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7三国战略观-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ǔ穑叶录茫罟乙哉魈煜拢舨患茫呶春笠病!ā�
    竟然建议李傕反戈一击。 
    李傕胆子可不小,他是马贼出身,三国中有名的强盗头子,胆大包天之辈。董卓做过的,比如挟天子之类的事情,李傕也做过。在他眼中,没有什么不敢做的。 
    就这样一个亡命之徒,还怕成这样,没交手就要逃命。 
    这也难怪。 
    就形势论。董卓是什么人?国贼!人人得而诛之。十七路诸侯结盟联合征讨的对象。董卓之不得人心,李傕是知道的。杀董卓之得人心,李傕更是明白。为董卓报仇,以天下至不仁伐至仁,简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就实力论。对手太强大了。吕布是什么人?武力天下第一,纵横无敌的名将。虎牢关前,几乎是吕布以一人之力挡住了十七路诸侯。谁是吕布的对手? 
    可贾诩不怕。 
    一句话竟然还说服了李傕,反戈一击竟然也还成功了。毫不在乎可算〃胆〃的话,料事如神就算〃识〃了。 
    贾诩行为有些不可思议。在李傕手下,又开始为汉献帝出主意。煽动西凉兵离开李傕,削弱李傕的实力。又挑拨离间,让李傕部下产生猜忌之心,不动声色的搞垮了李傕。 
    然后贾诩悠哉游哉地找上了张绣这个主公。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竟然找上了这个明显没出息的主公,并且还一直忠心耿耿。 
    曹操来的时候,张绣投降。当张绣不满曹操的作为,贾诩就帮助他策划除掉曹操,曹昂、典韦拼了性命才保住曹操。后来曹操几次大军进犯,竟被贾诩轻松化解。 
    而官渡之战前,贾诩居然替张绣决定投降曹操的战略。 
    袁、曹相持的时候,张绣听从贾诩的意见,不顾曾经结下的深仇大恨,毅然投奔实力较弱的曹操。 
    贾诩知道出于形势曹操不得不重用张绣,但他更能看到,曹操在和袁绍的战争中能够取胜。最难得的是,他能够了解曹操的胸襟,知道曹操不会计较杀子大仇,即使时过境迁,曹操也不会刁难。 
    其胆识如斯。 
    那个时候,贾诩还是有赌一把的心理吧,赌的是曹操的胸襟,赌注是张绣和自己的性命。 
    投奔曹操之后,看似从容的贾诩,手心还是捏着一把汗吧。 
    贾诩选择君主,来去自如,颇有春秋战国时候才智之士的作风,〃择其善者而从之〃。观其一生用计,都是一言〃兴邦、亡国〃之策,惊世骇俗。其人更是特立独行,无论道德观、价值观,均大异常人。而贾诩坚持己见,从容不迫,竟能在乱世生存下来,且能位居极品,令人叹服,三国时代真是英雄用武之时啊。            
  4.2.鲁肃战略     
    历史上的鲁肃被称为〃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 
    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天下战略: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乘机夺取益州,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 
    鲁肃实在是难得的人才。 
    是啊…… 
    读《资治通鉴》,看赤壁之战前那段,我始终以为孙权下决心抗魏,最主要是因为鲁肃的那段话: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这段说辞十分精彩,三国中只有鲁肃才会有这样的见识了。鲁肃的战略出发点完全是从孙权出发,不分析当前的形势,不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更不谈取胜的战术。整个战与不战的原则,就是孙权的投降后不会有地位和权力。所以对孙权来说,战是必然的选择。 
    是否觉得这个策略很像三国最著名的一句话。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只是为了孙权一个人,就可以不顾实力相差悬殊,不顾江东的老百姓生活安定,不顾江东数万将士性命。 
    一个国家,仅仅为了最高领袖的个人利益,就可以将国家置于战乱威胁、甚至是万劫不复之中,简直太可怕了。 
    难怪孙权会称赞鲁肃说,你真是上天赐给我的啊。 
    想来鲁肃一定是憨厚地笑着。 
    我心中陡升一股寒意。            
  4.3.司马懿战略     
    司马懿是魏国后期卓越的军事家,其精明老练,堪称三国第一。 
    历史上认为司马懿是诸葛亮的克星。因为诸葛亮北伐最害怕的就是司马懿,采用离间计使司马懿失去兵权的那次北伐,是最成功的一次。其后,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持良久,始终也不能获胜。他们互相不能奈何得了对方。 
    但是看诸葛亮北伐,司马懿对付诸葛亮总是很被动,简直是忍让,遭受百般凌辱而不怒,其胆怯心理让魏国的其他将军都看不起。而且司马懿每每在优势明显的时候让诸葛亮轻易的脱(当然诸葛亮有优势的时候一样被司马懿化解)。可以这么说,司马懿几乎靠拖得诸葛亮病死,最终才赢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司马懿好像一开始就没想过能战胜诸葛亮,一味退让,永远是防守,如果诸葛亮在多获二十年,相信司马懿也是这样应对。 
    然而司马懿真的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吗?司马懿的战术作风真的是被动防守吗? 
    看司马懿擒孟达,不待圣旨,不出十日。其时机把握之准,行动之迅速,令人叹为观止。 
    其后一次的辽东叛乱,叛军起兵十五万。当时相隔四千里地,魏军兵少路远,司马懿竟然能够做到〃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休息六十日〃,仅以四万兵力,一年破敌。其攻击之强,战术之主动,与对峙蜀军时判若两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分析一下,诸葛亮北伐的之前,司马懿曾被离间下野。诸葛亮死后,司马懿还要靠诈病欺瞒魏国的君主,让魏君以为自己不会造成威胁。原因就是司马懿一直在魏国受到猜忌。 
    而司马懿官复原职的原因是什么?是魏国没有对付诸葛亮的人才,不能不用司马懿。 
    由此可见司马懿的生死仇人诸葛亮,才是真正能使司马懿掌握权力的人。 
    鸟尽弓藏的道理,司马懿没理由不知道的。 
    于是司马懿采用了维持现状的平衡战略。一方面防止诸葛亮获得大的优势,对魏国和自己造成致命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击溃诸葛亮,还要保持诸葛亮的攻击力。 
    也许在空城计的那个时候,诸葛亮也许是看破了这一点,才大胆用计的吧。 
    遥想当年,司马懿怔怔地看着城头上故作悠闲状弹琴的诸葛亮,心里长长的叹了口气,〃也罢,我注定要成就你诸葛亮的神话。〃 
    〃回军!〃一声令下。 
    转过头来,是深深的无奈。  
      (全文完)    

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