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习过战略的人挺多。就有人给纪晓芙介绍了:古代兵家们分析,人手少的对付人手多的,比较常用的办法有两个:第一是奇袭,短时间打掉敌人的弱点中枢令人家的优势难以发挥。对方的优势不就不显了么?纪晓芙理解了一下,想到了希特勒的闪电战,和孙吴一把火烧了曹丞相的大船什么的。
还有第二个主意,是长期消磨。借助地形,舆论,民政种种辅助因素一同协调,长久的,慢刀割肉一样,较量下去。在战争本身本体则采用运动战的形式。纪晓芙这次秒懂,大名鼎鼎十六字方针啊,还有敌后武工队什么的,水泊梁山欺负朝廷什么的。真亲切呐!天下的山大王是一家啊!
战略这东西大致就是这个了。这么理论层面的东西,也不用议论,众人就一致通过了。大家都希望闪电战就能起效果啊。所以也是这么准备着的。一战能敲掉人家的领导指挥部门,这不就是本次行动的目的么?如果一战能把人家军队消灭了,这不就是以后那些大炮二炮三炮们存在的目的么?就是一击击中弱点,这么一个内涵。
峨嵋这边主体就是这么准备的,寄希望于派出去的原峨嵋派武功小能手们杀人放火行动成功。然后军队瘫痪,群龙无首不大好,然后峨嵋趁虚而入,发动群众,策反军队头目,争取和平拿下……大家根据这个战略又制订了若干战术,后勤方针来实现。这是本仗里面设想中最理想的状况了。
可是,武林能手毕竟不是三炮。这属于常备武装力量,你家有我家也不是没有。刘伯温他们分析,这个方针能直接奏效的可能性不到百分之五十。因为堂堂一省布政使不可能身边连个保镖都不带。就算不带着,肯定一嗓子也能喊出一个团的人马来。这才是黑白老大的派头!而军队也不一定就那么好策反。峨嵋给的工钱不见得比人家从前拿的多。这如果真刀实枪的打,那时候,峨嵋这边可就一点优势没有了。所以最初对于先遣部分的任务就是一击就退:能歼灭首脑最好,扰乱秩序也不错,能做到什么程度做到什么程度。狠狠打一棒子,就赶紧撤。
而纪晓芙他们这些后续部队,就是埋伏在城外接应的。因为城内的人不多,到时候城里面出门追几个“盗贼”,不可能带着百万大军好像螃蟹一样横行霸道的踩破城墙踏步出来,多半就是派几个公安部门亲兵部队的负责带队,几百几千就是极限了,出来追杀一下。而峨嵋可是倾兵而出在城外啊,人数虽然不多,可是在局部又占了优势,这就又是一个先手打后手!三五千人有意打无意,很有可能把城里的捕快之类处理掉,然后搞一搞化妆成公务员之类的把戏,这个人数,如果运转好了,或者就能夺了城。
这就是峨嵋这边“军师团”商量了几天之后,拿出来的最好方案了。怎么看,还是有些行险。纪晓芙从前做事,哪一次不是至少有了三四个九的相关度,才敢下手定结论的?最多的时候还凑过五六个九。头回见到这么不靠谱的行动计划,纪晓芙急得上火。只咬着牙关,就是不点头说“好”。
刘伯温苦思三天,只补充了一条预备队的计划。
虽然说着简单,却好像一下子就落在地上了。原本的计划是“如果做好了怎么样”,说得再热闹,都有一种投机感。而刘伯温加上了“如果不好”怎么办这个讨论,好多事情就一下子感觉踏实了。
这才是兵家思路。谋胜不能不谋败。
后世毛先生说:“战略上以一当五,战术上以五当一”,也是这个思路。如何天马行空的想法,最后都是踏踏实实一点一点掰开了揉碎了,力求在执行中谨慎又谨慎的。什么都没想好,凭着一头热血就去打,那是菜鸟。
如果不好,怎么办?
整个行动一共几个环节?每个环节谁负责,人员兵器哪里可能出问题?战术后勤每一个部分留了多大的变动余地?如果出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讨论,又折腾了数日。
地图每个人早都烂熟于心了。可是如何推演,稍有变换,就可能是彻底不一样的局势。怎么用最快的速度判断战况,然后决定增加火力?还是增加人?还是等到最不成的情形,准备逃窜?
就是逃窜,都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了。
这个问题,得从多少年来的军事过往来说了。
人同人打架,最早的作战是什么模式,目前没啥人见到过。不过可以想象,多半是手拎着石头大刀石头长矛的一伙人,好似围攻野兽一般,围攻他们对面同样装备的另一伙人。然后大家就会发觉:靠!人太狡猾啦!
围攻野兽的时候,大家七分注意力都放在弄死对方上面。围攻人的时候,大家怀揣着同样的信念在一边互相捅啊捅,同归于尽的惨状出现了许多次。最后大家转变了观念,七分的注意力放在保存自己上,三分的注意力看能不能顺手弄死敌人。
俗话说的好:“双拳难敌四手”。同样是打架,打群架就爽很多。于是当条件允许的时候,小规模的斗殴成了大规模的会战。双方士兵手拉手肩并肩前面后面都有自己人掩护着,大家喊着号子一同往前捅。如果别被排在队伍的第一排和两侧,那就倍儿有稳妥感。
两边都这样,每次就损伤第一排。打仗就跟吃蛋卷儿似的,掉渣。这架不好打了。就有了一群吃饱了撑得的家伙,专门去研究“战术战略”了。最先的战术是:不是排成排了么?打两侧!
这里就赫然出现了一道小学应用题:两个厚度相同的队列,比谁的长度长……其实就是比谁的人多。
人多地人,一边抵抗着,一边就能进攻。大家把运动速度最快的放在两侧,什么骑兵啊,小车啊,轰隆隆的对撞。中间的大军都坐在太阳伞下摆造型。最后哪一方突然被突破了,队列中的人一下子就觉得自己前后左右都没有人挡着了,自己就成为没有掩护的第一排了!于是多半会在顿时间一溃千里,而另一方士气大盛。
这样的大兵团作战里,很容易打出稀奇的战损比来。而且还时常出现了某一方主帅本来无事,“被死亡”后,本军人马大部分溃败的餐具。
大旗这个道具,作为象征自家主帅是不是正在悠悠闲闲直立行走着的显著特征,从此走进了历史舞台……
攻击侧翼的问题解决了两边人数悬殊的一大部分战斗。然而当两面儿的人差不多多的时候……这个事情又不怎么好办了。
大家都侧着膀子想去“包抄”“袭扰”对手,然后同时还扭捏着怀抱想别被对方“包抄”。这样的战争打起来,特别的乱七八糟。尤其地方比较大的时候,能够扭捏出各种赏心悦目的姿势和形状来。几十万人撒丫子奔跑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喊着“你追我呀”,然后突然某个大旗被砍倒,追的人成了被追的。大家共同捏闸后转弯一边跑一边为了加速还脱衣服扔兵器捡掉在地上的脚蹬子,整个田野的兔子都被他们赶出来了。
这么打架很危险。有偶然性,有风险。如果遇上个近视度数稍微大点的,或者当时没注意转弯呢?那说不好就撞上了!于是大家都不怎么喜欢打仗了。两边摆下兵,意思一下,吓唬一下,就能订合约了。这被某些人得意洋洋的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
虽然能不打就不打,遇到了实在得打的时候,大家也都有了新的约定。于是又一个经典的场景出现了:两面各出一个盔甲靓丽的大将,出阵单挑。几百人几千人甚至几十万人就都踮着脚尖站在两边望着这俩健儿。哪一边儿赢了就追,输了就跑,公平诚实不欺诈,特别的具有体育运动精神。类似著名的吕奉先,秦叔宝什么的都是在这种场合里因为“双手托鞍旋转三周半”或者“腾身翻滚四百五十度下马”这样的著名技术动作而被大家铭记。
再后来出现了更加可恶的家伙。他们的人数不仅不比对方多,甚至还比对方少。不管是摆出阵势两边扭膀子,还是排出大将单挑,都没啥胜算。这样的队伍还打算“蛇吞象”!这样野心勃勃的队伍,多半具有一个心思狡诈的领袖。他们的想法是这样的:我们这边的人数虽然不如你们多,可是,在一个局部时间的局部地点,我们的人数或者是占上风的。我们的大将虽然比不过你们的大将,可是或者比你们的某个中将小将还是强的……
这就是“运动战”了。
也就是纪晓芙他们追求的,逃窜最好思路。
打得赢就打!看见打不赢了,就扭头跑……跑啊跑啊赶紧跑,跑得对手掉了队,赶紧回头吃掉人家一小队人,再在大部队追上来之前使劲地继续跑。所谓“敌进我退”什么的。一狠心能连跑个三五年的。
这样思想想着不错,用起来更不错。就连纪晓芙这么个文化水准的都知道。后来某些时乖命蹇的人,因为遇到了搞“运动战”的大能手,那有了飞机坦克的年代,都被活生生的虐哭了。
这个打法却不好实现。
首先是内部的军事素质。峨嵋骨干都是峨嵋派的弟子。大家之间很熟,对于打仗这件事情呢看得不是特别重。亲近有余,纪律不足。虽然众人体育体操水准都很不错,可是执行复杂的战术动作,就不好说了。
其次是整个军队的思想。军队除了骨干,土改后进入的人也挺多,这一部分忠心是很忠心,没有峨嵋大家分地有困难啊。可是大家对于打仗这件事不是很理解。很多人就觉得,朝廷不打我们不就挺好,咱们叙州地肥水美,干啥非得用鸡蛋碰石头去跟朝廷的人硬碰硬呢?更不用说零零碎碎的一些小矛盾,什么男女干部之间有些不顺眼有些过分顺眼啊。什么外面来的干部和本地的不是特别对付啊。顺风打个一两仗可能还好,如果遇到逆风,再打三五年,就等着分崩离析去。
不过峨嵋在本地的民众基础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