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河南人惹谁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广州,在深圳,在上海,在许多经济发达地区,许多公司都在门口贴有类似的启示:“不与河南人洽谈”、“不招河南人”。一位经常在外地奔波的河南人对此感触颇深:“在中国的省份里面,河南人的名声好像很不好,现在一提到骗子,好像就要和河南人划等号,在中国,河南好像就是骗子的老窝。人们一听到河南口音的人,立马提高警惕,生怕被骗了。河南人放一个屁,旁边的人都要掂量掂量里面有没有阴谋。”
  深圳一家报纸曾有过这样的报道:“每年,千千万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全国各地涌向南方,他们都抱着一个共同的目的——打工挣钱。然而,当他们满心欢喜地拿着身份证来到招工的工厂或公司时,许多人都因是‘某地人’而被拒之门外。他们在不解和气愤的同时,也感到无奈。”
  这篇文章的作者在通过调查后认为“深圳市布吉镇的许多中小私营、港台资企业都公开表明不招河南人”。“在龙华某眼镜厂做主管的河南籍李先生告诉笔者,当初他来东莞打工时,找了几家工厂,都因自己是河南人而一次次遭到冷眼和拒绝。他感到非常气愤和不解,有时候真的想报复那些歧视河南人的老板。”
  北京市必然广告公司陈黎莉也表示:一个时期以来,我听说的河南人成了弄虚作假的代名词,老板不愿意雇河南籍员工;老百姓用河南的产品心里直打嘀咕……都是怕吃亏上当。另一位外地人在网上谈起河南人在外的遭遇时说:回想起以前就曾经在中关村的许多公司门口,看见过“河南人免进”的招牌,又听说最近在山东烟台召开的一个展览洽谈会上,也有许多展台挂出“河南人免谈”的牌子,我周围的几个去过河南的朋友也都异口同声地大讲河南人的不是,似乎有人人喊打之势。
  如果你打开电脑里的人才市场的网站,招聘广告里有关招聘条件中会时常有“不要河南人”的注脚间进眼中。笔者在一个叫“搜才”的网站中看到,在有关招聘的栏目中,几乎每一个页面上都有不招河南人的要求。在此引用两例:企业简称:修理部。招聘职位:修理工。工资:1000元以上。男,30岁左右,不要河南的。
  企业简称:海淀区搬家公司。招聘职位:司机。工资1000元以上。男,30岁左右……不要河南的。
  笔者认识的一位河南老乡不久前和同村的几个人结伴去广州找活干,但几经冷遇后现在到了北京。他说,原来听说那里歧视河南人我还不相信,谁知到了广州,真的有很多地方挂着“不要河南人”、“河南人免进”的牌子,有的公司门卫一听说我们是河南人,干脆就不让进门。到了北京也没好到哪儿,好不容易找个活,去租房的时候连自己是河南人都不敢说,谎称自己是山东的。都说河南人爱骗,你说这次骗不都是被逼出来的吗?
  当然,许多地方老板不招河南工也许有着他自己的理由,有着他与河南人打交道中痛苦的经历,河南民工中也确实存在着不少懒惰、无赖、小偷和骗子,但拒招河南人的现象在中国从南到北形成一股风气,不能不说主要原因还是丑化河南人进而歧视河南人的因素在作怪。
  我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力。”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作为企业或公司的老板,他们不可能一点也不懂得《劳动法》,况且,人才是不分籍贯的。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还敢置法律于不顾,公开或隐晦地坚持不招收某一个地方的员工呢?
  焦国标先生在谈及此问题时认为,这一点就跟当年德国排犹一样,犹太商人利欲熏心、认钱不认人的比例无论多高,多么让德国人不舒服,也决不应该成为歧视所有犹太人的理由。又有一比:在城市里打工的民工即便作案的比例比较高,也决不是制定歧视所有民工之政策的理由。
  河南一家报纸采写的一篇文章可以反映出这种歧视对河南人的伤害:本报讯“作为一个河南人,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的老乡们在外地人心目中会是这样一种形象。而到了北京,仅仅因为是河南人,我感受到了屈辱。”电话那头的声音低哑沉郁。打电话的杨海峰是驻马店汝南县的一个青年农民,今年年初他第一次走出家门,到北京去闯世界。
  杨海峰于元旦那一天来到北京,踌躇满志的他赶到一家报社,准备刊登一则求职广告。可编辑在看过他拟好的广告文稿后,却很善意地建议他将籍贯一栏去掉,理由是:“河南人形象不好,北京很多用工单位拒聘河南人。”就在前几天,他到一家出版社办事,接待他的一位女编辑也直言不讳地告诉他,她和她的很多同事都对河南人不“感冒”。她还说社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与河南人打交道。一位理发师也证实她的一位亲戚所在的单位真的拒用河南人。在北京,杨海峰总能在饭店、车站、用工单位的门前听到别人议论河南人不守信用、爱造假、乱闹事、好吹嘘,那些评价像锥子一样刺痛着他的心。一开始他还与这些人激烈地争论,到后来,他沉默了。
  “我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要爱家乡,爱故土,可有时候我真的为自己是个河南人感到抬不起头。”杨海峰说,他从心里知道这些歧视也不都是无根之果,有些河南人的行为确实给一些外地人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他希望能将他在北京的见闻和感受告诉家乡人,更希望他们能够容观地分析原因,切实改变形象。“河南人要争气呀,这样我们走出河南才能理直气壮。”
  杨海峰告诉记者,他已经在北京找到了工作,业绩不错。“我十二分努力地工作,因为我知道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改变我周围的人对河南人的看法。”他最后告诉记者,他没有采纳那位编辑的建议,在求职广告籍贯那一栏中他仍写下了:河南。
  丑化河南人严重损及河南人形象,已不仅仅影响河南民工在外的生存,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也就是直接丑化河南发展经济的环境。
  在河南郑州,一位做糖酒生意的黄先生告诉笔者,他以前只是听说有人在某些交易会上挂出“河南人免进”的条幅,去年他们厂到兰州和乌鲁木齐去打市场,当地人一听说是河南人,连门都不让进。他感到愤懑:河南人究竟怎么了?
  一位在北京从事建筑业的河南安阳人由于多年的努力在同行业中还算稍有名气,事业发展不错。谈及河南人的遭遇,他还是颇为感慨:当初我从家乡带着一群工人来到北京时还相当自信,各种资质材料齐全,工人素质不错,在老家建的几幢楼受到赞扬,有的还获了建筑奖。北京这地方竞争激烈我也知道,不过我想我们初来乍到,是创牌子的,多吃点苦,少赚点钱就行,至少在竞标中我有价格上的优势。没想到最后我连竞标现场都没进去,打听半天,有人告诉我人家根本不找河南来的工程队,理由是建筑工程是百年大计,河南人善于造假,万一偷工减料搞个“豆腐渣工程”怎么办?
  后来他靠老乡关系终于找到了一点活儿,靠着认真踏实的苦干,在圈内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逐渐站住了脚跟。谈到这里,他说:“现在河南人被丑化得厉害,类似的现象很普遍,所以河南来的搞工程的人很难干,一是以极高的交费挂靠北京或外地的工程公司,再有一部分就全靠先来这里的老乡关系了。尽管同行间存在激烈竞争,但我每年还是因为老乡的情谊帮一些人揽点活儿。”
  由于河南商品在被丑化中形成的极为不好的形象,导致一些地区甚至在商场中挂出牌子——本店没有河南货。一句流行的顺口溜可以反映出河南货的市场形象:河南豫剧差不多,河南粉条光糊锅。如此一来,谁还敢卖、敢买河南粉条。郑州一位从事软件开发的企业经理说,我们到外地推广市场简直是困难重重,外地人不相信河南人会开发软件。
  笔者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和一些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打交道,他们来大陆访问的目的除了从宏观上了解祖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外,就是寻求经贸合作的途径。南方及沿海的投资条件在国内首屈一指自不必说,但目前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也促使他们把目光转向中西部地区。笔者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时常主动和他们提及河南,在推荐的言语中自然是包括河南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劳动力便宜、消费市场大等,但最后对方的回答似乎令双方都有些尴尬。记得一位香港的不大不小的老板说:“我没到过河南,但对河南还是早有耳闻,那里的投资环境太差了,政府办事太拖拉,没规矩,企业没有信誉,河南人骗子、无赖太多。我们做生意的就想赚钱,即使赔钱也会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但若投在河南,就怕一下子陷进去,再也拔不出来,亏个精光。”
  他接着说:“若不甘心,闹什么纠纷打什么官司,可能还要被折腾死——据说河南的工商、税务和法院都很黑,尤其是对外来的人。”
  有时候,理论上的辩解很难改变先人为主的误解和偏见。
  尽管一些人视河南为畏途,但河南在许多方面还是有吸引力的,于是也有一些敢于“吃螃蟹”的人进去考察一番,不过他们很多人都是带着“不人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去的,对河南人以敏感的心态处处提防着:食宿会不会被宰?路上会不会被骗?对方是不是在搞阴谋?打电话发传真价钱是不是比外边贵很多……可以想像以这样的心态到河南的人最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也可以想像这些人最后将会把在河南的“遭遇”编排成什么样的段子。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在商标、名气都属于知识产权且动辄值上数十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今天,一个省的形象该值多少钱?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