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独立后建立共和制度,更对美国有利。所以,在亚当斯—奥尼斯条约签订和批准后,美国是拉美以外第一个承认拉美新独立的国家。但是,在政治上,拉丁美洲新独立国家中的亲英势力比较强大,他们指望借助英国的力量来反抗原宗主国和神圣同盟。这样,就更使英国在拉丁美洲的扩张活动居于显著的优势地位。美国统治阶级日益感到英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竞争的劲敌,因此急于在拉丁美洲政策方面采取主动。根据美国的具体条件和实力,当时还不可能做到大陆扩张与海外扩张同时全面铺开。美国统治阶级首先要攫取的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是在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的美洲殖民地日趋瓦解的形势下,利用欧洲忙于拿破仑战争的有利条件,利用自己“近水楼台”的地利条件,抢先夺取邻近美国的土地。
第四,第二次美英战争给美国造成巨大损失。美国的独立战争是在法国的帮助下获胜的,美国民众普遍对法国怀有感激之情。1803年英法战争开始,美国国内亲法仇英的情绪高涨。1807年12月,美国联合法国对英国发动了贸易禁运,但美国的贸易禁运政策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反而使自身蒙受重大损失。1811年3月,麦迪逊下令禁止与英国通商。美英贸易战的展开,实际上是美国第二次对英战争的前哨战。
尽管美国获得了独立,但英国却无视美国的领海主权,随意到美国商船上捕捉逃亡的英国水手;强征水手加入皇家海军,侮辱美国船员。而且英国在美国西北边疆经常挑唆印第安人同美国作战。这一切使美英关系迅速恶化。美英冲突的急剧恶化最终导致了1812年~1815年第二次美英战争的爆发。由于在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上,美国相对于英国仍然处于弱势,加之美国没有进行认真的战备动员,也没有获得一致拥护的战争舆论,更没有制定统一的战略部署,而各种利益集团怀着自己的目的卷入战争,所以,美军连连失利。
战争中,美国损失惨重,不但首都一半化为灰烬,白宫、国会大厦和各部大楼也被英军焚毁。战争结果尽管划分了美加边界,排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外部威胁,保证了美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和长期的和平建国时期,推动了全国范围的团结,巩固了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战争给美国造成的巨大损失促使美国反思自己的政策。最后,孤立主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潮。
第五,坎宁建议引发了美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争论。1823年春,法国在神圣同盟的支持下,出兵镇压西班牙革命,引起了国际的震动。英国外交大臣坎宁担心野心勃勃的法国借侵入和占领西班牙的有利条件,要挟西班牙出让美洲殖民地的权益甚至领土,作为法国撤军的补偿。在这一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坎宁于8月提出了英美联合反对欧洲干涉拉丁美洲独立的建议。坎宁的建议,一方面与美国不与任何国家结盟,不卷入欧洲事务,反对欧洲干预美洲事务的基本政策相冲突;也与美国力图排斥欧洲对美洲的影响的基本策略相抵触。但另一方面,一贯敌视美国的英国忽然向美国表示接近,并愿建立某种合作关系,这对美国来说又有很大的诱惑力。因此说,坎宁的建议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以门罗总统为代表的多数人害怕神圣同盟可能对拉丁美洲进行武装干涉,对美国不利,因而主张接受坎宁的建议,与英国合作,同时主张声援希腊和西班牙共和派的斗争,对神圣同盟和俄国采取较为强硬的立场。而以于1815年~1817年担任驻英大使的国务卿昆西?亚当斯为代表的少数人则不相信当时存在神圣同盟武装干涉的现实性。他认为,神圣同盟对拉丁美洲的威胁远不如英国对美国扩张利益的威胁更具有现实性,更加值得重视。他对坎宁建议的用意持怀疑态度,因而反对与英国合作,唯恐将美国变成“拖在英国军舰后面的一只小船”,主张美国应赶快采取单独果断的行动,他也坚决反对支援希腊和西班牙;在对神圣同盟的态度上,主张采取缓和而模棱的立场。但不久,英国未通知美国,直接同法国谈判,劝告法国不要干涉拉美。亚当斯不愿放弃在美洲扩张势力的机会,也无意接受英国的建议,受其约束。
门罗主义的基本内容
经过内阁会议的几次反复讨论最后取得了一致意见,做出了重要决策,即门罗于1823年12月2日致国会的第7个年度咨文中,单独提出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声明。一般把这一咨文中表述的对外政策原则称为门罗主义,或门罗宣言。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基本原则:即不再殖民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
第一,不再殖民原则。即美国反对今后欧洲的任何列强再把美洲大陆已获独立的国家作为殖民对象,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咨文明确提出,“美国的权利和利益包含在这一原则中,即美洲两大陆已经获得并维护了自由和独立,因而从此以后再不能被视为任何欧洲列强未来殖民的对象……”。“我们绝不会同意今后在北美洲任何地区设置或建立欧洲殖民地或领地”。“今后如有任何欧洲国家企图在北美洲建立任何新的殖民地,我们将更坚决有力地实施这项原则”。美国提出这一原则的意图和目的只是要明确表示,美国反对欧洲国家此后在美洲重新殖民,并不是旨在反对当时既存的任何殖民制度或体系;只是要维护美国的利益,并不要保卫美洲新独立国家的利益。美国害怕欧洲列强在西班牙、葡萄牙殖民体系瓦解之际,趁火打劫,夺取新的殖民地盘,掣肘美国领土的扩张。美国试图以此原则来限制和约束欧洲国家在美洲进行新扩张,反对欧洲任何国家在美洲大陆建立任何新殖民地和进行殖民地转让。
也正是高喊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殖民的美国,在这一时期,自己却在美洲大陆不断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19世纪30、40年代,美国从墨西哥夺取了面积达近39万平方公里的得克萨斯。可见,门罗主义是美国早期扩张主义政策的有力工具。
第二,“不干涉”原则。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是不允许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咨文说:“我国政府从不干涉别国政府间的关系”,“我们应当要求本洲亦同样不受欧洲的干涉”。“欧洲各国的统治者极欲建立它们的所谓的‘势力均衡’。不能容许把这种主张应用到北美洲,尤其是应用到美国”。“我国必须永远维护一项原则,即唯有本洲人民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独立国家,提议同我们的联邦合并,这个问题只有它们和我们才能决定,而不容任何外国介入”,宣言还说,“我们同样不可能会看到任何方式的这样干涉而无动于衷”。另一方面是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不卷入它们的纷争,也不干涉它们在美洲的既存的殖民地。咨文指出,“在欧洲国家的战争中,在与欧洲国家本身有关的事情中,我们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做也不符合我们的政策。”“我们从没有而且今后也不会干涉欧洲任何国家既有的殖民地或属地”,“我们遵守了而且将继续遵守中立”。“我们对欧洲的政策是在那么长的时期中搅乱地球的那部分的那些战争的早期阶段采取的,但现在仍然是同一个政策,那就是: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部事务;把实际存在的政府看作是合法的;同他们建立友好关系”。
咨文中的“不干涉”原则与现代国际法意义上的不干涉原则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从政策思想来看,不干涉原则是对美国独立以来的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的一个重大发展,即它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不卷入欧洲战争漩涡的传统的孤立主义原则,另一方面又暗含有对西半球事务的干涉原则。从实践方面来看,门罗咨文中提出不干涉原则并没有真正付诸于实践。从1824年到1826年,先后有智利、哥伦比亚、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为抵御欧洲威胁,先后引用门罗宣言,向美国政府提出过缔结反对欧洲威胁的联盟的请求和建议,但均一律被美国以各种借口拒绝。仅仅在三十年代中,就发生过欧洲列强武装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事件七八起,美国也没有运用不干涉原则提出过坚决反对。
第三,“美洲体系”原则。咨文提出:“联盟(指神圣同盟——作者)诸国的政治制度和美洲的制度本质上不同”,美洲和欧洲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因而欧洲国家“把它们的制度伸张到这个半球的任何部分的任何企图,对我们的和平和安全都有危害”。咨文接着指出:“联盟国家不可能把他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我们这边任何一个国家而不危及我们的安全和幸福;没有人相信我们的南方兄弟,假如让他们自己决定的话,会自愿采取那种制度。因此,我们同样不可能看到任何方式的这种干涉而无动于衷。”“美洲体系”原则表面上是发轫于南北美大陆地理上的共同性、政治原则和利益的共同性,但实际上是从美国一国的特殊利益出发而提出的;形式上呼吁“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但其核心是“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其目的是阻止和进一步排斥欧洲列强势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响,使美洲和欧洲“脱离接触”,从而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扫清道路。
门罗主义三个原则之间并不是互相孤立、互不关联的,相反,它们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对外政策思想体系。“美洲体系”原则在某种意义上是以以上两个原则为基础或根据的。这一思想体系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下产生和逐步完备的。门罗主义是对美国早期对外政策的继承和重大发展。这三原则不仅包含了美国早期对外政策旧质中的量变因素,而且在量变中有新的部分质变。门罗主义对美国传统政策的最大的发展,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