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魁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把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建立比做“跑马圈地”,是我带着体育部同仁们开始的原始积累。   
  第二章:体育频道的诞生(2)   
  虽然在1992年时我们的节目量并不多,只是在1套有一个《体育大世界》栏目和每天5分钟的《体育新闻》;2套一个《体坛纵横》栏目和周日下午的3个小时,加上不固定的现场直播;总量甚至还比不上几家大些的地方台。但是我非常清楚: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地方台,相反他们其实是中央电视台的盟友。我们真正的威胁来自于国外的卫星电视网。当时在我国的上空,有两个大的跨国体育电视节目公司,一个是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子公司娱乐体育电视网(ESPN),另一个是世界媒体大王默多克建立的亚洲卫星电视体育台(STAR SPORTS)。 
  ESPN建立于1979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电视网,分国内和国际两个部分,美国国内部分号称有6000万用户;国际部分的触角更长,在南美有专门的ESPN拉丁美洲网;在欧洲和欧洲广播联盟及法国电视台合作创办了“欧洲体育台”,ESPN占有33%的股份(2002年退出);在亚洲则主要采取利用当地有线电视台,允许转播其节目,但是要用一定的广告时间和部分现金支付节目费用,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像这样的转播台在我国已经有了二十几家。 
  亚洲卫星电视体育台成立于1990年代初,历史不长却冲劲十足。由于默多克的雄厚财力,开始几个动作让人感觉到出手不凡。例如出巨资和国际羽毛球联合会签订10年的转播合同,而且还有续约的优先权。2004年的“汤尤杯”中央电视台没有转播就是因为无法从其手中夺回报道权。2004年的6月份,一份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对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没有转播这个比赛大加讨伐,我看了只能苦笑: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由于亚洲卫视体育台的出现,加剧了ESPN与它在亚洲的竞争,而且,进入1990年代以后,亚洲的电视市场发展极快,这两个跨国公司更意识到尽快占领这个最大,也是最后的市场的必要性,于是都投入了重资。但是这种竞争太吃力了,即使是这两个似乎从来不怕亏本的巨人。所以1997年初,他们宣布合并。当然他们合并的原因不仅是竞争带来的资金流失,更重要的是,几个主要国家都发展起了全国性的有线体育网,这些体育网的节目质量虽然还比不上跨国公司,但它们有很强的当地亲和力。这种亲和力带来的,远高于跨国网的收视率对于竞赛组织者和赞助商更重要,所以他们在想:限制了各国电视网以及跨国公司的交易是否值得,于是他们开始转向了各国主要的独立体育电视台。 
  这里有一个情况可能需要我解释一下:电视版权的特点是排它性和地域性,一个赛事在一个地区只能卖给一家电视台。跨国电视网覆盖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它一定要花大价钱购买这个地区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版权。在它买了之后这几十个电视台就不可以再播出这个赛事,除非与跨国电视网签约成为它的转播台。 
  ESPN和STAR SPORTS的合并其实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是与他们原来根本看不上眼的亚洲各独立电视台的较量的开始。在1995年体育频道最困难的时候,我获准与ESPN商谈合作事宜。但是,当时力量强很多的他们要的是吞并而不是合作,当然这是中央电视台不可接受的。我对它亚洲公司总裁说过一句话:现在如果你同意合作,是我需要你,你可以得到很好的回报;如果我挺得过3年,你再来谈合作,那要看我是否同意了。 
  回过头来说1992年,我们在周日的第3套节目播出意大利甲级联赛录像。第一次播出时,导演哈国英让我说几句话,因为那时ESPN已经被允许进入中国很长时间了,我就说了这样的话:观众越来越喜欢观看体育节目,说不定中央电视台在今后也可以开办一个自己的体育频道。我觉得台领导本来不会看这个节目,而且即使看了也不会认为有太大的不妥,因为这就是一个前景预测而已。但不知何故,当时主管体育的副台长把我找了去,很严肃地批评我不该说这样的话。 
  我不再说了,但是却开始了认真的思考和行动。1993年9月,我向台里正式递交了一个报告,申请开设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据说台领导议过,但是很长时间没有下文。1993年底突然通知我,体育频道的设想通过了,争取1994年上半年开播。原因是北京空出来了一个甚高频的33频道,教育电视台想要,中央电视台当然也想要。大多数人不太清楚,世界上的频道资源是有限的,中国只有在40频道以下可用做民用广播电视,而为了保证各个频段之间不产生干扰,每个频道之间必须得隔几个频段,于是可以播出电视节目的频道就那么十来个。争取这个新的频道得有充分的理由,当时中国没有而观众又需要的体育频道当然是一个极好的理由,于是北京地区的33频道就归了中央电视台,作为体育频道在北京地区开路播出。2004年的5月,在北京地区33频道播出的体育频道换成了中央电视台的少儿频道。   
  第二章:体育频道的诞生(3)   
  在频道开初,我知道有些人心里不同意我的做法,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但是更多的人和我站在一起,因为他们知道,这也意味着更多的创造机会。我并不认为开设一个体育频道在节目上有太大的难处,也不在乎开始的时候收视面窄。我觉得自己把握住了电视发展的脉搏,知道频道资源的宝贵,知道在飞速发展的中国,要比别人发展得快就要把握先机,做别人今后想做但现在还没有做的事情。虽说和几百年前的资本原始积累期不同,但是在任何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相同的东西。我在全部例会上说:这就是“跑马圈地”,先有了再说,然后再精耕细做。 
  刚开始的时候,体育频道像是做给我们自己看的,只在北京地区播出,没有多少人知道。每天4个小时录像没有多少内容,节目内容陈旧,没有多少吸引力。但是它毕竟是自己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喜欢。我当时开着一辆“桑塔那”,专门买了一个200元的黑白电视放在车里,接收固定到33频道,看图像是不行的,但声音还是可以听的。家里客厅摆着两台电视机,只要我在家,一台电视机一定是5套。办公室里也是两台电视,一个是5套,另外一台是竞争对手,现在还是如此。 
  “地”是“圈”来了,而中央电视台体育部的耕作者当时只有27个,平均每个人每周要完成3个小时的节目量。想想这些人也真不容易,差不多都是10年前参加的工作,当时每周的节目量最多的也不过10分钟。人长了10岁,工作量反而增加了许多倍。人的可塑性太强了。 
  我有时候想:怎么评价个人的作用呢?从唯物史观讲,是群众创造历史,然而历史记载的却都是关键时期的英雄作为。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必然中的偶然,大势中的小我,但是必须承认在一定时期个人的作用。 
  为了增加产量和动力,我采用了和其它部门不同的体育部的“制片人”制,强调独立个人的作用。这个制度源于我对权力的看法和使用。 
  说起权力,人们总是将它与官职联系起来,但是当了官的人怎样利用自己的权力,怎样巩固自己的权力呢?我的看法是:要用自己的权力使手下人也有权力,要把本属于自己的权力分出去一部分,给每一个人一个大小不等的带有栏杆的舞台,然后让他由着劲地在里面跳,才能使你当官的理想得以实现。不过作为一个“县团级”的体育部主任,现成的可分权力实在不多,于是我在实际操作中“制造”了一些可供分配的权力,使得在体育部想干事的人们都有着比在其它部门多一点干事的权力。体育部能够在近10年的高速发展中继续维持着比较旺盛的活力,而没有形成“泡沫经济”,制片人制是其中的一个很关键的原因。 
  我是在中央电视台比较早提出并担任制片人的。那是1991年5月,我将播出了七八年的3个体育部原主打栏目《体育之窗》、《世界体育》和《体坛纵横》统统取消,变成了《体育大世界》和《赛场纵横》两个自制栏目。特别是《体育大世界》,成为了全中国第一个常规性的大型体育电视杂志式栏目。在这个栏目中我的位置是“制片人”。别看现在似乎是个电视台的人都有“制片人”的称号,可在1992年的时候还真是没有多少人了解这个词的意义。我部里的编辑在开始的两期都把字幕打成了“制片”,还是我审查的时候发现,并让他改了过来。记不得是谁,问过我:“制片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你并不是每期节目都参与制作,却每期都得有你的名字?”我没有在乎他话语中的不满,详细地向体育部所有人解释了何为“制片人”:他是一个栏目或者一个节目的直接管理者,他决定这个栏目或节目的方针,决定参加工作的人选,掌握这个栏目的预算开支,在英语里称为“Producer”,就是“制作人”、“生产者”的意思。我在《体育大世界》栏目的创建中恰好起着这样的作用,所以制片人是我而不是别的人。但是,只是在体育部栏目少,需要我直接参与改革的时候我才会署名制片人。后来体育部栏目多了,《体育大世界》走向正轨而不再需要我的直接干预时我就不会担任制片人了。这个时间持续了3年多一点,直到1994年10月。 
  1995年的1月1日中午12点,中央电视台的体育频道正式播出。这之前虽然有过一年多的书面规划和办公室会议,但真正的操作期只有整整两个月。 
  1994年11月1日,星期二,上午9点,我向体育部当时的27个同事下达了任务:“体育频道1995年1月1日开播,从现在开始,大家可能要过半军事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