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区别开来;宗教的本质不能到外在方面去寻找,而只能通过内在方面去揭
示。他认为,真正的宗教或宗教的真正本质乃是“普遍的爱”。由此出发,
他猛烈抨击了存在于印度教中诸如种姓分立、封建压迫、歧视妇女等违反宗
教本质的现象,号召进行宗教改革,倡导向一切人敞开大门、能最终消除各
教派间矛盾、能激发人的自信、自尊和战胜苦难之力量、能鼓励人为同胞服
务的真正的普遍宗教。只有在“普遍的爱”的思想为人们广泛接受之时,“宗
教才能成为真正的和有生命力的。它将渗入我们的本性,寓于我们的一切活
动之中,渗透于我们社会的每一个毛孔,将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无限巨大
的慈善力量。”②
辨喜认为,普遍宗教其实早已存在,只是人们没有注意而已。在他看来,
每一种宗教虽然都有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哲学、神话和仪式,但这种差异或矛
盾只是表示:它们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以各自不同的方法和各自不同的理
解方式领悟和发展了广博得理智根本无法思议的同一宗教真理的某一个方
面。因此,不同的宗教实质上不仅不矛盾,而且还是互补的。
辨喜充分肯定不同宗教思想之间矛盾冲突的积极意义,认为只有思想的
差异和决突才能唤醒思想。因此,他主张普遍宗教的原则应该是宽宏大度,
虚怀若谷,在如何达到宗教目标问题上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他说:“我们不
反对什么,既不反对有神论,又不反对泛神论、一神论、多神论、不可知论,
也不反对无神论。作为一个信仰者的唯一条件是要塑造一种最宽广而强烈的
①
品性……我们相信每一种存在都是神圣的,都是神”。不仅如此,普遍宗
教还应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要求,能够为各种思想提供食粮。但“要达到这
种宗教,只有通过我们印度所说的瑜伽——相应。对于工作者来说,瑜伽就
是个人与整个人类的相应;对于神秘主义者来说,瑜伽就是他自己的低级自
我与最高自我的相应;对于仁爱者来说,瑜伽就是他自己与爱神的相应;对
②
于哲学家来说,瑜伽就是万物相应。”在他看来,真理就是“神”;而对
于“神”来说,我们全都是同一的。普遍宗教的理想就是证悟“神”。因此
它不是听闻,不是空谈,更不是教条,而是存在与转化,是“使整个灵魂都
转化为它所信仰的东西。”③
社会政治思想。辨喜是印度民族主义的奠基人,最先把爱国主义与
社会改革结合起来。他继承罗摩克里希那“行动的吠檀多”思想,十分重视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行动看作生命的表征,强调“我们必须奋斗,以求新
② 辨喜:《智瑜伽》,第19 页。
① 《辨喜全集》第4 卷,第303 页。
② 《辩喜全集》第3 卷,第419 页。
③ 《辩喜全集》第3 卷,第432 页。
… Page 145…
④
的、更高的东西,直到死为止。奋斗是人生的目的。”他同当时民族解放
运动的许多领袖都有直接交往;他的《从科伦坡到亚尔莫尔的演讲集》是最
受爱国者推崇的著作之一;他创建的罗摩克里希那教会被殖民当局视为最先
鼓动印度民族主义的危险组织;而他关于打破民族、教派和种姓的对立与隔
离,在印度精神的基础上统一和团结起来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甘地主义
的形成。
在倡导以行动改变印度社会现实的同时,辨喜严厉批判了历代宗教哲学
家所宣扬的、在印度人民思想中留下深刻烙印的“不反抗是最高道德”的说
教。他说:“所有伟大的导师都说‘不要反抗罪恶’,不反抗是最高的道德
理想。我们全都知道,如果我们当中一部分人把这个原则全力去付诸实践的
时候,整个社会组织就要瓦解,恶人将要侵犯我们的财产和我们的生命,要
为所欲为。即使有一天实现这种不反抗,也必将把我们引到灾难……宣教这
个原则等于是对广大的人类进行谴责,不但如此,它将使人们感到他们的作
为经常是错误的,使他们在各种行动中感到内心的犹豫,结果必将削弱他们
的斗志并且因为经常的自以为然而产生了比任何软弱更大的罪恶,那些开始
①
憎恶自己的人已推开了堕落的大门,这对于一个国家也是同样的。” 辨喜
不仅无情揭露了这种主张的虚伪性及其对人民大众的麻醉作用,而且针锋相
对地提出:“反对罪恶是人的责任,让人去努力行动!让人去战斗!让人挺
着胸战斗下去!只有当你获得反抗力量的时候,不反抗才是一种美德。”②
辨喜同情和关心贫苦大众的物质境遇、精神境遇和政治权利,把他们看
成是社会的骨干和力量的源泉,并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印度的
唯一希望就在群众身上,那些上层阶级不论在形体上或道德上都已僵死。”
①
受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影响,辨喜自称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或
无政府主义者。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一套人类社会轮流被祭司、武士、商人
和工人这四个阶级统治的理论;认为前三个阶级统治的鼎盛时期已经结束,
未来的时代必然是“工人统治”的时代,这是谁也无法阻挡和抗拒的“自然
规律”;并预言俄国和中国将首先迈入这个时代。他的这套理论虽然不乏深
刻、独到见解,但就实质而言却是空想的,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2)伊克巴尔的哲学思想
穆罕默德·伊克巴尔(1876—1938)出生于旁遮普省锡亚尔科特一个中
产阶级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先后在锡亚尔科特和拉合尔就
学,1897年从拉合尔大学毕业后便做了东方学院的讲师。1905年,他赴英
④ 《辩喜全集》第4 卷,第410 页。
① 《辩喜全集》第1 卷,第35—36 页。
② 《辩喜全集》第1 卷,第37 页。
① 《辩喜全集》第5 卷,第81 页。
… Page 146…
国剑桥大学深造,并一度到德国慕尼黑研究波斯哲学;其间,深受叔本华、
尼采、柏格森等人的 思想影响,1908年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到拉
合尔大学,从事教学。不久即辞去教职,醉心于诗歌创作和哲学探索,并从
事政治活动。伊克巴尔既以诗人著称于世,又是全印穆斯林联盟公认的理论
家,一度担任联盟主席。1938年因病在拉合尔逝世。他虽然秉承了伊斯兰教
的传统,但在哲学上,却与印度其他现代哲学家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他的主
要哲学著作有:《伊斯兰教思想的重建》、《自我的秘密》、《无我的秘密》、
《波斯形而上学的发展》等。
“自我”与世界。伊克巴尔哲学的出发点是充分肯定“自我”的实
在性,把“自我”理解为一切存在的基础,并从“自我”出发去说明自然、
社会乃至神。他以赞叹的笔调写道:“存在的方式是自我所造的结果,你所
看的任何东西都是自我的秘密。当自我觉着有意识,它就显露出思维的宇
宙,千百万世界隐藏在它的本质之中;……自我分解它自己以造成原子,它
暂时分散开来就成为沙粒,后来它厌倦这个分散,再把自己联合起来就成为
高山。自我的性质说明着它自身;在每个原子中眠伏着自我的威力。主体、
客体、手段和原因,都是自我所袭取的方式以达到行动的目的。自我升起、
落下、发光、呼吸,燃烧、烛照、行走、飞腾。时间的空旷是它的决斗场所,
①
天堂是它路途上尘埃的巨浪。”历史是不自觉的“自我”,而神则是最高
②
自我:“为了强调最高‘自我’的个性,《可兰经》给予真主的名字。”
他的这种观点与辨喜极为接近。辨喜也曾明确断言,神寓于自我之中:“正
是你自己的 ‘自我’之中的神推动着你去追求他,证悟他。当你经过在各个
地方——庙宇、教堂、陆地和天空——的长期探索之后,当你从出发之地绕
完一圈的时候,你最后又返回到你自己的灵魂,并且发现你在全世界所追求
的,你在庙宇和教堂中所为之感叹和祈祷的,被你看作是疑云所遮盖的,一
切秘密之秘密的他,正是离你最近的东西,是你自己的‘自我’——你的生
①
命、肉体和灵魂的 ‘实在’。”
他认为,伊斯兰各个派别竭力强调神的一元性,强调神的无限威力和神
性的至高无上性,称神为最高的实在,人要求得到解脱必须绝对服从神的意
志,结果忽视了人的重要性,把人放到了相对于神而言显得无足轻重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