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声闻,诸上善人,又百千万倍,不可以及。”
作观见佛
《十六观经》载,频婆娑罗王之后韦提希,因其子阿阇世王弑逆,不愿住此娑婆浊恶世界,求生西方清净佛土。佛告以修十六种观想之法,至第七观,遂见西方琉璃宝地,遥睹阿弥陀佛光明相好,伫虚空中,观音侍左,势至侍右。世尊遂授记韦提希,及五百侍女,皆生净土。此用观想之法,以往生也。然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如来有异方便教汝,故得往生。”所以莲大师云:观法深玄,只应守约。守约者,持名之谓也。
称名见佛
世尊说《大阿弥陀经》,备言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告阿难曰:“汝起整衣,合掌恭敬,面西为阿弥陀佛作礼。”阿难如教作礼,白佛言:“愿见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与菩萨、声闻大众。”说是语已,阿弥陀佛即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世界。尔时阿难,见阿弥陀佛,容貌巍巍,如黄金山。会中四众,悉皆睹见,并见国土一切庄严。是时盲者皆见,聋者皆闻,哑者皆语,跛者皆行,地狱、饿鬼皆获安乐,诸天乐器不鼓皆鸣。
持名往生
《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又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按]此段乃一经之要旨,重在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上。
生非易事
佛告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按]前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故信为入门之要务。人若不信,便不能念佛。不能念佛,便是无善根、无福德、无因缘矣。如此甘露法门,乃竟于我无分,岂不痛惜?余每诵经至此,不觉毛骨悚然,有时泪下如雨。既复幡然自慰曰:只愁不欲往生耳。果能信得阿弥陀佛真,便是我之善根。果能发得菩提心切,便是吾之福德。果能念得如来圣号,便是吾之因缘。安有不往生之理?《法华经》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末后付嘱
佛告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按]人在三界中,如在围城内,急求出路,方能逃脱。乃幸而开得一门,可以直达家乡,机缘岂可错过!净土法门者,透出围城,直达家乡之路也。释迦如来,大慈大悲,悯念被围之人,必受荼毒,所以开此捷径之门,招人速出。此段经文,是最后叮咛语,不独教人谛信如来自己之言,并示以信受十方诸佛之语,悲心亦甚切矣。吾辈身荷大恩,无由上报,惟有如说修行,立弘誓愿,求生净土而已。谨将修持法门等,开列于后。
修持法门
每晨盥漱焚香,合掌向西(如有佛像,即便向之),至心奉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顶礼:
南无娑婆世界本师释迦牟尼佛(或三拜、或一拜)
南无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
南无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
南无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导师阿弥陀佛(或十拜、或七拜)
南无观世音菩萨(或三拜、或一拜)
南无大势至菩萨(或三拜、或一拜)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或三拜、或一拜)
菩萨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一拜),烦恼无尽誓愿断(一拜),法门无量誓愿学(一拜),佛道无上誓愿成(一拜)。
礼拜讫,即诵《阿弥陀经》,或平日所诵经,或平日所持咒,皆不拘多寡,但须至心持诵。诵毕,即回向西方。略停,即一心念佛。
念佛起止仪: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随念六字名号,或四字名号,或几百声,或几千声,各随其力。念完,即念观音、势至二菩萨名号。即念《回向文》一遍,回向西方。
若每日所课佛号,多至几千、几万声,当分作几时念。每念一时,即回向一次。
其《回向文》,有详有略。详者,云栖大师所定。略者,慈云忏主所定。最略者,即经偈十六句(见后)。各随其力。
十念法门(此为最忙者设)
每日清晨,盥漱焚香(若无香华,须心上观想,作无数香华,供养三宝),合掌面西,至心顶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导师阿弥陀佛(三拜)
南无观世音菩萨(一拜)
南无大势至菩萨(一拜)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一拜)
随合掌面西,至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尽一口气,为一念。如是十口气,为十念。随气长短,不限佛数,气极为度。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十气连属,令心不散,专精为功。名十念者,是借气束心也。作此念已,即念十六句回向偈。偈曰:
我今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唯愿慈悲哀摄受,证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我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报恩法门
修净土者,静想吾一生以来,受恩最深者,莫如父母。自十月怀胎,三年乳哺,以及教训养育,此恩此德,何能上报?又念吾从无量劫来,托生之数,不可穷尽,则父母之恩未报者,亦不可穷尽。此无量宿世父母,现今必有在地狱中烧煮屠割者,必有在饿鬼中饥火焦燃者,必有在畜生中负重牵犁者。吾若不信有此,是犹母鸡被杀,而小鸡不信也。吾若不思救度,犹小鸡虽见母杀,而不知所以救度也。兴言及此,便当涕泪悲泣,举身投地,代为宿世今生父母,及受恩师长、眷属,发菩提心,至心称念圣号若干声。念念中先免其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俟我往生之后,回入娑婆,然后尽行度脱。若有至亲骨肉,新遭丧亡者,亦回向在内。
助缘法门
修净土者,每日清晨,观想一阎浮提,推至大千世界中,所杀牛羊犬豕、禽兽鱼鳖之类,每日无算。积其尸,可以过高山之顶。收其血,可以赤江海之流。此等异类,止因宿生造业,不知有西方,故受轮回之苦。吾当代其发菩提心,至心称念佛号若干声,念念中先免其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俟我往生之后,回入娑婆,然后尽行度脱。
又观想一阎浮提,推至大千世界中,一切饿鬼,为饥渴所逼,咽喉出火,骨节出声,受苦无量。又念八寒、八热大小地狱中,斩砍烧磨,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受苦无量。止因宿世广造恶业,不信有西方,故受轮回之苦。我当代其发菩提心,至心称念佛号,念念中先免其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俟我往生之后,回入娑婆,然后尽行度脱。
又修净土者,每日之间,随力随分,所行善事,如布施贫穷、斋僧、塑像、买物放生之类,一毫之福,即代为十方受苦众生,回向极乐世界。
西归直指卷二
疑问指南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故八万四千法门,无不从信而入。人若无信,便如焦芽败种,无药可施。何况念佛往生,尤为难信之法乎?往昔禅宗长老暨博学鸿儒,皆有阐扬净业,设为问答之词。如天台智者大师之《十疑论》,天如老人之《净土或问》,王侍郎之《决疑集》,袁中郎之《西方合论》。其外复有为集为文,目不胜赏。无非欲人坚固信根,同归安养耳。兹特统汇群编,撮其领要,间亦窃附管窥,补所未逮,总名之曰“疑问指南”。敢曰制锦以成章哉?聊云酿花而作蜜尔。
第一疑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专为自利,舍离众生。毋乃阙大慈悲,障菩提道耶?
答:菩萨有二种:一、久修行菩萨,已曾亲近诸佛,证得无生法忍者。二、初发心菩萨,未尝亲近诸佛,未得无生法忍者。久修行菩萨,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故能为天为仙,为帝为王,为鬼为畜,出入生死,广度众生。若初修行人,力量浅薄,虽发菩提之心,犹住凡夫之地,自疾不能救,焉能救他人?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浊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五浊世中,声色货利,刻刻纠缠,烦恼怨家,重重密布,略一失足,便成堕落。纵使得生人中,难逢有佛之世。纵使有佛出世,难生信向之心。幸而信向佛乘,修行出家,转生若遇大富大贵,未免耽著尘缘,广造众恶。从此一失人身,何时更当解脱?所以有智慧人,将欲度生,先求见佛。果能一心不乱,念佛往生,业已为金刚不坏之身,然后可行随类度生之愿。譬如救溺,须自乘舟筏,方能引人出水。若徒从井救人,未有不与之俱溺者。非阙慈悲也,正善用其慈悲也。
第二疑 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何乃舍此求彼,欲生西方?经云:“心净则佛土净,欲求净土,当先净心。”何乃不求净心,而求净土?
答:欲生西方者,谓是舍此而求彼。则不欲生西方者,独非舍彼而求此耶?若云彼此两无所求,是执断见矣〖断见,认为死后身心永灭的邪见〗。若云彼此两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