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香港二十八总督(全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坚尼地还重申港英政府在1854年公布的《递解出境条例》:凡被捕获的不法分子,如不是本港土生土长者,港英政府认为不能容留在香港时,将其递解出境。这一办法也受到了各界的反对,英国政府也认为这一办法过于简单,容易引起不良的社会后果,使英国政府承担过多的压力。但坚尼地再一次坚持并推行了自己的主张。
  经过努力,坚尼地逐渐树立了自己的政治形象。
  安抚华人社会
  中国人占了香港居民的绝大多数,他们是建设和发展香港的主体力量。香港要办好任何事情,没有中国居民的支持和参与,是不行的。老于殖民统治事故的坚尼地,深明此理。他任职期间,善于安抚华人社会,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港督府的许多庆典活动,坚尼地都邀请华人商绅出席,各种社交活动,他也不忘邀请华人上层参加,他试图通过增强接触,拉近欧洲人同中国人的距离。在英国人方面,他做出决定,要求督府官员熟悉中国情况,了解华人社会。
  香港刚开埠的时候,英国人把全岛划分成不同区域,使不同种族的人分别聚居,这既加大了相互之间的隔阂,又在不同的区域内出现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港岛的中央部分和半山区域是欧洲人居住区,东西两端属华人生活区,跑马地一带是华人洋人的上流社会郊游打猎赛马的去处。驻港英国陆军和海军占据了城市中央大幅的土地,当时,香港除了是一个商埠外,更是一个大军营,中国居民同军营尤其隔绝。
  开埠初期,香港城市建设非常简陋,主要的街道是皇后大道,当时不过是濒海的一条小径,崎岖不平,道路两旁的房屋大多是暂时性的,一间间毫无秩序的错杂在一起,拥挤、肮脏、混乱。社会治安恶劣,海盗横行,瘟疫蔓延。夏天常有台风为患,每次都死人无数,冬天又有火灾为祸,常是屋毁人亡。每当商船泊岸,寂寞的水手,成群结帮,酗酒街头,招摇闹事,商船又多拐骗人口,包烟聚赌,走私猖獗。
  对欧洲人来说,维多利亚城贫瘠、偏远、落后,缺乏诱惑力和历史感。当时香港不像印度那样能吸引英国贵族,也不似上海那样充满冒险的机会。它只是侵略者掠夺和侵略中国及亚洲的一块踏脚石,不是个人的享乐地。所以,当年来港的欧洲人大多是一些平庸、缺乏创造力的无能之辈,或端庄、保守的中产阶级。跑马地、总督府及香港会所,是他们仅有的社交场所,生活十分枯燥。
  而当时来港的华人,大部分是热衷于功名,不是崇洋的买办,就是守旧拜金的封建士大夫,或是东南亚的华侨。他们有一定的资本,又有经营技术,会精打细算,对雇员的盘剥也十分刻薄。这些人逐渐发展成大业主,到了19世纪60年代,由于经济衰退,他们收购了许多倒闭的洋商摊栈,其财富及势力逐步扩大,到坚尼地当政的70年代,华商渐渐凌驾于洋商之上。东华医院的兴办和保良局的设立等,就显示出华人对社会公益事业的作用,坚尼地不能不另眼相看。
  由于港英政府历年的民族歧视政策,华人和洋商社会,几乎划清了楚河汉界。英国人除了希望拥有维多利亚天然良港之外,根本不大愿意留意香港本土的发展。香港政府的注意力也只集中在基本建设、商业贸易、航运安全和欧洲人生活圈子里的事件上,根本没有香港整体社会福利这个概念。
  对一般的下层华人来说,当时的工业基本上等于无,甚至手工业也少得可怜。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华人,多以搬运为业。来自不同地方的工人,为了找生活,经常发生纠纷,香港政府和警方,对这些社区所发生的争执殴斗,一般不管不问。就是说,在第七任总督之前,英国人很少干涉华人社会的生活方式。
  从坚尼地开始,港英政府里的一些人士意识到华人的力量及社会问题,企图改变华洋隔绝的状况,到了他的下任轩尼诗时期,在立法局议员中便出现了第一个中国人伍廷芳。有人分析说,由坚尼地统治时期开始,“一个由华洋资产阶级和殖民官僚所组成的统治阶层开始形成。”此论不无道理。
  密拟攫取新界计划
  坚尼地在任期间,港英已有扩大地域至新界及附近岛屿的打算,只是时机未到。
  1874年8月15日,有一艘在香港注册的渔船,到南丫岛去捕鱼。当时香港英国当局的管辖范围,只限于香港本岛,以及对岸九龙半岛尖端和昂船洲。至于南丫岛和大屿山一带,仍在中国的管辖之内,并没割让。依据清政府沿海水师防护章程,出海捕鱼的渔船,一定要领有广东水巡的船照,否则就以私自出海,作海盗论处。因此,香港的渔船到南丫岛捕鱼,被中国水师截拦,查阅船照。这艘香港渔船拿不出在广东水巡注册的船照,所以水师指称他们越界捕鱼,要求他们补领船照,否则就要没收渔船。渔民不服,发生冲突,中国水师开枪打伤3个渔民,渔民逃回香港。
  8月底,在香港立法局立法委员会议上,非官守议员罗威特就3名渔民被打伤一事提出质疑。罗威特质问,南丫岛和大屿山一带水域,是否归香港管辖,对于上述所发生的事件,是否已经采取预防措施。
  当时港府辅政司答复说,关于渔民捕鱼受伤一事,已经受到总督坚尼地的指示,征询过律政司的意见,南丫岛和大屿山不在港府管辖范围以内,所以无从向对方交涉。
  自从1841年侵占了香港岛之后,英国就对对岸的九龙及周围岛屿蒙生了野心。1874年间,港英虽然先后两次用不法手段,向清政府取得了包括昂船洲在内的九龙半岛一大片土地,但是,对于海中四周的岛屿和九龙群山背后的土地,仍存觊觎之念。恰巧这时发生香港注册渔船到南丫岛捕鱼,被清水师巡船指出南丫和大屿都在香港范围以外,禁止香港渔船捕鱼的事件,这更引起了港英攫取更多土地的野心。从这时起,驻港的英国海陆军人,就提出了他们所谓防卫香港的计划,交于总督,宣称香港岛孤悬海中,如要作有效的防卫,就有扩大占领四周各岛屿的必要。他们草拟了一个所谓为了防卫上的需要,应该怎样展拓香港界址的具体计划。这个秘密计划的具体内容,就是后来成为事实的所谓“展拓香港界址”条款的最初底稿。
  囚船大难和长命街
  1874年9月,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台风暴雨袭击了港岛,沿海岸一带数以百计的房屋瞬即被摧毁,多艘船只沉没,遇难者五千余人,而死得最惨的是水上监狱船里的囚犯。
  9月22日的大风暴,被称为香港历史上的“甲戌风灾”,因为当年是清朝同治十三年岁次甲戌年,农历8月13日。大风暴正面袭击香港,停泊在昂船洲岛附近的监狱船,船头和船尾的锚链被狂风折断,船随即被风吹翻沉没,船上六百多人无一幸免,包括监狱船上的管理人员。
  这次灾难发生在坚尼地时期,但祸根应当追溯到第五任总督罗便臣。1862年,港督罗便臣批准在昂船洲兴建隔离监狱,但兴建监狱需要时间,为了避免维多利亚监狱的囚犯越狱,在新监狱建成之前,先特别将一艘货船改装为水上监狱,收容所谓重刑的囚徒。当时共有300名刑期5年以上的囚犯被转移到水上监狱,后来增加到600名。1863年2月10日,昂船洲监狱完工启用,刑期五年以上的600名囚犯,由水上监狱移送到昂船洲监狱。
  昂船洲监狱可容纳1000囚犯,由于原来的维多利亚监狱一直暴满,所以,虽然昂船洲监狱建成启用,但昂船洲水上监狱一直没有取消,维多利亚监狱里的一批重刑犯,陆续转押到船上。大风暴发生时正值船上囚犯住满,所以酿成大祸。而被囚禁在原奥卑利街维多利亚监狱里的囚犯,幸运地避过了这场台风浩劫,平安无事。事后,这些囚徒们既感到幸运又觉得后怕,每每由监狱里遥望奥卑利街时,就觉得这条街道是长命的街道,以后囚犯和探监的家属都称这条街为“长命街”。
  1874年“甲戌风暴”吹毁水上监狱船造成惨剧以后,港英当局准备扩建维多利亚监狱,这项工程牵涉地面较大,需要把整条奥卑利街划入监狱范围之内,对该处交通影响极大,因为由此到中央市场只有这一条直路通达,一旦奥卑利街封闭,坚道一带居民的通路便被阻隔。所以,监狱扩建计划遂告搁置。


  香港二十八总督 第二部分

  第八任 轩尼诗JoHn PoPE HEnnEssy(1)

  轩尼诗(1843~1890),也称轩尼斯。1877年4月22日就任第八任香港总督。任期至1882年3月。轩尼诗是爱尔兰人,出身职业行政官员,长期在英国殖民地部任职。到港前曾任婆罗洲等英国属地的总督。
  香港舆论界认为,比起以往七任总督,轩尼诗是“最没有种族歧视”的一任总督。在任期间,他努力使中国人能享受到和欧洲居民同样的自由和平等的地位,既废除了残酷的笞刑,又成立了保良局。也因此而不受香港的欧美人士所欢迎。
  轩尼诗在任5年,其间曾经长期请病假离港,据称是因为受在港英国和欧洲商人的排斥,所采取的逃避方式。
  轩尼诗任满离港后,赴毛里求斯任总督。香港轩尼诗道即以其名字命名。下任总督到港前由辅政司马殊署理总督。1890年去世。
  1879年11月18日,立法局会议通过了财政司提出的八十三万余元政费预算案。同时决定征收娼妓营业牌照税,准许娼妓正式纳税领取牌照营业。
  1880年5月,保良局成立,这是港督轩尼诗在华人的要求下倡议设置的。
  1881年4月,香港岛首次装设电话。1886年,香港电话公司成立,初为英伦电话公司设立的分支机构,开业不久,改组扩大为香港电话公司,怡和洋行是最大的股东。
  1881年,港英当局公布华人归化法案。从此,华人可以申请加入英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