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清想都不想说:“儿臣喜欢小黑马,可是更喜欢去校场!儿臣见父皇的龙虎卫队威武极了,个个都是我大唐的好儿郎!相比我大唐其他的军队也是如此吧!”
玄宗动了心思,决定考考李清,便说:“我大唐有十余个节度区,这几个地方的军队各有特色但也都是训练有素的。可是各个节度区的节度使手底下有了兵,就不想着怎么好好征守边疆了,只想着相互之间攀比来攀比去,今天这个上报说军费不够,明天那个又哭诉过冬的棉衣不够,生生将我大唐的国力削弱了。清儿,你说父皇该怎么办啊?”
李清想了一下,现在是开元盛世伊始,节度使之间的攀比应该是才露出了苗头,还没有到后期完全不可调谐的地步,就说:“人与人之间要攀比是本来就有的现象,咸宜姐姐还老是说我霸占着母妃呢!可是我知道她这样说并不是要怪我,而是心里不安,怕母妃忘了她,想吸引母妃注意她罢了。我想父皇的节度使们也是这样,只是想吸引父皇的注意力罢了。”
李清停下来又一思虑,朝着玄宗狡黠一笑:“父皇何不就列出个奖罚标准,比如说将军队训练的多好啊之类的。若是那些节度使能做到,父皇就奖励他们;若是他们犯了错就惩罚他们。这样一来,节度使们就知道了要吸引父皇注意他们不能通过乱攀比的方式,而是要达到父皇列的标准。到时候节度使们越是攀比,我大唐的国力就会越昌盛,这样不是很好嘛?”
玄宗听了这话,心里震惊无比。他考问李清只是想要给他灌输一下朝廷的现状,并没有准备好听到什么有用的建议。他连安慰勉励李清的话都准备好了,比如:“清儿还小,不知道答案没关系,等你去了国子监读书,知道的东西多了,也就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云云的,就把李清忽悠的自己愿意去国子监了。
结果现在虽然李清可能还不明白什么是节度使,但是从自己遇到的和姐姐的小矛盾处得到灵感,给出了一个及其可行的方法,把朝廷上那么多大臣学子都没能解决的难题解决了。这一刻,玄宗觉得自己能有这样一个福星儿子是那么的幸福!于是玄宗那培养李清的想法愈加坚定了,到了德福宫当着武惠妃的面就问李清愿不愿意去国子监上学,李清早就对自己不了解这个世界文化的现状不满了,哪里会拒绝,这一下武惠妃也只能同意了,两相一合意,决定让李清先去国子监熟悉熟悉,等过完年就正式跟班去上学。
前一天从李清那得了一个解决节度使恶性竞争问题的主意,第二天玄宗高高兴兴地离了德福宫上朝去了。
“陛下上朝,百官觐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平身。”
。
。
。
。
。
。
“众爱卿可还是有事上奏?”玄宗笑眯眯地看着底下的众多官员,只把官员们看得心里毛毛地。于是中书令张嘉贞(相当于正宰相)硬着头皮上前一步:“臣等不知陛下圣意,还请陛下明示。”
“宰相不必如此,原是昨日朕与我儿李清逗乐时,除了节度使之间互相攀比的难题问清儿如何解决。没想到我儿聪慧还真就说到了点子上。”然后玄宗就把昨天李清的建议又说了一遍。
当然,唐玄宗吧李清的方法又完善了一些。首先,奖罚标准要做到因地制宜;再者,既然有了标准,朝廷应该建立一个同步的检查制度,这个制度最好独立于六部之外直接受皇帝领导;最后就是节度使一开始一定不能接受这样的制度,需要有人游说引导,这个人选玄宗已经想好了。之前张说劝说朔方节度使的方式就不错,而且张说在兵部和户部都待过,了解我朝国力以及军事部署,由他做这件事事半功倍!
等玄宗把要说的说完,整个朝堂都沸腾了。这个主意一听就知道是玄宗中意的,而且仔细盘算下来,大家都发现计划还是很可行的。一开始各方节度使或许会闹腾,可是节度区的物资供给基本都要靠朝廷,就算节度使不同意这个制度,如果朝廷态度坚硬的话相信制度还是能推行的。
这个时候还是开元中期,大唐的国力蒸蒸日上,朝廷的控制面还是很广的,所以李清的计划才可以实行,要是到了天宝后期,各大节度使拥兵自重,向安禄山,哥舒翰这样的胡将更是异军突起,控制了大唐的半壁江山。带时候要是还想实行这个计划那几乎就是没有可能的了!
最后,百官在朝廷上制定了整个制度的大致走向才下朝。等下朝的时候玄宗再宣布让十八皇子李清翻过年就入国子监学习的时候就没有官员阻止了!
有一个新的、有帮助的制度诞生,有很多人都感到兴奋。他们从这个制度里看到了一个更强盛的大唐。当然也有人一下朝整个脸就阴下来了,比如太子。他深深的意识到李清绝对是自己的劲敌!
虽然李清才只有四岁,可是他的一句童言就解决了大唐的隐患,现在百官都对这个聪慧的皇子有了好印象。等到李清长大,这种好印象就可以转换成实际的支持。更不要说李清有个做宠妃的母妃,自打他一出生父皇就喜欢他。如今更是宠到没边了,四岁就要叫他进了国子监,给这么个黄口小儿安上个神童的称号,连安定各方节度使这样的国家大事也说给他听!自己当年都没有得到父皇这样的对待!
太子又想到自己看中的马匹被李清抢走了就一肚子火,开想想原本想给自己说正妃的父皇自上次符厌之事之后就再没提起过自己的婚事,弄得自己都十七岁了连个岳家都没有,朝堂之上没一个大臣愿意向着自己说话!
太子越想越火,好不容易忍到了东宫,他是彻底绷不住了,把自己关到寝殿里就开始砸东西!他感到很不安,他知道之前的事情自己让父皇很失望,现在又出现了一个如此聪明有潜质的皇子,这样下去自己这个太子还有人会当回事吗?而且父皇现在的表现明显就是要把李清当继承人培养!一想到自己可能被父皇放弃了,太子感到一阵无力!
这时候,有宫人冒着被训斥的危险来禀告太子,说是东宫门人高尚求见太子。。。。。。
作者有话要说: 我们的主角开始正式出场了!~
☆、阴谋——养废他
相比起清朝,唐朝对皇子的教育更放松自由。清朝时,皇子们五更便要上早课,而且上书房里也只有皇子才能算是正式的学员,当然皇子想要带伴读也是可以的。但是在唐朝,皇子皇孙们是和其他学子一样在国子监学习。
但是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去上国子监的。首先能在国子监当老师,那都不是一般的人。国子监的夫子不但被要求有过人的才华,更是要名声远扬才有资格。可以说,国子监代表的是这个时代最高的文化水平,所以可想而知想要进国子监也是很难的。
除了皇子可以自动入学外,国子监每年都会公布一定数目的参考名额,但是得到这个名额也不意味着已经进了国子监。二月份的时候,国子监会召集得到名额的学子举行一场考试,通过了便能进去;考不过,不管你是宰相之子还是世家嫡子那都没门进!
当然这样一来参考名额基本都会被官宦人家或者世家占全,寒门子弟根本没有机会参加考试,更不用说进国子监了。所以国子监在随后的三月份会大开大门一个月,凡是认为自己有天赋肯努力的学子都可以上门自荐,不过自荐需要经受六艺夫子的考难,一点都不比参加考试简单。
国子监的最后一个生源是和全国各地各大书院联合制定的,在唐朝,地方上有八大书院极富盛名,这八大书院每年有资格推荐一到两名学子来国子监交换学习。
坦白说国子监的招生方式已经很科学了,既保证世家的利益;也能够发掘平常百姓中的兴国人才,还不闭门造车愿意与其他书院交流经验。
可是就算这样,国子监内部还是世家子占了多数,而且寒门子弟很少有能在国子监里表现突出的。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主流就是这样,平常人家的孩子先天的学习环境就不能和世家子比较。这些孩子很少能接触到内容深刻的书籍,市面上的那些三字经、小话本什么的最多也就是能认全字。一户平常人家要把《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这六册最基础也是读书人必须通读的六大经典买全,纵然是在大唐盛世也是很大的负担。
所以国子监针对这样的情况,开设了三大院舍,第一处御苑便是专门作为教导皇子的所在;第二处仕苑做多是世家子的学习所在;最后一处扬名苑就是寒门子弟的所在之处。如果有些孩子家境真的很困难,国子监还允许其在扬名苑里边工边读以完成学业。
当然三个院舍也不是互相都不交流,国子监每年的年考都会比较三个院舍的成绩,即便是皇子也不例外,以期相互促进学子们的成绩。
基于国子监每年招生的规矩,唐玄宗最后才决定让李清过完年二月份再去进学。但是李清却主动要求想要先去国子监熟悉熟悉,所以最后玄宗带着李清进行了国子监一日游。
皇帝陛下视察国子监那可不是一般的大事,头一天皇宫里有就有人去国子监通知,让所有师生做好接驾准备。已经名声在外的教师们虽然高兴皇帝陛下重视他们的教学工作,但是还算放得开,但是学子们就不一样了。御苑的皇子在紧张明天要接受父皇的考校;仕苑的学子背负一个家族的前途自然也希望在皇帝陛下面前留一个好印象;扬名苑的学子最是渴望出人头地,当然也对接驾最紧张。
所以等第二日玄宗领着李清到国子监的时候,所有人都显得很严肃,搞得玄宗和李清也不由自主绷紧了弦。于是选择决定对各院学子都进行教考。国子监一共教授六门功课,便是君子六艺,只不过每个院舍各有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