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宗教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同上。 


… Page 100…

  比丘、菩萨三戒制,制定了道教的初真、中极、天仙三戒,单传秘授。王常 

  月改变秘传戒律的旧制,公开传戒,获清廷支持,奉旨主讲白云观,度弟子 

  千余人,影响日大,全国道教各支派纷纷皈依,迅速传遍各地道观。 

       自明开始,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口号下,道教积极主动地向儒教靠拢。 

  进入清朝,此风更盛。道教儒化了。这在全真派一系表现得更为明显。全真 

  派讲究炼内丹。它本来是以延年、成仙为宗旨,服务于个人养生的。经过改 

  造,全真派的思想家们却将练内丹与儒家的心性修养融合起来。具体做法大 

  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用儒家概念比附道教概念,建立两者融汇的基础。在清代成书的 

   《三丰全书》中,全真派把“道”作为儒释道三家的共同本源,而“道”原 

  于“性”,本于“命”。性即“理”,“理”外显于道德实践,就是三纲五 

  常之类,“理”表现在内,则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这基本上属儒家的理论。 

  儒家的心性修养强调“尽性”,而按全真派的说法,“尽性”就自然能成就 

  内丹。如此,就形成了一个炼就内丹=尽心性的公式。接着,全真派思想家 

  们进一步将内丹说的铅汞等概念与仁义等儒家概念划上等号,认为:“仁属 

  木,木中藏火,大抵是化育光明之用,乃曰仁;义属金,金中藏水,大抵是 

  裁制流通之用,乃曰义。”① 

       第二,全真派思想家把儒释道三家作为成就理想人生的三个互相联系、 

  缺一不可的三个方面。佛讲究悟道觉世,儒讲究行道济世,道教则是藏道度 

  人。三家各讲各的好处,各有各的用处,目的是一个,都是为了去恶从善。 

  贯通三家的大道理都是“中正之道”,只是说法有别。在儒是中庸,在佛是 

  一乘,而在道教,就是金丹。儒释道完全是并行不悖的。更进一步,则明确 

  强调三家互补,缺一则必有所失。只知佛而不懂儒,是“狂慧之流”,只知 

  儒而不通于道,必受固执之害,所谓正道,只能是三教合一,否则,即为异 

  端邪说。 

       第三,强调儒道互为表理,共筑理想人生。道教讲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成 

  仙,炼内丹也是为了成仙。经过改造的全真派内丹说首先将儒家所讲的圣贤 

  人格视作成仙的必要条件。按他们的说法,欲成仙道,必先全人道。只要能 

  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不远了。忠贞节烈,杀身成仁 

  之时,便是达到了成仙境界。如若不讲忠孝信义,不尽纲常名分,连个真正 

  的人都算不上,更谈不上成仙了。其次,全真派思想家们又将修炼内丹,成 

  就仙道,当作圣贤人格的内在保障。他们认为,忠孝大节原于真气,而要获 

  得真气,就要经过道教的内丹修炼。如能达到仙道境界,行人伦大法就是很 

  自然的事了。再次,既然已将全人道当作成就仙道的必要条件,道教本来强 

  调的避世出家就不能不有所改变。在历史上,儒家反对释道之重要一条,就 

  是说它们弃人伦,为大逆不道。清初的全真派思想家们虽然坚持割断爱缘, 

  看破红尘的主张,但却向儒家做了重大让步。他们说,爱缘必须割舍,但人 

  伦纲常不能不讲,能实践忠孝仁义,就是舍弃物欲的表现。所以,修炼内丹, 

  可不必出家。能做到在家出家,在事又不留事,在物又不恋物,这是更高的 

  境界。至仙道者能出世,能出世者不一定能至仙道。要既能出世,又能入世, 

  既能出苦,又能受苦。他们还直接批评单纯追求出家者,若不能全人道,只 

  是抛家绝妻,诵经焚香,不过是混日之徒,盲修瞎炼而已。王常月还曾开诚 



① 任继愈主编: 《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661 页。 


… Page 101…

  布公地告诫儒门中人,有心出世者,千万不要去行出世之法,只该先慎独存 

  戒,孝敬父母,忠于君王,心存仁义,便是成仙之路。这样的话,统治者听 

  了顺耳,也确给儒家士大夫们皈依道教开了方便之门。 

       第四,以修性为主代替重修命。道教修炼的主旨在成仙,仙的重要特征 

  是长生不死,所以,修炼的主要功夫是下在肉身上,即修命。自明代开始, 

  全真派强调修性的主张日盛,清代尤其如此。王常月就从“命在性中”的命 

  题出发,力倡成仙之道在直接修性。所谓修性,就是割除物欲,严守戒律, 

  而戒律的内容,王常月也已规定为以纲常伦理为主。他斥责拘于炼化精气的 

  金丹命术,认为把修炼的功夫用在这上面,瞎炼一气,到头来也只不过是个 

   “不知死的老造孽。”在他看来,只要在修性方面到了家,不愁命不立。王 

  常月还对长生不死有自己的解释。他认为,所谓长生不死,不是指肉身长存。 

   “如来亦有灭度之时,老聃亦有飞升之日。”肉身不死是不可能的。真正能 

  够长生不死的是万劫不坏的“真性”,亘古长存的“法身”。“若指皮囊, 

  修养起来,亦多活几年,不过死得迟些罢了,并非真道。”“色身纵留千古, 

  止名为妖,不名为道。法身去来常在,朝闻道夕死可也。”① 

       经过这样改造的道教,儒的味道已经很浓了,如此它也便从清政府那里 

  领得了继续合法存在的许可证。而它的那部分符箓斋醮等神秘性的东西则流 

  向民间,与民间宗教和信仰融合起来。在这里,道教似乎找到了自己生存的 

  广阔空间,并且还会长久地显示自己的影响。但是,作为一种创唱宗教,它 

  独立存在的价值确是无可挽回地衰落了。 



① 任继愈主编: 《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667 页。 


… Page 102…

                         八、江户幕府时代的日本宗教 



       4世纪后半叶,日本形成统一的王权制国家,最高统治者先是称为“君”、 

   “大君”,后称为“天皇”,以便从宗教的角度确立最高统治者的绝对权威。 

  统一的日本国家自称“大和”,中国文献上称为“倭”。7世纪中,推古天 

  皇大化年间改称“日本”,并被当时的唐朝和朝鲜接受。 

       统一的日本国家历经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至12世纪末,新 

  贵族源赖朝势力不断扩大,逐渐掌握了朝廷的实权,获“征夷大将军”称号, 

  开幕府政治之先。以后直到明治维新,都由幕府在左右国家朝政,天皇形同 

  虚设,只有礼仪上的意义,历史上常把天皇朝廷称为“公家”,幕府称为“武 

  家”或“私家”。这种情况到江户时代达到极点。 

       江户幕府(1603—1867年)是由德川家康建立的。继源氏的镰仓幕府之 

  后的室町幕府,由于主客观原因,对国家的统治能力削弱了。室町幕府后期, 

  本来受幕府挖制的各“大名”的势力逐渐膨胀,互相争夺势力范围,战乱不 

  断,被称为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德川家康是群雄中一霸,占据江户(今东 

  京地区)一带。他借助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二人初步奠定的统一霸业的基础, 

  静观时机,取而代之,终于再度确立了统一的幕府政治。 

        “从德川氏掌握政权以来到‘王政复古’为止约二百六十余年间,天下 

                     ① 

  民心厌乱思治。”这种时代的特点不能不反映到宗教上来。 

       在日本,有影响的宗教有佛教、神道教、基督教。儒学在江户时代之前 

  也依附于佛教,并称为儒教。 

       佛教于6世纪由朝鲜传入日本。钦明天皇十三年(552年),百济明王 

  首次遣使进献金铜佛像一尊和经论、幡盖等,并上表赞颂弘布佛法的功德。 

  这是佛教正式传入日本的开始,一般称之为“公传”。在此之前,522年, 

  中国南朝梁入司马达来到日本,建草堂安置佛像。当时的人还不知此为何物, 

  只视它为异域之神。这被称为佛教的“私传”,即民间传播。 

       在佛教传入之前,日本本民族的宗教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相结合的神 

  话传说,把自然界发生的怪异现象与祖先崇拜结合起来,形成了“神道”意 

  识。这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因为还不具备系统的信仰理论和完整的 

  组织。日本的神道教就是以这种原始的神道意识为核心逐渐形成的。 

       儒教于3世纪传入日本,最先传入的经典是《论语》和《千字文》,到 

  7世纪的推古朝,逐渐形成以诗、书、易、礼、春秋为中心的儒教体系,主 

  要用于道德教化,特别是用作政治实践的指导思想。 

       基督教是1549年由耶稣会的方济各·沙勿略(即病于广东上川岛上的那 

  位圣方济各)首先传入日本的。开始的势头极迅猛,江户时代几次禁天主教, 

  几乎使其在日本绝迹。 

       上述各宗教在江户时代都处在一个大的变革时期。 



① 村上专精:《日本佛教史纲》,杨曾文译,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7 页。 


… Page 103…

                                       1。佛教 



       日本佛教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传自中国,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佛教系 

  统。日本民族从原始的神道意识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