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蛮、渔歌子这些诗词,以往都是可以唱出来的,她查看现在的乐坛情况,有许多歌曲从海外传来,华国曲风的歌寥寥无几,倒是一位知名台湾歌手提出“华国风”的演唱类型,大受好评,有前人开路,林声晚多了几分自信。
不止是歌,还有舞,后宫之中,因皇帝爱好,大多妃嫔都能歌善舞,有几位舞者正是跳舞时引得皇帝注意被封美人,这些类似《霓裳羽衣舞》、《兰陵王入阵曲》的宫廷舞太过复杂,传承断绝,现在的古典舞,其实是戏曲动作和民间舞的集合。
还有太多太多,小到一根发簪,大到宫廷规矩,华国人热爱传统,为自己五千年的文化而感到骄傲,而她,可是真真切切地在古代生活过。
贪多嚼不烂的道理她懂,而且没有专业的录音设备,歌唱的质量无法满足她的要求。林声晚先去楼下卖电脑设备的店里买一个简陋的麦克风,又去百货市场选几个漂亮的面具,联系陶浅订制一套舞裙。
接着,她在海角杂谈和豆瓣日志,以自己为原型,虚构出一位生活在唐朝的女孩,从她进宫开始讲起,以第一人称记录那段曾经的时光。
[……不仅如此,母亲教导我们,簇新的衣裳是务必不能穿出去见客的,所以宴席一开,光看衣着便能区分哪家是世家,哪家是新贵,新贵爱风潮,重流行,世家喜好衣料,若是得到一两匹贡品赏赐,那非得在库房里存上一年两载,方能拿出来制衣……]
主楼刚在海角论坛发送出去,便有好几人在楼下留言。
[说得跟真的一样,我都快信了。]
[我看《红楼梦》的时候还在想,林黛玉见贾母,看到厅上姑娘们穿着旧衣,原来是这样。]
[继续继续不要停。]
[敢问楼主,唐朝都是越胖越美吗?]
林声晚看到最后一条回复道,[不是的,女孩们爱打马球,所以比较喜欢健康的身体,丰腴一点好看,不能太胖。]
[皇帝是怎么选妃的,可以透露一下吗?]
[功臣勋贵外戚。]她回复,[也有皇帝看上的民间女子,多为貌美者。]
不停有人问问题,林声晚无法一一回复,只得在楼里留言,[大家提出的问题,我都会慢慢讲到,不要急。]
一时间,这个帖子盖起了近百栋楼——不管什么人,对富贵人家的生活总存有一份好奇,而古代富贵人家的生活?那更好奇了!前几年北纬周公子大战易烨卿透露出的“上流社会”让天涯群众们看得实在不过瘾,林声晚所说的如同古代版上流社会一般,大家想知道她们是如何社交、穿什么衣服、用什么家具、说什么话。当然,他们不会以为楼主真从古代穿越过来,这位“声声慢”mm,想来应该是某历史系专门研究唐史的学生,只是她的话太肯定太有代入感,让人不知不觉忽略这个问题。
忙到晚上,林声晚连“唐朝女孩的穿衣打扮”都没说完,期间不停被人打断,还好有个[只看主楼]按钮,不然她恐怕连自己的楼也找不到,直到杨婶来做饭,她才疲惫地揉揉自己的眼睛,和网友们说再见。
然而离开电脑的她没想到,这个帖子火得出人意料,一夜之间出现好几个相似的联动贴《生活在宋朝的体验》、《我在秦朝是怎么生存的》……,可惜这些帖子差不多照搬网上的文献,丝毫没有声声慢身如其境的体验,反过来倒为《唐朝》帖子增加热度,其中就有李时,他是一名历史系学生,本科学的西方历史,但对华国特别是盛唐的历史十分感兴趣,无所事事时也会逛一逛海角论坛,看到这个热帖标题,他来了兴趣。
这位楼主所说的许多细节没有出现在史书上,但按照他所学过的历史稍微脑补一下,就会发现楼主说的基本上有所根据,她随口说了句邢窑瓷器的花瓶名字,尽管没在网上找到,李时却在图书馆里寻找西安附近地方志时留意过,有一个小村建造邢窑,出产的正是类似的花瓶模样。这本地方志只在他们学校图书馆有,凭借书证登记后才能借走,他看到这条线索猛地回想起来,在线询问图书管理员关于这本书的订阅记录——最近三年,只有他一人借过。
诸如此类的细节比比皆是,楼主说有一年大旱,她住在自家庄园里,农人们要到山上挑水,十分辛苦,李时注意到那座山的名字,正好有个老同学住在西安那边,将信将疑地打电话问起,对方竟然说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辈,山里的确有口井,十几年来水位下移,早已经不出水了,这事也是听老人说的,他并没有在意,李时问起想了半天才想起来,至于还有谁知道,对方肯定地说,“村里的老人们或许了解。”
难道楼主住在西安?这也不是没可能,可是调查那么多文献资料,就是为了到海角论坛炫耀一下?
李时总觉得奇奇怪怪。
向他这样的历史专业人士并不少,他们或多或少按照自己的知识储备解读这个帖子,诧异地发现楼主说的大多都是有所依据的,哪怕没有文献资料证明的部分,也没有文献资料可以反驳,混迹在海角论坛的历史专业人士不少,他们好奇心一起,开新楼逐字逐句地为楼主的话找文献资料佐证,一连开了好几个联动贴,险些惊呆围观群众。
[有必要吗?]大家哭笑不得,[当看个乐子不行吗?]
[老实说,你们是不是有点认真过头了?]
[等等,你们的意思是,楼主说的都是真的?我还以为是她在史料基础上编造的!]
[这得查多少文献啊,我去,东南西北的文献资料都有,还有村里的地方志,岛国的博物馆图录,论文,考古资料……我惊呆了。]
[有很多文献都是不外传借不到的,问题来了,楼主怎么找到的?细思极恐Σ(゜゜)]
[细思极恐Σ(゜゜)+1]
[港真,这不会是个骗局吧?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诡异的气息。]
然而,林声晚关掉电脑后继续做作业,丝毫没有察觉到论坛的惊涛骇浪。
第二天当她登陆论坛,简直目瞪口呆。
※、22。《清平调》
林声晚万万没想到; 自己一个普普通通的帖子,居然能盖上那么多层楼; 甚至整个海角杂谈板块首页都被相关的帖子所占据; 此外; 还不断有人站短她; 其中好几家专卖唐制汉服、珠钗发簪的淘宝店甚至想出钱让她打广告——这走势不对啊!
盯着电脑屏幕发了会儿呆; 她果断地关上海角论坛; 打算等网友们冷静下来再出现; 随后打开a站; 研究一番录音软件和音乐专栏; 她缠上古筝假甲; 试弹一曲; 练练手感,发到网上的第一首诗歌她不打算出风头,所以选的一首现成的《清平调》。
李白的清平调是七言乐府诗歌,尽管词不一样,但曲调固定; 她用自己的话——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中古汉语念一遍; 不禁感叹这位大诗人的才气; 林声晚关紧房门和窗户,坐到古筝前; 指尖轻动; 乐声如流水般潺潺动人。
她试唱几遍; 找到感觉后用昨天买的麦克风录下; 连接录了三次,得到三个有着细微差别的版本。如此她还不太满意,打电话请陶浅帮忙找人做后期,报酬好商量,并将一个最满意的母带用邮箱发送过去。
陶浅收到邮件后,不禁好奇地下载附件点开,音质不太好,应该不是在专业录音棚里录的,然而古筝的曲调她却从没听过——难道是自己写的?——而听到歌声,她眨眨眼睛,有些困惑。
这是哪一省的方言?
她又读一遍邮件内容,林声晚说的很清楚,这首歌是李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那首,陶浅不禁乐了,你家《清平调》长这样?
笑归笑,答应人家的事得做到,她作为cosplay圈少见的专业女摄影师,手头上有不少圈内人脉,正好她曾经结识过两位古风音乐社团的成员——古风音乐社团和cosplay圈关联紧密,不少歌曲海报乃至mv都是找coser做的,他从企鹅号里翻出这两位成员的账号,先找一位名气小的问问,被客客气气地拒绝,抱着一丝希望问问圈内知名的古风歌手,对方说社团有后期成员,但想先听一听母带。
“不用做得很好,她只是发到网上玩玩,”她转告林声晚的话,“背景杂音什么的去掉就行。”
把歌发过去后,正好工作室来了位顾客,陶浅这个摄影师责无旁贷地上去拍摄,两个小时过后,才精疲力尽地回到自己办公室里休息。
说是办公室,其实更像杂物房,除却角落的一座米色沙发,其它地方堆满漫画、小说、摄影设备和游戏光盘,往上一吹就能抖落出一层灰,她一头栽进沙发里闭目养神片刻,方坐到电脑面前。
没曾想一打开企鹅,音响顿时传来无数个“滴滴滴滴”,好像足有几百人找她一般,吓得她赶紧叉掉,愣了一会儿,才重新打开。
“清平调?也是古风歌曲?那我们社团接不了。”
“等等,这曲子谁谱的?”
“我靠这发音厉害啊。”
“人呢人呢,姐们唱歌这人你认识吗?”
“回话回话回个话啊。”
陶浅是真不懂这群搞音乐的,她满肚子疑惑几乎要从脸上蹦出来,喵喵喵?这歌很好听吗?我怎么不觉得呢?
“是我一个好朋友,”临到嘴上她突然想起保密协议,话到口边转了个口风,轻描淡写地回答,“怎么?唱得很好?”
“怎么说呢,”葛乐白点击重放按钮,斟酌着词句对她这个外行人解释,“我们做古风歌曲的,古风古风,古风到底是什么,谁都没办法说清,现在我们圈里挺乱,大家都是爱好……”他握住手边大茶杯喝一口水,继续打字,“你朋友这个古风,很独特。”
最初做古风歌曲的这一批人,一开始都是怀着对它的热爱,目的很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