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娘倒是能得个,一两二两的,但是她不好意思要!
太子呵呵笑道:“瞧你说的可怜样,一会走时,我让人给你包点。”
子君扬起笑容:“谢过太子哥哥。”
太子摇头失笑,每次从他这占便宜,就叫他哥哥!
两人话了会家常,太子望着亭外,盛开的寒梅,对着子君道:“说说你去新安村的事,对新安村的印象吧。”
子君听后若有所思,太子知道新安村!
虽然好奇,但还是把知道的娓娓道来:“我有个朋友嫁到新安村,上次我们从京城回去,我娘把我赶出去了!当时没钱就去找在新安村的朋友,因为她嫁到那里,所以我早些时候,在新安村建了一处小院。”
亭子四周都放了暖炉,三面都用竹帘挡了起来,倒是不冷!
喝了口茶水道:“我刚到新安村头两天,特意在村里和周边转了转,跟村民了解了一下,那个村子很特别,整个村子,都是新盖好的房子,村里的每一条路,都修整的很平坦,村里还有私塾,村里的孩子不用交束脩,请夫子和修路的钱,都是村里出的。”
“新安村是灾后,建立的村子,由多姓氏组成,当时分给村里的土地不足千亩,现在人口,大概五百人左右,按说这么点土地,根本不够这么多人分,但是现在,家家过得都很好,住新房手里还有余钱!”
太子示意子君继续说,虽然父皇让暗卫调查了,但是主要调查的是林亦和学院。
新安村是一笔带过,但是他对这个村子的发展,很感兴趣,想了解详细的。
子君住在那里一段时间,肯定更清楚细节,而且她对林亦这个人,会有更详细的看法,所以他才给姑姑去信,让子君来京城。
“据了解这些变化,要从四年前说起,四年前的新安村,跟烨朝很多村子一样,房屋破旧,家里地少,农闲时要出去打短工,一年除了温饱,手里没有余钱,有的人家,几个月饭桌上,不见荤腥。”
想到这里抿嘴一乐,当时她跟村民了解时,村民给她描绘四年的变化,那生动的表情,和真挚的笑容,当时她听了都很感动。
“四年前新安村,一个叫林亦的人,嗯,这个人现在,也是我好友的相公,把种植枸杞树的种植方法,教授给村民,而且他建议里正,用赊欠开荒的方法,把当时新安村,闲置的两百余亩荒地,按户分给每家两亩荒地,种植枸杞树,最后还剩余不足十亩,不好分就留给村里,用来建设村里用,现在的私塾和村路都是这样来的。”
想到出来前的光景,呵呵笑道:“因为村里宽裕,今年买了好多猪肉分给村民,我来时村里才分完猪肉,好像是每家每户,分得半头猪肉!而且村里还给村里读书的孩子们,设立奖励制度,考上童生的,发放五两银子,考上秀才的,发放二十两银子。听说现在孩子们,学的都特别用功,都想拿到村里给的银子!而这些建议,都跟林亦有关!”
她跟里正表明身份后,里正没有一丝隐瞒的都说了,听后她才知道,原来这些变化,都是林亦带来的!
太子稍微一想也明了,这样做的目的,眼眸深邃看着远处的红梅道:“一个人一次善举,短短四年时间,改变了一个贫穷的村子,说说你了解到的林亦吧,越详细越好,比如他是怎么会枸杞树种植的。”
如果他烨朝所有村子,都像新安村那样,到时他大烨朝,该是何等富强…
子君现在已经明了,林亦已经入了太子的眼了!甚至是圣上也知道林亦!
想到这整理下思绪,实事求是的对太子,说出她了解的:“林亦的父亲是一名秀才,曾经在县衙当过师爷,因为身体不好,回新安村居住,因为家里就父子俩,所以林亦一直照顾生病的父亲,家里田地都是他自己种,据说枸杞树,是林亦在大青山里发现的,移植回来研究,嗯,他们家后院山坳中,有很多他从山里,移植回来的果树,还有几棵老茶树!”
“林亦这个人据我朋友说,喜欢自己动手做东西,比如喝的酒,只喝自己酿造的,喝的茶,都是他家后院里茶树摘的,然后自己制茶!吃的果子自己种的树产的!据说吃的饭,以前都是自己做!后来忙不过来,才交给家仆做!”
这就是个奇葩!当时她听慧娘说的时候,一口茶都喷出去了!
太子也是一脸兴致勃勃的听着,这人挺有意思啊!有学识、有想法、又不死守圣贤之道!懂得变通不迂腐,并懂得实践出真知!有意思…
子君喝口茶接着道:“据里正说,林亦带他去看枸杞树时,那时林亦只是培育出了枸杞树苗,并且种植成功了,里正当时看到,旁边的成年枸杞树,想到小树苗将来能长成大树,就同意林亦的想法,让村里人一起种了!这新安村能变成这样,这里正功劳也挺大的!”
当时她听里正说时,都纳闷里正怎么那么轻易,就做下那样的决定了!
太子想了下轻轻道:“是信任,这个里正他相信林亦,而且里正,应该一直想让村民能过得好,奈何能力有限,这时林亦给了他希望,他怎能不抓住呢!最起码有颗为民的心,不错!”
子君说的对,里正确实有功,有了他的支持,一切才能顺利进行,一个里正能做到这样,很好了!
子君认同太子说的:“林亦这个人喜爱读书,读的书很杂,跟他聊过几次,学识面很广,见解很独特,他分析问题是从多个角度,论证出自己的结论,能引发人深思!”
林亦这人,平时看不出来怎么样,但是当他,认真跟你辩论问题时,他的观点,确实能让人折服。
太子喝着茶,听后点点头,能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很好!
子君又喝了口茶!话说的有点多:“青山学院,是林亦在守孝期间有的想法,我听慧娘说过,林亦看他们村李大牛家,一家五个儿子都能吃苦,但一年辛苦下来,赚的刚够吃饱饭,才萌生了办一所,能教授贫苦人家,一门手艺的想法,是想让一些贫苦的农家人,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现在建造学院的老师喻家,还是当时我帮着找的!”
当时慧娘找到她,让她留意这样的人,正好当时碰上喻家得罪贵人,她就顺手帮了下。
太子听到这里,倒是有些诧异了,办理那么独特的一所学院,最初的想法,竟然这样简单。
只因为身边的人,过得不好,才决定办一所这样的学院,教他们手艺,让他们将来能活的好些!赤子之心…
子君看太子都诧异,呵呵一笑,这个反应,让她心里平衡多了。
接着道:“现在学院开起来了,招收的都是十岁到十五岁之间的孩子,但是都是贫苦人家,哪里有钱交学费,林亦就想出让他们签契约,学生毕业后,做工一年抵消学费!现在建造学院的学生,都是签契约的,所以学院所有的费用,都是林亦出。”
讲到这里开心一笑:“他的家底能有多少,所以他让建造学院,接一些建造项目,派出老师做监工,现在又在昌河郡府和京城,各开了一间木艺家什铺子,卖一些学生上课时,做出的成品,和接一些家什订单,铺子是和他娘子一起开的,他娘子派人管理,这样所得的银钱,用来维持学院的开销。”
示意太子她说完了!唉今天说话太多,弄的口干舌燥的!
太子笑看着子君问道:“依你看林亦此人,当官之意浓否。”
子君喝完茶水摇头道:“依我现在的了解看,林亦志不在当官,听慧娘说,林亦会考科举,但是就算考上,也要回来办学院的,说不想当官,现在新安村,还住着一个和林亦同届的案首叫萧荇釉,因佩服林亦才学,决定在新安村定居,二人约定好,考完乡试会试后,回新安村办青山书院。”
细想了下道:“青山书院好像要教授一些,治理地方村落之道,拿新安村当范本,以实地讲解教授,目的是让学子们,将来做官后,能够实际运用起来!”
太子听到这里哈哈大笑,吾辈英才出少年,这个想法好…
子君眼含笑意,太子高兴,一会她说收干女儿,上契的事更好办了…
☆、第82章
吃过早饭后; 林亦把要给岳父岳母,过年的东西; 搬到马车上。
因为两天后就过年了; 所以一会程刚两口子; 要赶回县城。
林亦给岳父岳母; 拿了三坛酒,用二十斤的坛子; 装的桃花酒、梨花酒、桂花酿各一坛。
又拿了些,水果和蔬菜; 这些东西,县城也没有。
看着马车里; 快被他装满了; 林亦想了想; 又回去拿了几只山鸡。
这些是巧儿,在山上打的; 等过了年,这丫头要和她大哥去京城了。
今年开木艺家什铺子时; 慧娘让她去郡府的铺子,跟她二哥去学习。
生完孩子后,慧娘也没时间; 看着她练习,所以就叮嘱她,自己好好练。
这孩子年纪也不小了,所以就让她出去多学学!
别说这丫头; 现在看上去,是不像以前傻乎乎的了!
所以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看没什么能拿的了,转身回屋。
程慧娘看程刚两人收拾完了,叮嘱道:“回去把孩子照顾好了,好好陪陪爹娘,劝劝他们,早些来这里定居。”
现在程麒麟身体好多了,已经不用每日,用内力温养了。
程刚回去可以带孩子,多住些日子,只要程麒麟身体没有异状,可以一直住到三岁在回来,到时候她希望爹娘也跟着来。
程刚点头应好,抱着孩子跟姐姐告辞,他们出来正好看到林亦回来。
林亦和慧娘把他们送走,这次他们回去,有两辆马车,一车是林亦给岳父岳母,带去的年礼。
另一辆程刚一家坐,目送远去的马车,心里还真有些不舍,一起住了几个月,家里每天都热闹很多…
和慧娘回去后,看孩子们还在睡,走进把被子给他们往上盖,这俩小家伙,睡觉喜欢蹬被子。
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