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了如此巨大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了贯穿德意志发展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心理不仅为德意志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刺激和精神动力,而且也由于其自身安全困境而承受的巨大压力,容易产生急于挣脱和改变现实的主观愿望与冲动。所以,我们从历史中看到的常常是一个充满矛盾、在两种极端选择之间变幻摇摆的德国。就如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泰勒曾经评价的那样:德国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绝对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中,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中庸和节制;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德国人什么都经历过了,就是不知道什么是温和的人生。他们曾经征服了欧洲,同时自己也成为受到人奴役的无助的受害者;他们享受过空前的自由,然而也受过空前的专制政权和压迫。他们向人类贡献了最具思想性的哲学家、最具穿透力的音乐家,然而也滋生了最无赖和最残暴的政治家。
在近代世界历史上,德意志民族之所以在经历了如此多的历史曲折和灾难以后,仍能像不死鸟一样获得重生,并奇迹般地再度崛起,所依靠的也正是由其民族心理而衍生出的这样一种民族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不屈不挠并且勇于争先的民族再生力。这种民族心理或者精神中所包含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争取民族统一和强大的民族亲和力,这一点不仅为德意志民族的历史发展所证实,而且也在德意志民族发展的过程里不断凝练和升华。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特别是法俄1807年签订《提尔希特和约》,使德意志民族遭到进一步分裂和近乎灭亡的命运,在这紧要关头,德意志民族在民族亲和力的动员下觉醒了,掀起了民族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异族统治,争得了德意志的新生。在两次遭受世界大战的残酷洗礼之后,德意志人民也两次接受了国家被摧毁和民族被分裂的“正义报复”,但最终又重新统一,再度崛起,并且在经历了多次炮火的考验与历史耻辱的冲刷后,伟大的德意志人民终于寻找到了一条和平崛起的正确道路。这样的惊醒、蜕变和重生不仅仅需要坚强和韧性,更需要勇于解剖自己和进行反思自省的勇气。这才是一个民族寻求自强和超越的真正能力所在。
对于一个面临历史性机遇与挑战的大国而言,对与错往往只在一隙之间。开辟一条道路的过程并不难,难的是要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固然很难,但更难的是一旦选错了方向,能够反思错误,及时做出更正和补救,纵然羊已亡矣,然时犹未晚。甚至可以说,后面一种能力是作为自强的大国和民族,在寻求发展和崛起的道路上更需必备的素质和意识。
E?维歇尔特说:“别相信千年古老的谎言:耻辱可以用鲜血洗刷掉;要相信新的真理:耻辱能用荣誉洗刷掉,用赔偿、转变,用迷失了的儿子的话来洗刷:父亲,我犯过罪,今后我将不再犯罪。”唯愿统一的德意志民族能够吸取历史教训,永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发扬其民族心理中的优势特点,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也希望德意志成长的经历能够对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历史经验和启迪。
第七章 东方列强日本
沿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北上,在浩瀚无际的太平洋西北角处,自东北至西南分布着一列弧形的岛屿,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这就是日本——“太阳最先升起的地方”。
日本历史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这一点与不列颠群岛颇为相似。但日本比不列颠群岛更加与世隔绝:日本列岛离大陆115英里,而英吉利海峡却只有21英里宽。因此有人说,日本既离大陆非常近,近到足以从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得到益处;又离大陆非常远,远到可以随意选择和拒绝。在近现代世界大舞台上,最早实现工业现代化的西方国家是不列颠群岛上的英国,而在东方,最先成为工业化国家的恰恰正是地处欧亚大陆东北端的日本。两个同为孤悬海外的列岛国家,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又一个惊人巧合。
日本的地理条件并不优越,国土面积仅37万多平方公里,不仅矿产贫乏,而且经常遭受地震、火山和台风的袭击。同时它又是一个封建色彩浓重的典型东方国家。因此,日本能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在很短的时间内脱颖而出、后来居上,迅速具备足以同世界强国抗衡的实力,成为成功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唯一一个东方国家,确实令世界为之震惊,也着实值得世人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
一、中国的学生
日本的源起
据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认为,日本列岛曾与亚洲大陆相连,原始人类与动物可以自由来往。直到1万多年前,由于地壳变动,海面上升,日本列岛才逐渐成为今天与大陆隔海相望的岛屿。但那时,大陆上的人类仍然可以借助季风的帮助横渡海峡,往来于大陆与日本列岛之间。他们很可能成为了日本列岛上最早的居民,在这片原本荒凉的岛屿上开始播撒文明的种子。
公元1万年前至公元前3世纪左右,日本进入绳纹文化时代。这时的日本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的氏族成员,共同居住在洞穴之中,他们依靠集体协作从事采集、狩猎、捕捞等生产活动。一般认为这是日本文明的起始阶段。此后日本进入弥生时代。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就是水稻种植和铁制工具的出现。据考证,这两项重大突破都与当时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大陆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技术的进步使得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取代了以采集、狩猎、捕捞为主的自然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日本列岛的文明景观。与此相伴,逐渐产生了原始的村落并发展为原始的部落和国家。到弥生时代的中后期,约公元1、2世纪时,在九州北部出现了日本最早的政权国家——邪马台国。从公元3世纪中叶开始,日本列岛进入了诸国纷争的时代,兼并统一的步伐由此加快。到3世纪末期,本州中部兴起了一个大国,名为大和国。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兼并和争霸斗争之后,大和国基本统一了日本国土。
关于日本国产生的历史,也出现在一些传说之中。相传最早的创世神兄妹创造了日本列岛以及山川草木,并生育了治理国土的众神。众神中最高的统帅是天照大神。她的后人彦火火出见被日本统治者奉为开国之王,称为“神武天皇”。传说他自北九州东征,最后在大和橿原即位,建立大和国。这些传说虽然明显缺乏科学的根据,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和国政权统一列岛的情况。同时,这也成为日本神道教产生的重要基础。日本人特别崇拜天照大神,将天皇看成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依“神敕”实行世袭统治;视自身为天照大神属下诸神的后裔;将日本称为“神国”;而祭祀场所则被称为“神社”或“神宫”。
海对面的“心之故乡”
由于日本与大陆隔绝,孤立闭塞,来往困难,因此其文明的开化时间要晚于临近的大陆民族。尽管日本人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借鉴的民族,但与其他民族相比,日本文化中还是具有更多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东西。这不单纯缘于地域上的与世隔绝,也因为日本民族对外来事物具有特殊的敏感和警惕。尽管如此,一衣带水、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这种由地缘和历史融合而成的厚厚的积淀,使中日两大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方面,相互影响,彼此滋润。特别是在漫长的古代岁月里,日本只同近邻的中国和朝鲜保持了较多的联系。直到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前,中国始终是东亚乃至整个亚洲最先进的国家。中华悠久的文明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强烈地吸引着周边的众多国家和民族,其中当然也包括居于亚洲东北一隅的日本。日本被长期笼罩在中华文明的光环之下,中华文明成为它汲取智慧和养分的重要源泉。那时的日本人称中国为“心之故乡”。
日本对中华文明的吸收和融合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佛教、律令制度和生产技术都是日本学习和借鉴的主要内容。中日文化交流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有两千多年。中国最早的地理名著《山海经》中已有“倭属燕”的记载,写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有中日交往的最早记载,公元3世纪的《三国志》更包含了日本列传,详细记述了日本列岛风俗人情和中日往来的史实。
3世纪末期,中国的儒学思想和佛教文化先后传入日本,对日本以后的发展起到了文化启蒙的重要作用。如太宰春台所说,日本从儒学中懂得了先进文明的道德准则,“中华圣人之道行于我国,天下万事皆学中华,我国人始知礼仪,悟人伦之道,弃禽兽之行”。4世纪中叶,为了掠夺财富和扩张疆域,日本开始涉足朝鲜半岛,但多次出兵尝试均遭失败。这使日本朝廷认识到了自身的差距,从而更加坚定了通过吸收先进文明以壮大本国实力的决心。于是从公元4、5世纪之交的应神天皇时代开始,日本加紧了学习中华文化和引进物质文明成果的步伐。在此阶段,大量大陆移民在日本政府的招请下来到日本,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无数事实证明,日本国家统治机构的完备、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无不与这些大陆移民有密切关系。也正是在中华文明的巨大影响下,日本到公元4至5世纪渡过了野蛮阶段,进入了文明阶段。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4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当时日本正值推古天皇在位(593年~629年),摄政的圣德太子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他先后4次向中国直接派出“遣隋使”,充分显示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和以人为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