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熙还学自然科学知识,为什么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呢?因为当时耶稣会士汤若望和一个汉族人叫杨光先关于天文历法问题发生争论了,朝廷会议讨论,大学士、尚书等等全不懂,康熙自己听着辩论也不懂,因为他不懂数学、不懂天文,他说我作为一个皇帝,我不懂天文、历法、数学我怎么来判断是非呢?所以他下定决心学自然,学天文、数学、历法、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医学、药学,甚至于学人体解剖学,他亲自动手解剖冬眠的熊。在皇宫里面有制药的实验室。
康熙学习科学技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得了疟疾,太医院那些御医都没给他治好,一个耶稣会士叫洪若翰等等,给他进了一种药,叫金鸡纳霜也叫奎宁,他吃了这个药把疟疾治好了,他很高兴,他把这个药又介绍给别人,介绍给曹寅,就是曹雪芹的先祖,曹寅吃了这个药,疟疾也好了。康熙就开始相信西医,西药。当时有一种很严重的传染病就是天花,没有办法,康熙的父亲顺治就是得天花死的,上一讲我们讲过,康熙自己也得了天花呀,脸上长了麻子,很多蒙古王公贵族到北京来朝贡,一个很大的考虑就是怕进了长城之后传染上天花,康熙修承德避暑山庄,修木兰围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以在那里接见王公贵族,免得他们到中原得了天花,就可以减少得天花的机会,这是原因之一。康熙学会了种痘,就是防治天花痘,大家不信,他先在他子女身上实验,又在皇宫的宫女身上实验,效果很好,后来他又推广到蒙古,让蒙古的王公贵族种痘,这个措施减少了很多人因为得天花死亡,或者没死而得麻子的这个病情。所以康熙是很善于学习的,在皇帝的西苑,就是现在中南海丰泽园,他搞了试验田,种水稻,培育新的稻种。他是终生学习,我说康熙可以算作一个学习型的皇帝。康熙之所以做出很大的贡献,之所以他那个为君之道,其中的一个秘密就是他终生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得到新的动力,推动他继续往前发展。
第二,康熙对朝政勤慎,清朝是继承明朝,叫“清承明制”。明朝的皇帝绝大多数不亲政,太懒了。以万历皇帝来说吧,整天在宫里面和宫女太监私混,荒淫无度。万历皇帝二十几年不上朝啊,更有慎之,孟森先生说他,不止二十年,说他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就不做郊祀,不做庙的祭祀,也不上朝理政三十年。明朝的皇帝不务政到什么程度?碰到军国紧急大事要处理,皇帝不亲政,有的大臣在朝门外跪着请皇帝亲政,一跪十个小时,皇帝不予理睬。天启皇帝喜欢做木匠活,刀凿斧锯玩得很高兴,那个大太监魏忠贤就专等皇帝做木匠活做得高兴的时候才奏报,天启说你看着办吧,正玩着高兴,你看着办吧,魏忠贤就可以借机对军国大事假传圣旨。
清朝鉴于明朝灭亡的这一条重要教训,就是要亲政。康熙的亲政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就是他14岁就开始亲政,康熙亲政他叫“御门听政”,什么叫“御门听政”呢?就是皇帝亲自主持朝廷会议,议商和决定军国大事,御门听政在乾清门前,参加御门听政的主要是九卿,就是礼、吏、户、兵、刑、工六部的尚书和左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还有大学士。参加御门听政的还有起居注官就是记录,把做了重要决定和重要发言记录下来,后来就成了一本书,叫《康熙起居注册》。每天早上辰时开始,皇帝御门听政,在这会上讨论大臣的奏报,议商一些军国的大事,无论寒暑,无一例外。北京的冬天是很冷很冷的,就在乾清门前,举行最高朝廷会议,而且清朝的皇帝御门听政从康熙一直到光绪坚持下来,这在中国历史上皇帝每天御门听政是空前的,这是康熙勤政的“勤”,我讲的勤字。
底下我说一下,康熙第二个就是慎,康熙慎政。康熙这个人处理军国大事非常谨慎,可以说慎之又慎,不是脑门一热一拍板就这么办了,不是这样的。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康熙慎政的情况,我就举治河的例子。康熙早年在他宫廷的柱子上写了什么呢?写了三藩及河务、漕运三件大事,就是他重点要抓三件大事,第一是三藩,第二是河务,第三是漕运。河务和漕运实际上是一件事情,三藩他又平定了,实际上他重点就是一件事情,就是治河。他把水利这个事情写在他宫廷柱子上,我们平常说座右铭,他就变成柱右铭,每天提醒他,重视啊,康熙亲自派侍卫赴黄河而上,一直到黄河源头星宿海,往返行程两万里,绘制了黄河全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经过实际踏勘绘制成的黄河图,就是黄河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
任用能管,就是贤能的官员治河,那庸官他治不好河还贪污,他任用了两个重要的官员,一个叫靳辅,一个叫陈潢,他任用靳辅做河道总督,靳辅每天给康熙上八个奏章,陈述自己对治河的意见。
治河当时发生了意见分歧,严重分歧。主要是两个问题,第一,治了黄河以后,就淤出了一些土地,靳辅的意见就把这些土地屯田,收入的钱继续治河。另一种意见是淤出的土地给当地的豪绅,给他们。第二个,黄河的河口地方,水流入海不畅,靳辅的意见是把河堤加高,让河水冲沙,把泥沙冲到海里。于成龙的意见不同意,说把黄河入海口的地方开浚挖深,沙子不就流下去了吗?你那样的话,海水倒灌。靳辅说那不行,你河堤高的话,在河堤底下那河一泛滥,人不就跑到鱼的肚子里去了吗?康熙怎么办?让他们两个人御前辩论,开朝廷会议,到康熙面前各抒己见,互相驳难,但是各说各的道理,康熙还是不能决定,他没有支持一方,反对一方。
集思广益,就是在京的大臣,凡是你的家乡在黄河有关的地方的,你们每个人要写一个意见,你的看法,上奏到康熙,康熙就看了各个方面的意见,做了什么决定呢?就支持了于成龙的意见,免去了靳辅河道总督的职务,于成龙就任之后,就治理。
那他两个人发言到底谁的对?于成龙治了一段河之后,康熙视察,沿河视察,康熙经过实际调查看,于成龙还是用了靳辅的办法。把靳辅的官免了,康熙没有文过饰非,因为靳辅的官是我免的,我宣布给靳辅平反,恢复原职,治河就有很大的成就。
从御前辩论到集思广益,到御前会议,到亲自下去视察,到自己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前前后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康熙在重大决策的时候,可以说是慎之又慎。我们讲了康熙的历史地位,和康熙的八个重大的历史贡献,又讲了康熙为君之道的两个法宝,就是对自己讲学习,对朝政讲勤慎,关于康熙对臣民讲仁爱,对西学讲吸纳,对子孙讲教育,这三个问题,我们下一次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