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没想什么,就是干呗。”
问:“您真是一个征服大山的英雄!”(只好亲自点题了)
答:“不,不是哩。恁大个太行谁征服得了啊?不过就是想借它条路走走。”
问:“那,您是喜欢大山了?”(有些纳闷)
答:“可不是哩。天天出门就看见,能不喜欢?”
老人讲的都是实在话。
在河南人的意识当中,自然是和人同等、甚至比人还要伟大的,人不能把自己放在“天”的对立面。更何况“天”和人一样,还有着同样的结构和意志、情感。
河南人对世界的“感悟”不需要学习,那是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东西。看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目标自然而然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完全用不着训练。这种看似愚笨的大智慧被河南人用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于是,他们就可以以此来坦然面对一切苦难。
“天人合一”,一通百通。
所以,你会发现生活中的河南人大都是乐观的、积极的。超脱的,既实在又浪漫。他们可以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自嘲,可以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忍耐,他们可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哼起家乡的小调,也可以在四周一片鄙视目光的时候放声大笑起来。
是啊,天就是我,我就是天,有什么好怕呢?
就是到了需要真正用智慧应付自然的时候,河南人也不含糊——东汉年间,张衡就制造出了精妙绝伦的流水浑天仪、候风地动仪等来应对自然之变。还提出了“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落石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的地心说。
对于他,天地不过是一个鸡蛋。
人与人
人与人关系上的智慧其实是个很大的命题。
因为,人类自有智能以来就把绝大部分的智慧用在了对待同类上面,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河南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只是自身态度和方式方法的千差万别。
人是复杂的,你有多复杂,他就有多复杂。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不好解决。
河南人的性格、道德和智慧是生长在一起的,他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候的感觉也大都比较细腻——不偏执,少怨尤,情理兼顾,人我照应,能够求同存异(这是从他们性格和道德中来的,也是从他们历史中来的)。这还不同于我们惯常所讲的“和稀泥”,“和稀泥”是没有原则的调和主义,而河南人的“中庸”则是另一种在原则下面的情与理的均衡处置。崇尚“和为贵”的河南人在生活里往往扮演“和事佬”的角色,他们不是没有立场,只是觉得不应该为了“鸡毛蒜皮”而疏忽了“军国大事”,不要为了“芝麻”而丢掉了“西瓜”。家里夫妻之间、兄弟之间有些磕磕绊绊的不愉快,一般都不会闹到市面上去。“家丑不可外扬”——他们知道闹出去对于事情的解决是不会有任何帮助的,倒不如叫它慢慢消化,自生自灭。
小时候看到父母偶尔因小事拌嘴,母亲被气得掉眼泪,可一旦等到奶奶推门进屋,母亲便会马上悄悄地抹去泪花,坐下来与奶奶安静地谈话。
母亲和父亲的感情很好,是很懂得事理的人,她是绝对不会因为这个而去借故大闹的。能在家庭生活中找到平衡,这是河南女性的美德,也是她们的智慧。
凡事讲究“悟性”的河南人个个都可以“举一反三”:看到家庭失和,他们会想到国家安危;看到黄河水患,他们会想到要“防微杜渐”;山雨欲来,他们会联想料事先机;清水如许,他们会联想君子之交。深厚的传统让他们看上去多少有些“少年老成”的样子——从小就接受了责任感教育的河南人总是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人际关系中进退两难的境地,要想进退自如就必须想办法,不“老成”才怪呢!
林语堂曾经把中国人最突出的特点概括为:超脱、老滑。
同为中国人,中原人与其他地域人在这方面又大不相同南方人的超脱是假超脱,自己不干了还盯着别人看;北方人的超脱是真超脱,谁说也没有用,不干就是不干;河南人的超脱是大超脱,忘了别人也忘了自己,不叫干不干,叫干接着干。南方人的老滑是精明外露,典型的绍兴师爷;而北方人的老滑看起来比较生猛,实际上却是暗中使劲;而河南人的老滑从表到里则是浑然一体的,软的时候像棉花,结实的时候像墙壁。你不犯我,我对你就好像不存在;你打我一拳,你的手准疼。
“九头鸟”你起码知道他头在什么地方,“京油子”你起码知道他油在哪里,河南人就不一样了——浑圆无骨却又坚硬如石,就是想咬也叫你无处下嘴。河南人有话:“能人自带三分傻”(我想这大概是“大智若愚”的通俗叫法吧)。在这里,“能”和“傻”、“智”和“愚”、棉花和墙壁同样都是智慧,不分表里,相互融合,它们在河南人身上是有机的统一,就像翅膀上有着异样花纹的蝴蝶似的。
河南人重感情,讲交情,凡事内外有别。你进入了他们的情感圈子,他们就都是不设防的城市,你进不了他们内心的圈子,那你就只能做一位看客。
他们喜欢结群、抱团,还不光因为是在河南的商业领域多有家族式的企业,也包括那些外地工作的人(各个层次的都有),凡是有河南人的地方,他们之间就是兄弟。在北京几乎各个高校都有河南的同乡会,同乡会中又分出好些个分支,如:河南开封同乡会、河南许昌同乡会等。这是黄河黄土留给他们的习惯,但现在看起来多少有点不自信的意思。
河南人该直的时候直,该曲的时候曲,直起来八匹马拉不回头,曲起来拿着放大镜也叫你找不到弯在哪里。经历了无数风雨的黄河黄上把河南人的智慧培养成了这种“中庸”式的智慧,他们顽强地生存,信奉“润物细无声”和“滴水穿石”。
河南人永远都有自己的主意,他们这样的行为决不等同于“见风使舵”而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道理使然。
没有在河南喝过酒是你的遗憾。
河南人好客是有名的。他们给你敬酒的时候总是很尊敬地端起杯子,请你饮下第一杯,这叫“们盅”,然后再倒上第二杯和第三杯。但是别以为这就完了,三杯之后他们还能想出各种理由让客人多喝,结果常常是醇香的美酒让客人招架不住。河南人的这种习惯常常让外地人误解,以为河南人不厚道,是想让别人出丑,看别人的笑话。
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
在河南人心目中,能在一起喝酒的不一定是朋友,能够“酒后吐真言”的才是至交。我敢向你保证——他们只是希望在一起的时候气氛能好一些,大家喝点酒之后都放下架子、去掉面具,更适合谈谈知心话而已。
河南人在利益面前很少有张牙舞爪的,总是“温、良。恭、俭、让”的时候多,长工资、分房子、评先进的关键时刻他们有的是涵养,大家从来都是谦逊地等待。谁若以为先下手为强,谁就会成为众之矢的。
在整体评价河南人智慧的时候,有人曾这样说:他们深知天时、地利都不如人和,于是人与人之间和和气气,既不阿谀奉承,也不轻视傲慢,保持一种友善与诚挚;处事之道,既不粗鲁、浪费,也不怯懦、吝啬,强调勇敢与慷慨。他们把自己始终放置在群体之中,既不张放也不驰紧,而以深厚的节制,健全的心理修养面对周围的一切。他们在“过”与“不及”之间坚守中道,“执两用中”,在“狂”与“引”之间,兼具之长又无其弊,把做人的智慧尽情随欲地发挥出来了。道德的力量和意志的力量,在其间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但中庸理想倡导的不偏不倚,多少有些难以企及。实际生活的复杂和显示的困难,也常常使他们处于两难的境地。他们提倡以德报怨,却又总不能平息怨气;他们敬畏天命,供奉鬼神,却多有叫天不应,呼地不灵之时;追求雍容、和气、温良,却往往遭到一次次的嘲弄。因而他们除发挥其性格中至刚至大的一面外,也具有种种游戏人生的智慧。他们在忠厚中潜藏着有用的狡黠,木呐下掩盖着必要的精明。谦和别服时无妨机锋闪烁,以自嘲示警、以自遏解嘲。他们捉弄鬼神时的真真假假,在善意中含有恶意,也在恶意中寓着恐惧;他们面对王公大人,在敬重中也有蔑视,在屈膝时也有傲骨。在指责人间黑暗时,更嬉笑怒骂,借成文章。
——《黄河人》将“天地人”归为一统的河南人的智慧是大智慧,但大智慧未必都招人待见。
河南人其实也有沉重的时候,就像今天——在大家一片谩骂声里生活毕竟不是河南人所愿意的,“和为贵”的日子好像已经比较遥远了。
河南人不全是圣人,即使他们现在还生活在圣人们生活过的土地上。他们有缺点甚至缺陷,他们在追随时代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步伐踉跄,他们在向前奔跑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受到历史和传统的羁绊。
可是,我还是认为大家不应该丢掉他们。
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从河南人的智慧里走出来的,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走得如此之远,就是有他们用沉重的身影给我们作了一个参照。
在西方,“感悟”是个很玄的概念。
但我们是应该知道的:“感悟”这东西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从“感”到“悟”说近也近,说远也远。
前些年的时候,电脑刚刚开始普及,大家看到使用拼音文字的外国人跑步进入了信息时代,都急得不得了。很多人都在想办法,希望使用形声结合汉字的我们也跑步赶上去。最后,是一个叫王永民的河南人想出了办法,他发明了震惊世界的“王码输人法”。
现在,我们已经真的和外国人一样进入到信息时代了。
从“五笔字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