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学良家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的东北地区,是前清发祥之地,满清入关前,原称“满洲”。东北地域辽阔广大,背山面海,中部平原,河流交错,土壤肥沃。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不但有蜿蜒千里、奇峰突出、树木成海的“白山”(长白山),还有浊浪滔天,源远流长仅次于长江、黄河的“黑水”(黑龙江)。更不用说那一望无际的平原草地,草肥马壮,骏马奔驰,勇敢善斗的满洲旗人就是从这里冲入关内,统治了中原的。    
    公元1644年,满洲贵族入关夺取燕都、问鼎中原后,东北地区被称作“龙兴之地”,并将其改为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视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因为“山海关外,系东三省地方,为满洲根本重地”,为了维护所谓“发祥重地”,清朝统治者把这里划为特殊地区,采取了严厉的“封禁政策”。    
    满清王朝建立的初期,在辽河流域修筑了“柳条边”,用以标示禁区的界限,严禁汉民出边越界,开垦荒地,但东北沃土千里,地广人稀,正如奉天府尹张尚贤在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的奏折上所说:“沃野千里,有土无人。惟几处荒城、废堡、败瓦、颓垣,点缀于茫茫原野中而已。”这对广大无立锥之地的关内农民是一个莫大的吸引,因此,尽管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严厉的“封禁政策”,但在关内人口不断增加,土地负担越来越重,且灾荒频频的威胁下,许多农民还是不顾禁令,铤而走险,向关外逃荒,致使东北的人口迅速激增。从关内到关外的移民,大多是直隶(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的农民,他们为家乡旱涝天灾所迫,不得不冒险“闯关东”,同时,脍炙人口的关东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的传说,对他们也是不小的诱惑。于是,成群结队的或为生存、或为生计而“跑关东”者,源源不断。本书主人公张学良的先祖便是其中的一员。    
    张学良祖籍河北省河间府大城县,祖上姓李,其先代出嗣张姓妹妹家,故其一系改姓张。据冯庄村《张氏宗族谱》记载:张氏家族“明永乐五年由山西洪洞县迁移河北大城县城东十五里堤北村居住,始祖继业;五世祖禄宗迁移冯庄,自立始祖。”由此可见,张氏始祖张继业首先在大城县堤北村落户,然后由堤北村转居到冯庄,再由冯庄闯关东的。冯庄张氏第九世一个名叫天达的名下注“外出”字样,这个张天达即是张学良高祖父的父亲。    
    张天达谱系明确记载:始祖继业(堤北村张氏第一世)。。。。。。五世禄宗(迁冯庄后自立为始祖)。。。。。。九世天达(堤北村张氏第十三世),十世永贵(谱系永为允),十一世发,十二世有财,十三世作泰、作孚、作霖。由此推算,张学良为冯庄张氏第十四世(堤北村张氏第十八世)传人。    
    清道光年间,高祖张永贵因家无恒产,兼之连年天灾,全家衣食无望,难以为继,于是不得不出关谋生。当时逃荒的贫苦农民是非常悲惨的,据清朝官员记载:“逃荒乞丐充塞运河、官道之旁倒毙满路。”张永贵一家人背井离乡,一路上吃尽苦头,历经千难万险,“止于海城”,落脚于奉天省海城县西小洼村,以种田为生。    
    海城县是奉天省南部一个重要城镇,设置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隶属辽阳府,是清王朝开国后在东北设立的第一批行政机构之一,因为明朝曾在这里设置海州卫而得海城县之名。海城自然景色十分优美,县城东部峰峦叠嶂,西部辽水潆洄,中部沃野百里,土质肥沃,是农产富饶之区。海城的交通也十分便利,南通盖复,北达辽沈,因此商贾云集。在这样一个地位显要的重镇中,张永贵一家人定居了下来,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种田糊口,虽然日子过得艰难,却也安定。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到曾祖张发时,兼理烧碱业,家境开始渐渐宽裕起来,不仅有了自己的房子和土地,四个儿子也都成家立业,儿女绕膝了。张发离开人世以后,他的四个儿子就分开单过、自立门户了。    
    张发的第三子张有财,就是张学良的祖父。张有财不善农事,成天和村里的“二流子”混在一起,因不肯务农,乃领全家到海城架掌寺开了个小杂货铺,但不久就因经营不善而赔本关门了。张有财还嗜赌成性,经常在外面设局赌博,放赌抽红,赢了就胡吃海喝,输了就典当衣物,家庭经济生活很不正常。    
    张有财先娶邵氏为妻,生有一女,长大以后死了。张有财常年在外赌博,邵氏在家里独守空房,生活的艰辛与内心的苦闷难以排解,不久她就去世了。邵氏死后,张有财又娶了本村一个姓王的寡妇为妻,王氏与原配丈夫已生有一子,改嫁时带过来,取名张作泰;王氏后来又给张有财生了二子一女,二儿子张作孚,宣统年间任巡防营哨官,因剿匪身亡;第三个儿子就是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最小的是个女儿,长大以后嫁给外号“杨魔症”的杨芳春,此人后来在张作霖的东北军任团长。据《海城县志》记载:杨芳春,字香圃,海城县西董家堡人。他加入东北军后,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毕业,曾任陆军第27师骑兵第27团团长,陆军骑兵少校,获得“四等文虎章,八等嘉禾章”,成为张作霖手下的一个得力的亲信。    
    张有财放局抽红、赌博成性的放荡生活终于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他因在赌场上与同村的一个王氏赌徒结仇而被其打死。据说这个王氏赌徒在张有财的赌局上赌输了,无力还赌债,张有财便逼他卖妻抵债,王氏赌徒从此怀恨在心。一天夜里,张有财在地头纳凉,被伺机已久的王姓赌徒一镐头打死,随即便逃之夭夭。家里人不见张有财回来,四处寻找,没有结果。倒是家里养的黄狗,从外面回来,对着王氏狂吠,并用嘴扯住王氏的衣襟往外拉,王氏跟着黄狗,才发现了张有财的尸体。突然遭受如此变故,王氏一下子就慌了手脚,六神无主的她只好去找乡里的管事人栾风泰,栾风泰一面安慰王氏,一面着手后事:时值夏季,因怕尸体腐烂,就先用盐水将尸体腌上,然后立即赶到到海城县报案,海城县城离西小洼村有20里远,栾风泰星夜兼程,不敢耽搁。知县接到报案后,随即率仵作衙役等来乡验尸:张有财全身无伤,惟脑后被人用钝器打破致死,于是知县下令通缉凶手,王氏赌徒闻风早已远逃无踪,无法捕获归案。人死不能复生,唯有入土为安,乡亲们可怜张家孤儿寡母没有钱,邻里街坊大伙儿凑钱买了一副薄板棺材,将张有财埋葬在乱土堆上。到了秋天,暴雨肆虐,竟发起了大水,棺材被冲到了叶家铺子荒郊,在一个小土岗上搁浅下来,棺材前仅有几颗高粱遮挡。王氏因以前灵柩所埋之地,并非自己所有;又兼无力搬运,且该处地方也无主归属,因此就顺势将棺材埋在了该处。


第一章 草莽出身的张作霖2、投身绿林

    1875年3月19日(清光绪元年二月十二日),奉天省海城县西90华里的北小洼村,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了。添丁进口,本该是件高兴的事,然而,对于一个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五口之家来说,多添一张嘴就意味着多一份生活的艰辛。这个小生命一出世,注定就要与贫穷、困苦相纠缠。谁也没有料到,日后的他竟会成为主宰东三省,威震全中国的东北王!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张作霖,字雨亭,因是家中最小的儿子,又称“老疙瘩”。    
    张作霖的童年生活很不安定,好赌的父亲不事农活,却总想空手捉鱼,不劳而获,他领着全家人频频迁居,从架掌寺到叶家铺,再到栾家铺,却始终不能改变家道衰败的境况。张作霖十来岁时,父亲就带他出入赌场,让他给赌徒们装烟倒水、跑腿学舌,从中分点红赏。整天混迹于这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辈当中,张作霖非常羡慕那些能进私塾读书的同龄伙伴,他们琅琅的读书声,常常引起他莫大的兴趣。因为家里没钱供他上学,张作霖就趴在私塾窗外偷偷地听课,好奇时还把窗纸撕破一个洞向里张望。一天,他被塾师杨景镇秀才发现,问他在窗外做什么?张作霖回答:“在听先生讲课。”杨景镇见这个少年如此好学,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惜才之意顿生,便答应收他入学,可张作霖又说:“家中没钱读书。”杨景镇二话没说,不仅不收他的学费,还买来笔墨纸砚送给他,让他读书。正是在这位杨先生的关照下,张作霖才读了一段时间的私塾,他仅有的文化,也就是在这里得到的。然而,张作霖在私塾仅念了三个月就辍学了,因为家里缺少人手干活,需要他回来拾柴、做杂务,张作霖的求学生涯就这样结束了。不过,张作霖还是十分感念杨先生的情谊,后来他发迹了,特地请杨景镇到沈阳来,在他家里成立私塾馆,教他的子女读书,成为张学良开蒙的塾师。    
    张有财遭遇不幸时,张作霖年仅十四岁,祸不单行,不久大哥张作泰又去世了,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了困窘,无奈,母子四人只好投奔到黑山县(镇安县)小黑山附近二道沟的外祖父家,母亲靠替人做针线活,勉强养活着二子一女,生活极为清苦。    
    为了补贴家用,母亲叫张作霖学做小生意,张作霖便开始做小贩卖包子,但他馋了就吃,常常赔本;让他当货郎卖些针线,他稍赚几个钱就到赌局,结果连货郎担子都输了;母亲又叫他学木匠,他嫌拉大锯太累,学了一些时候也不干了。不久,母亲改嫁,继父姓李,是个兽医。张作霖对相马、医马比较感兴趣,随继父学得了一手医马的好手艺。学了一段时间兽医后,张作霖因不愿闷在家里,又跑到附近村中的大车店作佣人,给旅客捧茶倒水、套车卸车。在旅店里他接触了南来北往的各式人物,知道了不少社会上的事情。辽西巨匪冯麟阁也住过这个旅店,和他谈了许多有关土匪的生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