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多小孩子都出来挑花灯,放呲花,那才叫一个热闹。
钟家三个孩子今年磕头赚到了“大钱”,当然要兴冲冲去赶会。冯玉姜呢,更不能放过这个机会,小孩多,有零钱,吃油煎包的就该多了。这是她盘算好的开年出摊子的日子。
果然,油煎包还没出锅,就围满了小顾客。
小孩子不像大人买的多一些,几乎都是买四个的,也有两个的,冯玉姜笑着招呼围成圈小顾客们耐心等等,自己麻利地给锅里的包子溜了两遍水,看着快熟了,再拿起长嘴的油壶,溜了两圈油。清亮的花生油一下锅,很快就发出滋滋的响声,同时浓浓的香味飘散开来。
她拿起长条形的铲子,把包子挨个翻个身,金黄油亮的底面就翻到了上面来,看得周围小顾客们吸口水。
冯玉姜用的是高粱杆的上稍,也叫梃子,她随手把一段梃子从当中折断,就着锅里串起四个包子,递给前面的小孩,小孩没忙着接包子,先递过来两个五分的硬币,冯玉姜叫小孩把硬币放进锅旁边的盒子,那小孩双手接过包子串。
“刚出锅,别烫着。”
冯玉姜嘱咐着,又开始招呼下一个小顾客。
说实在的,现在买包子的人越来越多,传秀没能来,虽然面和馅儿在家就先弄好了,可她一个人又要擀皮、包包子,又要烧火、煎包子、卖包子收钱,真是忙不过来。
她卖光了一锅包子,终于直了直腰,这都四五个月了,身子不那么利落了。冯玉姜赶紧又开始包包子,包好的包子整齐的码在平底大锅里,码好了一锅,就可以烧火煎了。
“婶子。”
冯玉姜一回头,东子站在她身后,默默地望着她。
“东子,吃了没?马上熟了,吃包子。”
东子一声不吭地蹲下来,抓起棒子芯帮她烧起火来。这炉子是可以烧炭的,但是碳不好买不说,还死贵,不划算,冯玉姜就兑和着烧点棒子芯,也挺好烧的。
冯玉姜看东子埋头烧火,她也不撵他,自己便专心看着火候煎包子。一会子功夫,一锅包子又出来了,冯玉姜首先抓起一个盘子,铲了一盘包子端上桌,招呼东子:“先来尝尝,我把这锅卖完咱再烧火煎下一锅。”
刚子也不推拒,坐下来抓起筷子就吃,很快一盘包子下了肚,冯玉姜一锅包子已经卖了大半了。
“盘子递过来,再铲几个。”
“饱了,婶子。”
东子这个年真不知道是怎么过的,从他奶过世那晚上,冯玉姜这是头一回看到他。人没什么变化,脸上的神情更冷淡了,看见冯玉姜也是淡淡的,见了别人过来,干脆就埋头不吱声。
他热孝在身,大年节的不好朝人家里走动,一个年关都没出门,见了谁也不好多言多语。
晌午时候,三个孩子赶完了庙会,刚子买了一把子“呲花”,一个“老和尚打镲”的玩具,二丫买了钢笔还有粘牙糖,山子只买了钢笔,嘻嘻哈哈来找冯玉姜献宝兼填饱肚子。
“东子哥,你咋来帮忙了?”二丫问。
“你当你东子哥跟你一样?就知道玩,也不来帮妈烧把火。”冯玉姜说完二丫,又对东子说:
“东子,山子跟二丫都来了,能帮把手,你回去吧!”
“婶子,我今天没事。”东子就这么一句话,依旧专心烧火。冯玉姜见他这样,便干脆让三个孩子自己玩去了。山子大了,他自会把弟弟妹妹带回家的。
冯玉姜一边忙忙碌碌,一边在心里琢磨,东子这孩子,他肯定是有事儿!
作者有话要说: 小孩会,对老家的孩子来说,是过年的头一遭大事儿,小孩会上买玩具,买零食。这几年看到老家的小孩会,好多漂亮的元宵花灯啊!
☆、扎花灯
三九严寒,逢集总是开集晚,罢集也晚。冯玉姜收摊子时,天都傍晚了。东子跟着她帮了一天的手,冯玉姜知道他回了家也是清锅冷灶,便索性在罢集的时候特意多煎了半锅包子。今天估摸着都是小孩来买,她没有做丸子汤,便倒了两碗开水,招呼东子吃饭。
东子犹豫了下,说:“婶子,天不早了,你累了一整天,咱还是收好摊子回去吧。”
“急什么,咱俩忙了这一天了,一人啃了几个包子,我都还饿着呢。吃饱了有劲走路。”冯玉姜开起来玩笑,“反正天还没黑,路也不算远,有你这小青年跟着,我还怕有人敢短路?”
短路,在过去是指强盗拦路抢劫,劫道儿。
东子没再说话。他心里明镜似的,知道冯玉姜这是故意想让他吃饱晚饭,大恩不言谢,他不是个轻飘的人,什么事不会挂在嘴上,都装在心里。
集市上稀稀落落几个收摊子的人,沐着黄昏的落日,冯玉姜和东子坐下来,各自端着盘子吃包子。说实话,被这油味菜味熏了一天了,冯玉姜本来胃口就不同寻常,油腻腻的根本吃不下。她夹着包子啃了半天,好容易吃掉一个包子。
看着东子吃饱了,冯玉姜把剩下的包子拿油纸包了。
两个人合力倒净了炉灰,收拾了桌子凳子,把家伙什都装上手推车,东子一声不响地推了车,冯玉姜跟着往家走。
借着昏黄的余光,两人一路走下去,看着东子一直沉默着,冯玉姜忍不住先起了个话头。
“东子,你奶走了,你也该安排自己的事儿了。有什么打算?”
“婶子,我不知道。心里乱。”
冯玉姜试探着说:“你也该成个家了。今年二十了吧?”
“二十一了。”
“该成家了。你这孩子孝顺,要不是一直将就着你奶,早早成了家的话,孩子都该会走了。”
“……”沉默。
冯玉姜想,大丫已经嫁到吴家了,婆婆小姑子不打紧,眼前看着小夫妻虽然不热乎,倒也没吵没闹。大丫毕竟已经嫁了过去,她这当妈的,总不能鼓动闺女离婚吧。
前世也好,今生也罢,她毕竟还是个普通的农妇,思想是再传统不过的思想。尤其在那年头的农村,一个女人离了婚,那就是莫大的耻辱,一辈子基本上就算完了。她想,既然她能重活半辈子,既然日子有了转变,说不定她也能拉拔着小夫妻过好呢!
再说,大丫嫁了一回子,不同于黄花大姑娘。在农村人眼里,就算她离了婚,也是尴尬的二婚头,名声不好听。就算两个人曾经有心,谁知道东子现在怎么想?
那年月,毕竟不同。冯玉姜重活半辈子,却也无力脱离社会现实。
见东子沉默不语,冯玉姜便开始找话说。
“东子,想找个什么样的媳妇?婶子帮你扒拉扒拉。”
“……婶子,传秀她过得不好。”东子没有避讳冯玉姜,他心知他跟钟传秀的事,冯玉姜肯定知道的。
冯玉姜听了一怔,立刻就明白了,东子这是放不下自家闺女!可是——
“东子,她已经嫁给吴双贵了。”冯玉姜这句话一语双关,她说完,静静地等着东子。
“婶子,她不说我也知道,传秀她过得不好。从她嫁到吴家,你哪回看她开心笑过?”
冯玉姜心里一震,细想想,还真是这样。这孩子本来性子就蔫吧,从出了门子,整天就木着一张脸,哪回好好笑过?她这当妈的也不称职,从重生回来就整天忙这忙那,还没有东子这孩子关心。
“那又能怎么样?”冯玉姜故意反问。
东子欲言又止,索性不再说什么。天已经黑下来了,两人眼看着来到了村头,冯玉姜心知有些话今天没法子再谈下去了。她叫住东子,让他放下手推车。
“搁下吧,到了,婶子自己推进家,你也该回去了。”冯玉姜从手推车上抓起一个油纸包,往东子怀里一塞,推起手推车进了村。
东子摸摸手中带着温热的油纸包,知道这是他刚才没吃了的包子。他在原地站了站,默默走了。
******************
东子的事在冯玉姜心里拧了个疙瘩。
“小孩会”之后钟传秀又来走娘家,住了几天。元宵节,按规矩她该回婆家过。这次是吴双贵来接她的。
吴双贵来的时候,钟传秀正坐在院子里在给二丫、刚子扎花灯。那时候街上虽然也有卖花灯的,纸花灯,折叠灯,八角灯,可要花钱的不是?小孩子元宵节的花灯,家家户户还是自己动手扎。自家扎的花灯,丝毫也不逊色。
过年时贴在门上的过门吊子,一旦过了正月初五,各家的小孩就会非常积极地揭下来了。那精美鲜艳的花纸上,有各种镂空的花样子,漂亮的很,小孩子小小心心地剪下来,留着扎花灯。
扎花灯的材料十分简单,工艺也不复杂。当然,手艺好的老人会扎那种走马灯,一般人是扎不来的。普通的花灯其实挺简单,比如钟家姐弟正在做的这种。
几根高粱杆上稍的梃子,一张三分钱的大白纸,加上过门吊子上剪下的花样儿,折折糊糊,就能做成一盏四角八棱、漂亮精巧的花灯。也有用红纸的,但红纸不显装饰花样子不说,远没有白纸做底子亮堂。
那时候,庄户人家几乎都有专门的花灯架子,木板的底座,穿着铁丝。这样扎的花灯其实就是一个灯罩,罩在花灯架子上,木板底座粘上蜡烛,明亮好看又实用,晚上挑着这花灯走黑路一点问题都没有。
钟传秀的花灯又跟别人不同,她随了冯玉姜一双巧手,不光是过门吊子上的花样儿,她还加上了精致的剪纸。花灯八条棱上贴着红纸剪成的蝴蝶,只把蝴蝶肚子粘在了棱上,翅膀颤颤的,触须翘翘的,要多灵活有多灵活。花灯四角上还缀着废旧毛线做的流苏,更有几分宫灯的韵致了。
吴双贵看看他们姐弟三个,打了个招呼,就去找冯玉姜。
冯玉姜正在锅屋里忙着发面,准备第二天做油煎包子用。吴双贵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挡在锅屋门口说话。
“婶子你忙呐!”
冯玉姜抬头对吴双贵笑笑,答应了一声。
“他姐夫来啦?家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