一万步讲,就算要涂改,将整个名字用墨团涂去,不让人看见原本写的是什么,也好过如今欲盖弥彰。
张廷玉看得一头雾水,与石咏对视了一眼,便自去查问岳钟琪这折子送来途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问到的结果竟是快马往京中送折子的时候半路上赶上进京途中的年羹尧,这位年大将军便半路“截留”了岳钟琪的折子,看了之后,转天再命驿兵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