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红楼修文物-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家人则没有别的,只有郑重感激。毕竟世态炎凉,年家几乎在一瞬之间,衰落至此,敢上门来慰问的人家寥寥可数。石家除了上门之外,还未年希尧和年熙带来了一些药材补品,并过年要用的物事,可以说是雪中送炭了。
  就因为这个,原本与石咏不算亲近的年希尧,也一下子与石咏熟络起来。
  石咏当即问起年熙未来的打算。年熙答道:“身上有一年的孝期,打算出孝之后,回官学讲读,哪怕是从一个最低品级的教员做起,至少能做一点事。”
  石咏听见年熙说“一年的孝期”,登时明白了些什么,抬头冲年熙望望,只见他面色平静,从容而自然。石咏便明白年熙已经放下了。若是年熙还当自己是年羹尧的儿子,丧父之后守孝三年没得跑。但此刻年熙只说是一年,那便是承嗣年希尧之后,为叔父服丧的期限。
  听见年熙这么说,石咏便知年熙是决意为己而活了。
  在石家兄弟辞别之前,年希尧专门找了个机会,单独与石咏说话。
  “石大人,”年希尧欲言又止。石咏赶紧打断,道:“伯父,我与俊公情若兄弟,您请尽管称呼我的表字‘茂行’便是。”
  俊公就是唐英,是年希尧的养女婿,也是石咏多年来的挚友。年家遭难,唐英夫妇与年家虽然不是血亲,可也一直卖力奔走,从未畏惧避忌。只是唐英是个典型的技术型人才,格外执着于各种内造精品的研制与开发,与仕途并不怎么在意,更加不会有什么逢迎上官之类的举动,因此多年以后,他依旧是内务府造办处的郎中。
  年希尧听见石咏与唐英这样亲近,忍不住感激地笑了笑,但最后还是对石咏说出来他的请求。
  “您想在我那里谋一个差事?”石咏顿时惊呆了,这又是万万没想到系列呀。
  “确实如此,如今年家已是苟延残喘,勉强支撑。以前凭借这二弟的荣宠,年家不少子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若是再没有人当差,脚踏实地地来做一点实事,年家就真的从此要毁了。我身为年家一员,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唤醒家族里那些浑浑噩噩的年轻族人。”
  “因此,茂行,敝人在此请托,想在您的衙门里,觅一个马前卒的职位,俸禄不在多,能养家糊口即可。”年希尧这时候起身,郑重冲石咏一躬到底。
  石咏惊得手足无措,跳起身将对面的年希尧扶起来。这位老大人的年纪有他的两倍大,此刻却只求在他衙门里做一名小吏。
  “可是,您曾经是一省大员,因何要在我这里觅差事?”石咏不解,将心底的疑问问了出来。年希尧在被夺职之前,可是一省巡抚呀。
  年希尧老实地答道:“茂行,其实我……我这个人,志不在做官,旁人评价我‘玩物耽安’,其实一点儿都没有评价错。茂行眼下的衙门,不正是专门与洋人打交道的衙门吗?我正好与京里的一些洋人传教士打过交道,觉得他们的学问很有意思,我们中华之人未必研究不出来。”
  此刻,石咏与年希尧两人正坐在年希尧的书房里,石咏一转头,便见到年希尧桌上摆着各种仪器,一眼望去,竟都是他眼熟的:直尺、圆规、量角器……除此之外,还有好些说不上名字的。他一时忍不住,径直去年希尧书桌之后的架上看了一圈,见到一本《几何原本》实在是没忍住,伸手从架上取下,当着年希尧的面翻阅了几页,见是一本手稿,便抬头望着对方。
  年希尧点头道:“这是前朝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时的手稿。”
  石咏彻底震惊了,心想这年家人到底都是有才之士,年羹尧骄矜,但是兵法诡谲,无人可敌;年希尧为官多年,真正的爱好其实是西方科学;更不用说年熙,十二岁就中了举,几乎是天纵奇才……
  他真的有点儿羡慕年家的基因了。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在官场上待得久了,便越发觉得洋人往往天真而直接,相处起来,没有那么累!”年希尧坦诚了他想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觅职的真正原因。
  石咏心中暗叹一口气,他也颇有同感,毕竟中华的官场已经延续了上千年,能在这官场里待得久的,个个都是精明的政治动物,每一刻都在审时度势、权衡利弊。
  所以年希尧会说,当官,没有与洋人打交道简单,没有研习西学简单。他的女婿唐英会说,没有烧瓷简单,没有吹玻璃简单。甚至石喻将来也会说,没有刷题简单,没有写策论简单……
  石咏点点头,应下了年希尧的请求:“我会向果郡王极力保举。但是您复起,恐怕要等到三个月以后。”
  年希尧身上亦有弟弟的服,完全能理解石咏的考虑,当下郑重谢过了,才送石家哥儿俩一起出门。
  年后衙门开印,石咏果然向果郡王允礼推荐了年希尧。果郡王多少有些犹豫,但是石咏事先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他收集了很多在京的传教士对年希尧的评价,一起送到了允礼处,允礼见了,终于点了头,答应替石咏在皇帝面前说项。


第400章 
  雍正四年四月; 年羹尧长兄年希尧复起,却只是在理藩院下辖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做了一名外事郎中; 正五品。
  这一出起复令无声无息; 几乎没什么人注意到。但却在京里的洋人公使与传教士之间广为流传; 激起了不少水花。石咏暗暗得意; 他麾下拉来了一名人才,便立即又为他这个新成立没多久的部门做了一回宣传,打了一回广告。
  听说年希尧进入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一名法国传教士立即给本国皇家科学院秘书长写信介绍此人:“这一位既非文人又非学者; 但是却足以令欧洲的学者们引为同侪。”此外还写了,“听闻年先生被卷入了政治纷争; 也正因为此; 咏大人的部门才有这个机会,将他纳入阵营。”
  石咏尚且不知道; 他正被在京的外国人和海外关注中华形势的人们评价为“机智”、“会捡漏”。年希尧一上任; 他便与这一位商量起了他们雄心勃勃的海外出版计划——
  前阵子意大利人马国贤已经完成了他在中国四方的游历; 并且将手稿都交到了石咏处,进行审核。石咏对于马国贤的要求,是“实事求是”地描绘中华的各处现状、风土人情; 但是要带有倾向性地让西方世界“更好”地了解这个大国。
  马国贤对此心领神会; 因此他的“游记”看似极为平实地描绘了各处风物,但是在选材方面多少有些倾向性,描述的都是中华最有特色,最引人入胜的景致与风俗。再加上他前往考察的; 都是江浙福建两广一带富庶的地方,所以写出来的文字尽是繁华气象,连石咏读了忍不住掩卷兴叹:我也想去呀!
  他随即恭贺马国贤,对他的著作大加赞赏:“马国贤先生的作品,几乎可以与马可波罗先生的游记相提并论了。”
  马国贤听到这一句肯定,这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说:“咏大人喜欢就好。”他这会儿正喜不自胜,想象着他的书风靡欧洲的情形。却听石咏从旁问道:“您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带走动的时候,有没有见到过我国民众抗击海上来犯倭寇的情形?”
  马国贤一呆,点点头:“有!”
  他还见过不止一次,老百姓自发的抗倭和官军有组织地抗倭都见过。可这些……也应算是游记的一部分吗?
  “请您把它写进您的见闻录里,”石咏的话不容质疑,“也请您写上,这固然是一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人民非常善良,但是他们有强烈的主权意识,任何来犯之敌,必须迎头痛击。”
  “好,好……”马国贤在石咏面前,哪里有说不的胆气?他知道只要石咏这里审核通过,再由石咏游说朝廷上层就一定很容易。而石咏是个说一不二的人,他说会赞助这本游记在西方的出版,就一定做得到。
  果然如马国贤所想,他的修改稿经过了石咏的审核之后,很快便获得了“上面”的批准,并且获得了五千银元的经费,供他回意大利以后出版此书。
  马国贤见到这五千银元差点儿没激动得晕过去,这些钱对于他这样清贫的传教士而言,根本就是一笔巨款。然而石咏却告诉他,别高兴得太早——这是出版三本书的钱。
  除了以马国贤名字命名的《马国贤见闻录》以外,石咏还拜托马国贤联系欧洲的出版商,出版一本名叫《视学》的学术专著,以及一本名叫《纲鉴甲子图》的中国古代编年史年表。
  这两本的编著者都是年希尧。
  《纲鉴甲子图》依据朱熹的《通鉴纲目》编定,记述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事件。后来这本书被石咏改了一个名字,叫做《中国历史年表》,交给马国贤,请他代为在西方出版。
  马国贤也实在是没想到,他回归意大利之后,三本书里,最先被出版的就是《中国历史年表》这一本。因为当时欧洲的知识分子对于中国非常向往,迷恋汉学的大有人在。这本《中国历史年表》在罗马出版立即销售一空,并且被欧洲好几座开辟有汉学学科的大学和图书馆所收录。他的《见闻录》反而慢了一步。
  而《视学》这一本学术作品,则是一本专业性较强,特殊领域内的专著——这是一本专门讲述画法几何学的著述,在该领域内是先驱之作。而这一本书,则是在宫中画匠郎世宁的帮助下,定稿完成的。
  这郎世宁是意大利人,于康熙五十四年前来中国传教,结果一到北京却被康熙皇帝相中了艺术才能,进入内务府辖下画工处,成为一名宫廷画匠,不让他传教。康熙五十四年郎世宁来华之时,石咏的工作重心已经从造办处转去了营造司,所以他的人生轨迹一直与郎世宁没有交集。直到此时,因为与年希尧讨论他们的“欧洲出版大计”,他总算认得了这位在后世鼎鼎有名的宫廷画师。
  “郎世宁先生,您最近在忙什么?”
  郎世宁觉得石咏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没有架子,而且一直保持着一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