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之君”可以推翻的思想。当然,这一思想并未超出董仲舒的改制思想。
《白虎通义》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全书共汇集43条名词解释,内容涉及社会、礼仪、
风习、国家制度、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其中有很多条目汇集了不同的学术观点,有些
条目还并列了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如“王者不臣”条、“王霸”条等,对有关解释都
存而不决,以供人们参考。
《白虎通义》问世以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它是由皇帝亲自钦定的,内容又
包罗万象,在政治、思想、伦理等各个方面,都为人们规定了行为规范。《白虎通义》
用阴阳五行来普遍地具体地解释世界的一切事物,大者如“三纲五常”,小者如婚丧嫁
娶、日常生活现象,都可以用阴阳五行说去说明,不管如何牵强附会,如何荒唐,说者
言之凿凿,听者深信不疑,使阴阳五行成了人们认识与解释世界的万能的“金钥匙”,
成为一种思维模式和定式,这对学术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桎梏。
《白虎通义》融合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与谶纬迷信于一体,企图统一经学,建立神
学经学,并将其奉为永恒的真理,要人们世代相沿,习之、诵之,不许怀疑和批判,这
只是统治者一厢情愿的梦想,历史发展的事实告诉我们,经学一旦发展为神学,它的生
命力也就接近枯竭了,这是《白虎通义》给我们的启示。从这个意义讲,《白虎通义》
宣告了经学的衰落,是经学走向没落与衰败的标志。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13 《论衡》
“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
现存文章有85篇。
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
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而其集大
成者并作为“国宪”和经典的是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
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
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
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
作》篇)。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正因为《论衡》一书“诋訾孔子”,“厚辱其先”,反叛于汉代的儒家正统思想,
故遭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遇、攻击和禁锢,将它视之为“异书”。
汉儒思想体系是董仲舒提出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由此
生发出对其他一切事物的神秘主义的解释和看法。“天人感应”的要旨就是“天帝”有
意识的创造了人,并为人生了“五谷万物”;有意识地生下帝王来统治万民,并立下统
治的“秩序”。
《论衡》书从宇宙观上反对这种见解,针锋相对的提出:
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气”构成,“气”是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气”
有“阴气”和“阳气”,有有形和无形,人、物的生都是“元气”的凝结,死灭则复归
元气,这是个自然发生的过程。由“气”这个物质性的元素出发,《论衡》指出:“天
乃玉石之类”的无知的东西,万物的生长是“自然之化”。天地、万物和人,都是由同
一的充塞于宇宙中的气形成,而且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所以,“外若有为,内实自
然”。而人与天地、万物不同的是“知饥知寒”,“见五谷可食之,取而令之;见丝麻
可衣,取而食之”。所以,人和五谷不是上天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气”的“自然之
化”。《论衡》书首先从宇宙观上否定了“天人感应”的“天”,还世界的物质性面貌。
不过,《论衡》书中所描述的宇宙观,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天地合气,物偶自
生也”,“及其成与不熟,偶自然也”(《论衡·物势》篇)。所以,这种宇宙观只能
是人能利用自然,辅助“自然之化”,但终究不得不听命于自然力的支配。这是古代唯
物主义的最大缺陷。
“天人感应”的“天”既造出了人,那么第二点就要降下帝王来统治人,因此就要
把君权神化。他们提出了一种“符瑞”说,即把一些想像的和自然的事物,如龙、麒麟、
凤凰、雨露、嘉禾、芝草等等,称之谓帝王的“受命之符”。如:夏的祖先是其母吃了
一种叫做“薏苡”的草生下的,的祖先是其母吞吃了燕子的蛋而生的,汉高帝刘邦是
其母在野地里和龙交合而生,东汉光武帝刘秀是生而室内有光等等。《论衡》书针对这
种荒唐之言指出:“薏苡”、“燕卵”根本不能生人,龙与人也不是同类,“不相与合
者,异类故也”。“天地之间,异类之物相与交接,未之有也”,“何则?异类殊性,
情欲不相得也”(《论衡·奇怪》篇)。所以,要同类的东西才能交合。人都是由父母
生的,帝王亦不例外,所谓“圣人更禀气于天”,乃是“虚妄之言”,不足相信。既然
天、人、物三者不是同类,不能相合,那么与“符瑞”也就毫不相干了。
《论衡》书中关于物种交合和生产的说法虽然谈不上是科学的知识,只是一种直观
的自然描述,但这种直观的观察都是很真切的。而且,这种见解需要极大的理论胆识,
因为他把帝王赤裸裸地搬到了地上,这是“非圣无法”、“诽谤圣朝”之罪,是要遭杀
身灭门之祸的。所以,王充及其《论衡》书的伟大之处也在这里。
汉儒的“天人感应”说在社会历史观上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统”观。如果统治
者取得了这个“道统”,即奉天受命,并有足够的“德教”力量维护这个“道统”,社
会就太平。如果统治者没有足够的“德教”力量维护这个“道统”,社会就变乱,新的
统治者就取而代之,并把这个“道统”重新延续下去。这样,“天不变、道亦不变”的
社会观和“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论独特地结合到了一起。这种社会历史观的实质就在
于“同姓不再王”,世界上没有万世一系的帝王,但统治阶级的对万民的统治却是万古
不变的。《论衡》书对这种社会历史观持批判的态度。它认为社会治乱的原因是寓于其
本身之中,而不在于“人君”的“德”、“道”;相反地,“人君”的贤不肖是由社会
历史所决定的。“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不在教。贤不贤之君,明不
明之政,无能损益”(《论衡·治期》篇)。而自古而然的“一治一乱”同样是自然的
现象,不是取决于“上天”或人的意志。
《论衡》书是从自然主义的唯物论出发来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从其承认客观物质
的力量来说明社会历史是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否定“天”和“人君”
是历史发展的力量,否定“德”和“道”及“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一点上来说是正确
的。但其把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归结到“时”和“数”上,认为是一种盲目的自然力量
在起作用,否定了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显然
是不正确的。因之,《论衡》中的社会历史论述是带有唯物主义因素的自然宿命论的社
会历史观。
《论衡》书不仅对汉儒思想进行了尖锐而猛烈的抨击(但它并不完全否定儒学),
而且它还批判地吸取了先秦以来各家各派的思想,特别是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对先秦
诸子百家的“天道”、“礼和法”、“鬼神与薄葬”、“命”、“性善和性恶”等等,
都进行了系统的评述。因此,后人称《论衡》书是“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的古代小百科
全书。
尽管《论衡》书不可能摆脱当时时代的局限,用自然主义和直观的观察来描述世界,
特别是在社会历史观上基本是唯心论的,但它产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即封建国家处于统一和强大、儒学与谶纬神学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的时期,
它敢于宣布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敢于不承认鬼神的存在,敢于向孔孟的权威挑战,并
确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唯物主义体系,这在历史上是起了划时代的作用的。它对今
后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诸如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杨泉、南朝宋时的思想家何承天、
南朝齐梁时的无神论者范缜、唐朝时期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等
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14 《五经正义》
“融贯群言,包罗古义”
《五经正义》是唐代颁布的一部官书。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著作,即《诗》(《诗
经》)、《书》(《尚书》、《书经》)、《礼》(《礼记》)、《易》(《周易》)、
《春秋》。汉武帝时,朝廷正式将这五部书宣布为经典,故称“五经”。
自东汉末年以后,战乱四起,儒家经典散佚,文理乖错。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经学也逐渐形成了“南学”、“北学”之争。再
加上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经学研究出现一派混乱局面。隋唐建立
以后,为了统一的封建政权的政治、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亟需整顿混乱的经学,由
朝廷出面撰修、颁布统一经义的经书。唐太宗下令召集当时一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