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大的,当初大妹子对两妹妹多好,她们嫁人后咋能变这么多?”
“可能家里这的有事吧!三姑子的婆婆你又不是不知道!你别着急,急坏身子可不好。”王舅妈赶紧劝道。
女人看问题的角度,跟大老爷们不一样。
媳妇看问题的角度,跟亲兄弟姐妹也不一样。
对于三个姑子,俩妯娌最合心意自然是大姑子,最可怜且些么子可恨的却是三姑子。
至于二姑子,绝对是王家长出的一根歪苗苗,听说因她外貌相似,当初独被王姥爷的老母亲宠溺着长大。
在王红霞出嫁那一天,嫁妆算是不少,她无意中看到二姑子嫉恨的目光,再刻意背后听到‘二姑子对三姑子的引导’,大舅妈心惊得很。
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丫头。
二姑子在家的时候,俩夫妻还因此还闹过不少小矛盾呢。乡下大老爷们难以想象,这是一十多岁丫头片子在背后使坏儿。
总之,大舅妈二舅妈都觉得,二姑子嫁去哪里都一样。反倒是三姑子没啥主见,以前就跟坨面团似的,心眼不多,心地也不算坏。
却恰好遇到一厉害婆婆,日子肯定过的煎熬,有怨言也难怪,这才是真正被二姑子与厉害婆婆‘带歪’进沟里去的人。
逢年过节,两妯娌备年货,都是悄咪咪偏向三姑子一些,私下也会尽力开导劝慰一下她,有时被感激、有时却被怼回来。
三姑子就是一矛盾体,变化太快,令人捉摸不透。
大老爷们一个个就是粗心。
三姑子肯送出一罐酸菜,说不定会被她面慈心狠婆婆,骂好几句。当然,也有可能是她压根就没想来。
如今的她总是太矛盾,令人难以猜测真实心理,也不知她是否看清楚二姑子的真面目。
“梅丫头以后的婆家,必须在咱家附近,要是不好,就打上门,把她抢回来。这还不如找倒插门女婿呢!”王大舅已经被怒火烧掉理智。
俩夫妻喝口水,平复一下心情,才拿起几件灰扑扑的旧棉衣,往巷子口走去。傍晚,王大舅准备带着大妹夫去黑市里转一圈,叶家则想多囤点盐巴。
**
提起黑市,老祖宗告诉我们,“天黑、人黑、货黑、价黑”,黑市是盗贼销赃的好机会,里头有很多大胆的二道贩子。
黑市存在历史无从考证,文人墨客笔记曾有一两句记载。通常在夜色里,举着灯笼,提着货物站在街边待价而沽,交易时间,黄昏入夜,约定俗成为黎明之前。
从古至今,黑市断断续续存在。
而在红色严打时期前,五六十年代,县城里自是少不了黑市,哪怕被抓会被批评,私下也偷偷存在。
因为不销脏,只卖粮食物品,倒是不拘束在晚上,只需要相当隐蔽,还要有人把风,若是被当场抓到,就是投机倒把罪,违法乱纪行为,需要狠批,收粮食,严重甚至关笼子。
因此,包括甜妹儿在内,家里小辈们都被王姥爷,王二舅,俩舅妈,叶三叔,抱着牵着搂着去夜集看戏。
叶爸爸与王大舅换上灰色的补丁棉衣,鞋子换一双,像是附近来的村民们,他们用围巾挡着脸,背着背篓,拐七转八,往弯弯曲曲的小巷子深处走去。
每逢周末,从傍晚到黎明,黑市都有人摆摊,热闹有,提心吊胆有。
经不住惊吓、寻求稳妥的人,只能把粮食东西卖给二手贩子,摆摊卖东西的风险更大,赚的钱多,被抓走的也不是没有。
黑市里面卖东西给二道贩子便宜,买东西却特别贵。按照黑市价格,玉米一斤四毛钱多到,猪肉一斤在一块五上下。供销社里的商品也不多,芝麻饼一斤在七、八毛左右,还得加两张粮票才行。
两人来到一间普通的砖石瓦墙前,院前门挂着一盏红灯笼,门口排着长龙,都是灰扑扑的打扮,背着挑着提着篓框,在昏暗灯光下,也看不太清楚谁是谁。
就算看清楚,也不会说出来。
“来干哈子?”
守门中年汉子问一句本土方言。
在同一市同一区县,土话也能听出区别。
叶爸爸装哑巴,王大舅笑道:
“进去瞅一瞅。”
看着那一个沉沉的背篓,里面货物应不少,守门中年汉子难得微笑,还给两人指路,哪个方向的二手贩子更‘厚道’一些。全部都黑,看哪个黑得漂亮一点?
王大舅拱手谢过,扯着叶爸爸进入院门,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
巷子里,总共八、九间房子打通成为一大间,院子连着院子,房子挤着房子,墙靠着墙,弯弯曲曲比巷子还迷。
它面积很大,故意修得跟迷宫一样,进口虽只有一个,却有少说二十个黑漆漆出口,特别方便带货逃跑。
只要你对它熟悉。
里头摆摊卖的人,大多数都是贩子,普通人摆摊说话都哆嗦,不清楚价格,也怕胡乱报价坏此地行情。
“你别看着他们家里头富点,白天过的随意,但混这口饭吃也不容易,天天提心吊胆,寻常人是做不得的,还是安安心心种地或干活比较好。”
这些贩子半数都不是本地人,流动的,天天在全市的县城跑,用的就是独轮车,睡的是马车房,幸苦着呢!
王大舅明显熟悉此地,常来换粮换票,他领着叶爸爸直接去东南方向地盘,在一墙转角处,见到一四十岁左右普通大叔。
“这位大哥,前些天李大哥跟我介绍,你这价格最公道,看着能不能换点买点卖点吃粮?”
在种花家,姓李的一抓一大把。
其实王大舅不认识此人,直走是因为显得‘有熟人’,问这句话全是为攀拉关系。
普通大叔咧嘴一笑,露出两显眼龅牙,点头附和,“两位大兄弟,你们算是看对人,我老刘从不转黑心钱。”
叶爸爸:……您只在黑市卖。
货物先不不亮出来,两人开始你来我往试探价格。关于大米、玉米、红薯、小麦、盐巴、山鼠肉、麻雀、咸鱼、野鸡、粮票盐票糖票副食票……天南地北,瞎扯一通。
瞎扯中,都是聪明人,双方基本摸清出对面要买啥换啥,对面有啥。若是双方皆有心动,再针对价格,唇枪舌战。
谈得拢,皆大欢喜,转去另一地交换生意。
谈不拢,没关系,再换下一家继续谈。
那种不常来黑市的老熟人,听说话语气就知道,最好下手,一定吃亏。
作者有话要说: 叶子:……终于懂过年为啥仙女们很忙,家里来来客人,一定要出去溜溜人儿,我还不如假装睡觉呢!
继续码字,安安静静的写。
晚上用算消停。
**
三姑六婆七大婶婶,总喜欢问,几岁啦,在哪里工作,多少钱一个月,有没有男朋友,啥时候结婚,孩子啥时候生,要不要给你介绍一个?
?????
那隔壁谁谁谁,跟你一届的,前年就结婚去……,二胎都生啦!
叶子瞅着某出柜的长辈心痒痒……男女不限,可惜都找不到,摔摔摔!!!!!
**
第140章 返程与乞讨
“刘大哥; 这大米六毛一斤肯定太贵啦; 你这嘴里不说个实诚价; 咱们也没法子交易。我可是买得不少哩!”
“大兄弟啊!现在做生意不容易; 处处粮食涨价; 村民们有点余粮都上交大队里,我这绝对是实诚价!”
灯光晃晃悠悠; 黑市里这里一群; 那里一簇; 墙角屋檐下到处都有人聚集; 三三两两,小声地讨价还价。
等叶爸爸以为两人谈好时,王大舅一句‘刘兄弟,等下再来哈’,扯着他又去不远处西边墙角,而那位刘摊贩也一脸习惯的模样。
“大妹夫; 在黑市里,东西好就收着点,买大量也注意点; 别图轻松买卖全同一家,被宰都不知道。”
平日里黑市里价格差不多; 遇到一些特别情况,物价起伏相当大。而且贩子们喜欢虚高报价,像大量买粮卖肉,必须要货比三家; 否则很容易被忽略。
贩子长得实诚,说话实诚,心通常都挺黑的,没办法,人家就混这一口饭吃。
叶爸爸瞟一眼身后大背篓,使劲儿点点头,城里人说话太弯绕,农村庄稼汉子还是回家种地自在点儿。
两人在黑市里,差不多转悠一圈,对于这黑市市价,基本摸清底数。
对比之前,粮食价果然上升好几倍,肉粮更是十多倍,这对叶爸爸卖东西有利,对王大舅买东西难度增加不少。
*
王大舅身上揣着王家两夫妻三个月的总工资,零零碎碎总共也就两百五十多点,这还因他是小领导的缘故。
叶爸爸的存货里,蔬菜与粮食尽给王姥爷,鱼与肉也给不少,背篓里现在剩下全是荤,从野鸡野兔到麻雀山鼠,大山里的野味儿,把王家人看得一愣一愣的。
王姥爷怒骂道:
“瓜娃子,你是不是山上到狩猎,那是人敢去的吗……”
叶爸爸拉着迷糊在状态的三弟与儿女,用尽全部语言与肢体解释,才让岳父大人的气消下去,心里也更相信‘叶家有存粮’,对女儿今后生活微微放下心来。
*
“咱们把肉粮卖出去,再买米粮菜粮回来,盐巴红糖白糖你也多买点……一家一家混合买卖,应该能便宜点。”
现如今,供销社大米每斤一毛八,外加粮票。黑市大米每斤七毛左右,不加粮票每斤八毛。红薯玉米南瓜等涨幅低一些,小麦肉粮涨幅高一些。
别看王家在县城过得不错,但他们得供三个孩子读书、养两个娃娃,花销也不小。
王姥爷平日里依旧以红薯玉米为主食,大米小麦依旧是精贵品,干白米饭或精面一月能吃两次。
看在卖肉粮份上,从五个小贩手里,王大舅狠狠一咬牙,以红薯两毛钱一斤、玉米三毛钱八一斤、大米五毛钱一斤、小麦六毛三一斤,买下约六百斤多斤粮食,自是红薯玉米为主。
他还买不少木炭、一些棉花棉布等过冬用品。这里头还有叶爸爸的亲情相借。
而叶爸爸从十多小贩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