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物的思想都不是简单的雷同或仅仅注释、发挥本学派创始人的思想,相
反,他们除了基本的哲学立场和方法大致相似外,一般都各有自己的独创之
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诞生于西方社会的现代哲学,但是,无论就阶级
性、科学性抑或内在特质、社会作用而言,它都不同于各种流派的现代西方
哲学。它既是唯物的、辩证的,又是批判的、革命的。它“在对现存事物的
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
然灭亡的理解;”它“把运动本身的一切既成形式都看作是过渡的形式,因
①
此它不崇拜任何东西” 。它在否定一切糟粕的同时继承了人类文明的全部
优秀成果。按其本质来说,它决不认为自己结束了真理,没有丝毫闭锁精神,
相反,它开辟了不断逼近真理的道路,具有容纳一切真理的开放精神。
世纪之交东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既移植西学又维护传统,在融合东西方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东方哲学是在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并大举向东方殖民扩张、因而各国大多面临沦为列强殖民地的空前民族危机
的背景下,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而跨入“现
代”的。这使得东方各国的现代思想家既不能忽视西学及其社会文明,又强
烈希望建设新型的资产阶级强国,与列强抗衡。因此,他们既着意汲取西方
思想,又竭力维护传统价值,渴望在贯通古今、融汇东西的基础上发展创造。
例如,中国思想家章太炎一方面大力倡导要用国粹激动种姓,增进人民的爱
国热肠,严斥自暴自弃地盲目崇拜西方;另一方面积极主张学习、研究、汲
取西方文化,并进一步超过它,认为对“五大洲之册籍,吾不能博发而扬诩
之,吾则瞀矣。” (《译书公会叙》)他如是说,更如是行。孙中山“取法
现代,尚友古人”的主张及其毕生的学术研究乃至革命实践,同样体现了既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版,第846—847 页。
… Page 13…
要求移植西学又渴望维护传统,脚踏东西方文化进行综合创造的精神。日本
的西田几多郎、印度的辨喜和伊克巴尔、阿拉伯的泛伊斯兰主义思想家和启
蒙思想家也都无例外地是怀抱这种心态投身哲学活动和其它活动的。
第二,哲学思想与宗教、社会政治、伦理思想关系十分密切。
东方哲学的这一特征并非现代才有,而是自摇篮时期起就一直具有的。
对此,无论中国、日本或印度、阿拉伯哲学的研究者都有过不少论述。对东
方哲学仅有肤浅了解的黑格尔则以其狭隘的大日耳曼主义和欧洲文化中心
主义的卑琐心态,因东方哲学的这一特征而把它视为“一种一般东方人的宗
①
教思想方式——一种宗教的世界观” 。
不过,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剧变,由于人民的安危,民族的命运和国家
的存亡等生死攸关问题的空前严峻的突现,这一特征的内涵在现代东方哲学
中有了较大的更新,这集中表现在:世纪之交的东方哲学家大多不是康德、
布拉德雷式的书斋哲学家,而是怀抱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积极投身宗教改
革、社会改革、民主革命或民族解放运动的志士;他们极其注重理论与实践
的紧密结合,试图直接将理论付诸行动;他们的宗教观,社会政治思想、伦
理思想乃至哲学思想,都与当时实际斗争的需要密切相关。
需要指出的是,世纪之交东西方哲学上述主要特征(无论相通之处或各
异之点)的全部生动具体的展开和表现,以及相应的剖析比较,只能而且也
必须通过全书来实现。
①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155 页。
… Page 14…
二、欧洲哲学
1。唯意志主义:尼采的哲学思想
19世纪50年代,当阿图尔·叔本华 (1788—1860)伴着被他称为“世
界灵魂”的褐色卷毛狗孤独地栖居于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之际,由他开创
的、此前一直遭其德国同胞冷落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开始受到欢迎。而当他怀
①
着对自己学说的“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的希望的满足于1860年9
月21日告别人世时,这种哲学已被德国知识界推崇备至,并开始越出德国
疆界,影响欧洲其它国家。
唯意志主义既是对欧洲哲学传统、尤其是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
近代哲学传统的反叛,又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或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最早
学派。它最基本的思想就是把情感意志和本能冲动置于理性之上,甚至将其
理解为一切存在的基础和出发点。虽然自苏格拉底以来,特别是自柏拉图把
人的灵魂区分为理性、意志、情感(欲望)三个部分并把理性置于统率地位
以来,理性主义就在欧洲哲学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但唯意志主义的某些思
想在欧洲哲学史上却早已存在。古罗马哲学家普罗提诺当作万物本源来阐述
的“太一”就是一个有意志的实体。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明确把意志当作其它
一切精神活动的基础;邓斯·司各脱也强调意志高于理智。康德主张实践理
性高于思辨理性、肯定意志自由以及费希特的“自我”学说,同样包含唯意
志主义的因素。但是必须指出,所有这些哲学家关于意志作用的观点,都并
不系统,更没有把意志绝对化为世界万物的本质和基础;作为一种哲学思潮
的唯意志主义,乃是伴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而形成的。
在唯意志主义哲学家看来,经验和理性都是被接受的东西。经验的不真
实性及其在认识实在时的无能是显而易见的;理性的情况也不见得好多少,
因为一切理性的概念都包含矛盾,所以都不可靠,同样无法认识实在。他们
进而认为,无论倡导经验抑或服从理性,都只会把人的注意力引向外部世
界,使人受外部世界的支配,忘记自己的真正本质,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和
能动作用,失去人的真正自由。因此,他们主张彻底改变哲学研究的方向,
即把注意的中心转向人的内心世界,转向人的生命和情感意志。
唯意志主义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叔本华和尼采。此外,德国的
爱德华·哈特曼 (1842—1906)、英国的托马斯·卡莱尔(1795—1887)、
法国的居约 (1854—1888)和布特鲁(1845—1921)等人也有一定影响。
叔本华承续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把世界分为现象界和自在之
物,并进而把现象界归结为人的表象世界,把自在之物理解为意志。他认为,
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都只是呈现于人的表象的东西,只是相对于表象者而
①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23 页。
… Page 15…
①
存在的,所以“世界是我的表象” ;但作为表象的世界不是世界唯一的一
面,而只是其外表的一面,除此而外它还有完全不同的一面:它的最内在本
②
质即自在之物。这自在之物就是意志,所以“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是
初始的、无时间性和空间性、无因而成的活动。意志无处不在,不仅人有意
志,动物有意志,植物、甚至无机物也有意志,它是整个世界的本质,世界
的一切都是意志的表现和产物。意志的基本特点是求生存,其本质是既非实
体性也非认识性的永不疲倦的盲目的生命冲动,所以可称之为“生命意志”
或“生存意志”。正因为生命意志是盲目的冲动,是不可遏制的欲求,所以
人生必然充满痛苦。摆脱痛苦的根本办法就是否定生命意志。
尼采一方面直接继承叔本华关于意志是一切存在之本质、之主宰的思
想,另一方面批判地吸取达尔文进化论思想,把生物界的生存竞争推广到包
括无机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宇宙,并在两个根本点上对叔本华的学说作
了修正和发展,即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发展为不可遏制地创造一切、转变一
切和超越一切的权力意志以及把叔本华消极的悲观主义发展为奋发向上争
做超人、强者的行为主义。总之,在尼采看来,生命的本质不是追求生存,
而是不断扩张,超越自身,发挥其生命力。所以,意志是表现、释放、扩张
自在的生命力的权力意志。权力意志是无所不在的力量,人和宇宙中的一切
③
都是它的表现。“这个世界就是权力意志——岂有他哉!”但权力意志
又不是目的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