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荣锦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想要问一下情况。”
  卫赜听后点了点头,道:“这是自然。”他出来时随身也是带了身穿官服的衙役出来的,所以行事自然比身着便服的禁军要好行事的多。
  因着有了衙役的存在,行事十分方便,村民很配合,很快来到了他们面前。


第183章 良田
  被带上来的几名村民虽然有些紧张; 但也并不是百姓见到衙役天然的恐慌; 特别是见到卫赜后居然能够主动的称呼着姓氏请安。
  “草民给卫大人请安。”
  “给卫大人请安。”
  “草民拜见卫大人。”
  “……”
  上来的五名村民连忙跪下请安后; 卫赜温和地道:“几位见过沈公子。”
  随后; 五名村民又对着沈皎拜倒。沈皎闻声叫了起; 待众人站稳后; 笑着道:“请几位过来,是我有些问题想要请教诸位,诸位不必紧张。”
  “沈公子尽管问就是; 我们一定将知道的全都告诉沈公子。”俨然是五人中领头的一位中年人应道。
  “看你们刚才的样子。”沈皎首先笑着问道:“可是和卫大人熟识?”
  “这可万万不敢。”那人赶紧摇头道:“我们这样的身份怎么能和卫大人熟识?”
  “是卫大人关心我们; 去年和今年在修梅渠的时候,卫大人经常亲自过来; 我们原也是出工的; 因此见卫大人的次数多了些。”中年人生怕冒犯; 连忙解释道:“后来,我们在引水入田的时候,试种稻谷的时候,卫大人也曾几次前来关心我们的进程; 所以,不光我们村的人; 就是附近村的人都认识卫大人。”
  沈皎听后点了点头,也不再说什么,士族子弟的教导从来都不是徒有虚名。他们比一般的新兴家族的子弟更明白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士者。
  “那你们这是在忙碌什么?”沈皎也不绕弯子; 直奔自己心中的疑问,问道:“可是在收稻?”
  “正是在收稻; 现在正是秋收的时候。”
  “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种改稻的?”沈皎问道。
  “是从今年修好这梅渠开始。”还是原来的中年人老实地答道:“不然,就是我们再想要种稻,也没有办法办到。”
  “为什么要选择改麦为稻的?”沈皎点头接着问道:“是因为这稻的产量比麦高吗?”
  “正是如此。”中年人急忙解释道:“这稻的产量可比这麦的产量高出不少。”
  对于这样的说法沈皎很是认同,其实百姓是很好理解的人,他们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现在与他们来说,能活下去,吃饱穿暖才是最为紧要的,所以现在,能种产量高的粮食那为什么还要种产量低的粮食呢?
  “那现在这一亩地能产多少稻谷,你们可有计量?”沈皎问道。
  沈皎问出了自己心中最为关心的问题,不管这稻的原本能产多少,现在是否能适应任城郡的气候土壤才是重点。
  “回沈公子的话,昨日刚刚有一亩地收好,我们粗略地算过,我们现在一亩地大概能产三石左右。”说道这,中年人的脸上露出了喜意,而其眼中除了喜悦,还带着一丝隐隐的骄傲,显然是在为这个产量而引以为豪。
  沈皎对此亦是笑着赞道:“这在北方,可算得上是少有的高产了,可谓是上好的良田了,只中一次就能得到这个产量,诸位当真是厉害啊。”
  “哪里是我们厉害,是卫大人从南方给我们找到了良种。”中年人憨厚的挠了挠头,诚实地道:“我们这些人一辈子也就是只会种地,再也不会干第二件事了,能把地种好,能送得起娃娃去学堂读书,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
  知识改变命运,无论是哪个时代,都是如此。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教育特别落后的时代,让孩子进学堂读书是一件极为耗费钱财的事情,非富者不能为。而凡是家中有些钱财的,都省吃减用得只为供孩子读书,一旦考取功名,便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她十分理解和明白这些人心中的想法。
  “会的。”沈皎点了点头,肯定道:“其实能种好地,也未必不能得到功名。”
  沈皎看着眼前的五人惊讶的样子,嘴角勾起,笑着解释道:“本朝太。祖皇帝为了鼓励耕种,曾经下过圣喻,凡是能大幅度提高五谷产量的人,都会被奖励功名,从秀才举人到勋爵官位不一相等。”
  “所以,只要能种好地,未必就不能获得功名。”虽然因为这种原因,得到功名的不多,但也依旧是有的。她之所以告诉这些百姓,只是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
  “诸位种了半辈子的地了。”沈皎看着久久才回过神来的五人,继续道:“有没有想过怎样才能提高这些产量吗?我记得,当年占城稻传入后,南方的不少百姓便将其改良成多种品种,不仅增加了产量,还改变了口感,和产生多种成熟时间的占城稻。”
  “我希望诸位也能让山东发展出更多的,更适宜这里的稻谷。”沈皎勉励道。百姓的智慧是无穷的,从古至今,在没有任何科技的支撑下,在百姓的辛勤劳动下,亩产都能从一石到现在的三石,这足以证明百姓的智慧。
  她不懂农业生产,所以除了去搜集更好的良种外,其余能做得的就只是鼓励和引导百姓的积极性和专研之心。
  “当然,若是你们能改良或是创造出新型的农具,朝廷也是有嘉奖的。”改良农作物的产量短时间内成不了,可是这农具的改良却是只要专研,就可以达成的,并且对农作物的产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不知道你们现在用得灌水工具是什么?”沈皎问道。
  “因是第一年,草民们没有种稻的经验,所以并没有什么工具,多是自己担水灌溉的。”中年人摇头道:“因着离河边近,所以还算不是太麻烦,再者草民们没有出过门,更没有什么见识,也不知道这种稻应该用什么工具。”
  “南方种稻时,有水车。多是分翻车和筒车两类,其中这两种细分又分为好几类。”沈皎对这个情况也是有所预料,和他们解释道:“不过我建议你们可以集资建立筒车,筒车适宜建造在河边,正符合你们现在的情况。”
  “这一点,赜表哥应该清楚。”沈皎转头和卫赜道。
  “有一二了解。”卫赜点头道:“原本是想要在他们试验完,看此地是否事宜种植水稻后再建造事宜的筒车。我之前也已经派人去南方请会修建筒车的木匠了,秋收完正是建造的好时候,只是又遇到了这水灾,所以耽误了。”
  “可是……”卫赜想到什么,皱眉道:“这没有河流的地方却是用什么工具,却是让我有些无计可施了。”卫赜说道这叹了一口气,毕竟这有河流,能修建筒车的地方并不是很多,多数的地方的条件并不适合修建水车。
  “我之前好像在一本古籍上看过。”沈皎想到前世的一种工具,神色自然地道:“有一种名为井灌的方式。”


第184章 井灌
  “井灌?”卫赜对于这个从没有听到过的灌溉方式; 请教道:“还请重光解惑; 这是在哪一本古籍上出现的; 可还有具体的方法?”
  “至于是哪本古籍上的。”沈皎歉意地对卫赜道:“可能是因为看得书太多了; 不记得是哪一本了; 但其中记载的关于井灌的方式; 我还是全部都记得的。”天知道,这个时代有没有井灌的出现,她只能尽快转移话题。
  “其实书上的记载并不多。”沈皎在众人的目光下继续道:“井灌其实本质上依旧是水车; 它是将南方的水车用于井的结果; 以轮拨,轮连数十水斗; 上下挹注; 一夜可灌数十亩。”
  “其实大家也都知道; 井灌很早之前便存在,周书有云,黄帝穿井,后‘伯益作井; 汤旱,伊尹教民凿井以灌田’之说; 但是终究在井灌上的发展并不好。”
  “没有南方翻车和筒车发展的快速,所以,将南方水车改进用于井上; 在我看来是十分可行的。”沈皎自信地说着自己的看法,“但是这其中具体的做法和尝试; 以及水车的修建,怎么修建,却是要诸位共同摸索了。”
  “我在这里只是提出建议。”沈皎看向一旁陷入思考的卫赜道:“具体的做法,还是要赜表哥自己斟酌才行。”
  “好了,我的建议便到这里。”沈皎转头对面前的五位村民,转移到另一个问题上:“这次山东的水灾,听说对你们的影响并不大?”
  “回您的话。”一人对着沈皎答道:“这次的水灾确实没有对我们造成什么影响,这全是梅渠修好的结果。”
  “若不然,我们这估计早就被淹得不成样了。”这人继续道:“我们这因靠近梅渠,又因着村子里的人大都姓苏,所以我们村便叫梅苏村,我们村在梅渠的下游,地势很低,若是上游决堤,第一个倒霉的便是我们。”这人说得完后,一脸庆幸的样子。
  “这梅渠从原本的样子,修成现在的样子,用了多长时间?”沈皎复又问道。
  “因着梅渠就在家门口,都是附近的村民自己出力,干活儿也快。”其人继续道:“官服的大人们分好了任务,每个村都有自己具体负责的部分,所以,老少爷们一起出力,梅渠也不长,也就是一两个月的时间就修完了。”
  沈皎听后点了点头,就像这位村民说得,梅渠并不长,耗时一两个月的时间是正常的。这还是因为人手并不多的缘故,若是朝廷下令修整河道,征调百姓,绝不会花费这么长时间,正常的清理淤积,也就是一个月的时间就够了。前朝时,便有过证明,让一个海潮沮洳舄卤之地,化为良田,调夫四万八千,用粮三万六千有奇,钱不与焉,结果是一月而毕。所以,可见若是真的想要修整河道,募民调夫,依照现在要完成的工程来说,用时并不会很长。
  随后沈皎又问了一些关于具体修理河道的问题,直到很晚才离开。
  回到住所后,沈皎和卫赜坐在一起,嘴角勾起,心情愉悦。
  “阿皎今日的心情似乎不错。”卫赜含笑问道。他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