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开始转向小说写作。谁知这一转,便使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887年,柯南·道尔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侦探小说《血字的研究》,在这部精彩的小说中,福尔摩斯的形象首次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在这部小说里面,柯南·道尔广博的医学知识大派了用场。一炮而红以后,他又接连写了许多篇关于福尔摩斯的故事,如《四签名》、《巴斯克维尔庄园的猎犬》等等。不仅名声大振,收入颇丰,而且,《猎犬》一书出版后,他更被英王室册封为爵士。写小说,居然可以写出个“爵士”头衔,这真是这个高大俊朗、留着一撇威严的英式小胡子的苏格兰医生,当年所远远没有预料得到的。
在柯南·道尔的笔下,福尔摩斯是一个研究犯罪学的专家——他年龄大约在30—40岁左右,永远穿戴得像个大学生。他的标准形象就是任何时候都叼着个大烟斗和手持放大镜,仔细地勘察着犯罪的现场。在他创作这个角色时,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光辉成就如电力、电器、内燃机、电报、电话等新发明,令那时的英国人豪情万丈。那时的人们普遍认为:科学能够解决人类的一切难题。而在司法界,侦查犯罪、获得证据,却基本还停留在中世纪的刑讯逼供、酷刑恐吓等古老手段上。柯南·道尔怀着一种“知识就是力量”的人文主义激情,塑造出福尔摩斯这位与时俱进的、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疑难犯罪案件的高手,不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在客观上,也有力地推动了当时英国刑侦司法活动的科学化。漫步在爱丁堡大学的林荫道上,我们在心底里默默地,向这位现代法庭科学的先驱者致敬。
说起来也真有趣,尽管柯南·道尔写侦探小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对自己的成功却
很不以为然。他真正的梦想,是要当一名历史小说家。因此,1893年,他曾狠狠心,在《最后的难题》一书里让福尔摩斯死去。岂料,痴迷的英国读者们竟然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这个噩耗,成千上万的伦敦警察、工人、市民们情绪激动地上街集会,浩浩荡荡的人们抬着棺材,在贝克街221号门前游行,一遍又一遍地高呼“福尔摩斯,复活!”的口号。这种情景,让柯南·道尔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他不得不让福尔摩斯在下一个故事里面又一次“起死回生”。
上个世纪20年代,有个美国医生误以为福尔摩斯是个真人,便不远万里地来到伦敦,找到车水马龙的贝克街那幢钉有221号B座的门牌下。谁知,贝克街除了一个镶有福尔摩斯头像的门牌之外,便什么也没有。今天游客想参观福尔摩斯的“故居”,便应该去附近的另一条街——诺森布兰德大街10号的一家小酒店。由于这家酒店是建在柯南·道尔小说里的一个破案现场上,于是,英国的侦探迷们便把它改建成一家福尔摩斯的博物馆。走进小酒店的大厅,只见大厅的一角,完全布置成与柯南·道尔笔下所描述的“贝克街221号B”——福尔摩斯住宅的场景一模一样:全套古色古香的维多利亚时代家具,放大镜放置在壁炉上,壁炉旁边,是福尔摩斯研究分析各种犯罪证据的化学试验设备。这里还成立了一家“福尔摩斯公司”,专门负责管理这家博物馆和开展一个叫“贝克街顾问俱乐部”的活动。这个俱乐部规定所有参加的成员都必须是男性,凡是懂得一个福尔摩斯故事里的暗语,就有资格加入并登记成为会员。因此,这个俱乐部的门前,经常聚集了一大群女福尔摩斯迷在集会示威,抗议该俱乐部的“性别歧视”及要求“男女平等”。我女儿余君慧也是一个小福尔摩斯迷,如果她此刻置身此地,我想她也一定会愤愤不平地加入人群,高呼口号,表示抗议。
除了“男女不平等”之外,这家俱乐部其实办得还是很不错的。他们经常开展关于福尔摩斯破案科学的知识竞赛,竞赛中的优胜者,会被授予“贝克街顾问侦探”的荣誉称号。有趣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曾加入过这个俱乐部,据说,他还认认真真地写过一篇论文,题目是:福尔摩斯的祖先是一个美国人。
在今日的世界上,福尔摩斯还真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世界各地的读者们都仿效“贝克街”,成立了许多福尔摩斯的俱乐部。福尔摩斯的形象,从书店海报登上舞台,步入银幕,甚至还出现在时装表演的T形台上,百年以来,长盛不衰。据说,1987年,在“福尔摩斯诞辰100周年”之时,世界各地的影迷们曾蜂拥而来伦敦,各种不同性别、不同肤色、不同种族、操不同语言的人们,都无一例外地头戴各式各样的双舌呢子帽、披深灰色斗篷、嘴叼大烟斗、手持放大镜,云集贝克街,来纪念他们心目中的这一位平民英雄,来寻找一回自己的英雄梦。那种壮观的盛大场景,想起来也令人动容。
从这些福尔摩斯迷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公民参与法治、推动刑事司法文明进步的伟大动力和热情。
临走前,在这家“福尔摩斯”公司里,我们还见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秘书小姐,她的职责就是专门处理每年从世界各地像雪片般寄来给福尔摩斯的信件。她热情地展示这些信件的原件给我们看,有些是从英国各地寄来的,有些是从德国、法国,最多的是美国。这些信封上都写着:“Mister Sherlock Holmes; London ;England; 221BBakerstreet”。在这些热情洋溢的来信中,人们向这位“Holmes”先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人问他最近身体健康如何和婚姻的状况,有人向他请教破案的灵感,有人请他发表对墨西哥禁毒问题的看法,竟然还有人会向他报告——他发现了拉登在阿富汗的行踪!
用一位名作家的名言来说就是:在世人的心目中,这位神勇的大侦探,显然是长生不死。
法学链接
西方刑侦科学的历史,最早虽然可追溯到18世纪的中期,但走上有方法、成体系的正轨,应该是从柯南·道尔爵士“用放大镜仔细勘查现场”的创意才真正开始。100年以后,福尔摩斯在世界各国的同行们已经在使用紫外灯、激光、光谱仪、中子活化分析仪、电子扫描显微镜、计算机软件、血液分析、DNA检测等现代手段,来进行更科学更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时移世易,有些东西却永恒不变,福尔摩斯的放大镜,仍然是现代刑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选载伏尔泰故事:“欧洲的良心”
“每一位公民,都应有一种受到平等关心和尊重的权利。”
——当代美国法理学家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
伏尔泰故事:“欧洲的良心”
如果说,法国人与英国人一样地热爱自由,我相信这句话人人都会同意。但英国人争取自由的方式是靠“改革、渐进和法治”,而很遗憾,法国人却花了将近200年才能学到这一点。曾经有人很挖苦地说过:在争取自由的问题上,高卢雄鸡们只懂得一件事,那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敲响警钟、暴动、“革命”和热血沸腾。
但历史上那场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其最初的种子,却又是由英国人播下的。英国有个著名的法官约翰·洛克,曾写过一本法理学的名著:《政府论》。他在这本书里写道:“人类天生是自由的、平等的和独立的。人人都享有这些由上天赋予的、不可让与和不可侵犯的人权。”他这句“天赋人权”的口号一出,便如暴风雨般刮遍了大西洋两岸。在美洲,它激起了那场惊天动地的美国独立战争,孕育出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而在欧洲,它引发了一场为“自由平等”而战的法国大革命;200年后,这句话更由孙中山传到了中国,惊醒了我们这头古老的东方睡狮。
现在,我们的世界法律之旅就正被一阵好风吹送着,从英伦三岛吹返了欧洲的法国。在这个“自由女神”的故乡,去继续追寻那些遥远的法律故事。在法国,我们的首个拜访地,不是巴黎,也不是马赛,而是法国东部与瑞士交界的一个小山村——图尔奈。这个小镇虽然很小,但它所处的地方,却正是在那座素有“欧洲之魂”之称的阿尔卑斯山的山麓下。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一座古朴的庄园,庄园里曾栖息过一个被称为“欧洲的良心”的伟人,这个人,就叫伏尔泰。
在那场震动了半个地球的法国大革命风暴来临之前,在法兰西大地上传播洛克的“天赋人权”民主法治学说的,是三个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伏尔泰教导“自由”,卢梭鼓吹“民主”,而孟德斯鸠则阐述“法的精神”。如果要给这法兰西的“自由三剑客”树个墓碑的话,我个人的建议是: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应用纯白色的大理石,因为他们曾全力引导人类要走向“自由、公正和法治”。而卢梭呢,则正如前苏联总书记赫鲁晓夫的墓碑一样,要一半用白色,一半用黑色,来揭示他的学说之中,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模糊的一面。而历史的经验多次证明:从模糊的地带里,最容易滋生出邪恶。
好了,卢梭的故事我们暂且不提,现在,我们就站在了一幢古老的庄园的门前。这庄园黑色的大铁门上镶嵌着一个银盘,银盘上刻有“图尔奈伯爵”家族古老的纹章。银盘下还钉着一个小铜牌,铜牌上简简单单地写着一行字“伏尔泰(VOLTAIRE)之宅”。
走进庄园的大门,只见一条长长的花径,一直绕到屋后翠绿的小山坡上。到处是青葱茂密的树木,粗大的常春藤爬满了古老的红砖塔楼。向东面远眺,前面是瑞士连绵无际、千峰壁立的阿尔卑斯白云。向东南方望,天气好时,可清晰地望见那座位于法意边境的、海拔4807米的“欧洲屋脊”——终年白雪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