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常见心理疾病--异常表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均在社交或职业场合体验过不同程度的害怕与焦虑,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家人、朋友,甚至医生都认为这只是一般性问题。其实,社交焦虑障碍往往会导致严重的社交功能残疾等问题。因为社交焦虑障碍大多数起病于少年青春期(13-19岁),使其在社交、教育与职业的发展阶段受影响。由于害怕和回避社交,学习机会与社会技能锻炼的机会就会减少,工作、学业能力与社交生活能力也会随之下降。据门诊临床咨询案例统计,社交恐怖症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未婚独身、教育程度低、社会阶层低及失业者居多。
  社交焦虑障碍主要有以下表现:
  1.害怕被人注视与评论。
  2.认为别人能看出他不自然的在情与窘态。
  3.预计别人对他的评价是否定或蔑视的。
  4.对害怕的场合采取回避或痛苦忍受。
  5.在害怕的场合常伴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频等躯体症状。
  社交焦虑障碍的典型恐怖情境包括:被介绍给别人,与上级或异性见面,约会,接电话,接待来访者,在被别人注视的情况下写字或吃东西,公开场合讲话,上公厕,在商店与人谈价或试穿衣服等。
  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理较长,自发缓解的可能性小,仅有少数受过高等教育、起病年龄大和不合并其心理障碍的社交恐怖症患者的缓解可能性大一些,但社交焦虑障碍本身却是能够治疗的心理疾患。治疗它,首先,要通过药物以缓解对恐怖情境的害怕情绪和躯体症状;其次,须结合认知治疗纠正引起焦虑、紧张的错误认知以减轻期持性焦虑;再次,须进行行为脱敏和社会技能强化训练以减少回避行为,协助其建立正常的社会交往行为。该项治疗最好在心理治疗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11.焦虑是否属于病态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常感到焦虑、担忧和害怕。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情绪反应是正常的,不会造成身体和心理的损害,甚至有利于我们的生存。焦虑、担忧和害怕,作为应激或危险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正常反应,仅在反应过分强烈或体验到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反应时,才可能产生危害。
  例如:看到一辆汽车正向我疾驶而来,此时我担心汽车会撞上我,担心我的生命有危险,并体验到紧张和害怕。假如我正横穿马路,这种反应完全是正常的,是一种有益的反应;但是,假如我是在公园里休息,而汽车行驶在公路上,那这种反应就是过分的、有害的。
  焦虑、担忧和害怕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因为它们能促使我们作好应付应激或危险的准备。担忧、害怕和焦虑激发了一种激素(即肾上腺素)的释放,肾上腺素的分泌引起身体和心理的变化,能为我们战胜或逃离危险的情境提供有利的条件。但是应激反应成为慢性或反应过度强烈时,就会产生危害,出现各种问题。若应激的心理反应持续存在,可导致思维过度集中于忧虑的事情,以致人们总是认为事情槽糕极了,担心事情不可救药了,他们常常采用消极的思维方式。在应激状态下,这种消极的思维方式会给身体的变化带来恶性循环,例如:〃胸部感到疼痛肯定是得了心脏病!〃〃这种感觉无法忍受,我什么事都做不了了!〃这些想法将使应激反应维持在一个高水平上,延长了身体的不适感,从而导致了焦虑症的产生。
12.焦虑症使孩子总是心神不定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孩子:他们时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烦躁、吵闹、胆怯,害怕去幼儿园或陌生的环境。有些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却表现出对学校的厌倦:每天上学前非常难受、萎靡不振甚至装病不肯去学校。这种情形会持续几周或更长的时间。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又束手无策。其实,孩子有这些表现,可能是患了焦虑症。
  儿童焦虑症是一种较常见的情绪障碍。它是儿童时期无明显原因下发生的紧张、莫名恐惧与不安。
  近年来,儿童焦虑症的患病率有所上升。但由于年龄小的孩子语言表达的困难、独生子女的任性、被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等等原因,孩子在很多情况下会发脾气,或有不愿意去陌生的地方、哭闹、紧张等一系列表现,父母及家人很少把它与〃病态〃联系起来,因而不容易被早期发现。那么,父母该如何区分孩子的某些行为是偶尔的情绪不好,还是真的有焦虑症的倾向呢?
  哪些理由能证明孩子得了焦虑症?
  不同的焦虑症儿童有不同的症状,但幼儿期主要特征表现为
  1.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缺乏安全感、心里不踏实。
  2.情绪烦躁、好哭泣或吵闹,难以安抚和照料。
  3.和同龄的孩子比明显地胆小,在很多场合容易害怕或有大祸临头的不祥感觉,急性发作能达到惊恐的程度。
  4.不愿离开父母,尤其纠缠母亲,在幼儿园惶恐不安,有发作性紧张、恐惧。
  5.六七岁的学龄孩子拒绝上学,即使勉强到校也很少与同学老师交往。
  6.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学习成绩偏差,也有旷课、逃学现象发生。
  7.病情严重的孩子会出现食欲不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呼吸急促、胸闷、心慌、心跳加快、头晕、出汗、脸红、口干、四肢发冷、便秘、尿急、尿频等。
  8.晚间入睡困难、睡不踏实、多噩梦等。
  判定孩子是否有焦虑症倾向的关键在于:观察孩子是否在情绪、行为方面有与其他孩子明显不一样的地方,与他自己以前的情绪、行为有较大的出入;有与孩子的年龄特点很不相称的地方,或给孩子自身、父母、监护人等带来持续的、重复性的痛苦和麻烦。如果孩子有上述现象,父母就要向儿童心理医生寻求帮助了。
  是什么让孩子如此焦虑?
  对于儿童焦虑症的诱因,主要与孩子的心理因素、自身性格、遗传、环境因素和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有关
  1.违背儿童心理的超前教育和过多的压力刺激,是导致孩子焦虑症的主要因素。
  有些父母固执地以为,别的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要会、别的孩子不会的自己的孩子也要会,且样样都得精通。由于有了这样的〃高起点〃,父母总是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意、不认可,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而这些高标准的要求常常超出孩子的实际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因为自己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自信心受损,内心焦躁不安。假如父母再辅以恐吓或粗暴的惩罚手段,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时就会显得更加紧张。
  2.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溺爱也是造成孩子焦虑症的一个因素。
  2…5岁是孩子心理上的第一反抗期,这时什么事孩子都想自己做。但父母家人的包办代替太多,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各种能力得不到培养并产生一种错觉,即〃我是最重要的〃,从而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当他们独自置身于新环境、新情景中或与陌生人接触,会产生不知如何应对的困惑,以致情绪波动、过度担忧。
  3.如果父母或家族成员中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或问题,孩子也属于易感人群。
  比如爸爸妈妈对某些危险估计过高,时时给子女一些多余的劝告、威胁、禁令等,孩子就很容易被〃传染〃。
  降低孩子的焦虑〃指数〃
  面对焦虑症孩子,父母家人要反思:在养育、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给了他过多的压力刺激?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再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严重的需要药物治疗。
  1.父母率先甩掉忧虑
  父母的敏感、多虑、缺乏自信等一些焦虑人格的表现,常常可以在孩子身上反应出来。所以,父母对孩子该放手时就放手。面对孩子的焦虑表现,父母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沉着、冷静、自信、果断,避免大惊小怪;将内心的焦虑彻底甩掉或克制自己,在孩子面前不显露出蛛丝马迹。因为,此时父母脸上流露出哪怕一点点的焦虑,对孩子来说都无异于雪上加霜。当孩子被焦虑困扰时,他们最需要的是心理支持,看到父母对此的〃无所谓〃态度,希望爸爸妈妈轻松地和自己一起积极寻找应对策略。这会逐渐淡化孩子对焦虑的感受。
  2.压力只需一点点
  雪儿曾经是叔叔阿姨公认的小精灵:1岁半能说简单的儿歌、2岁多开始背唐诗、3岁多学外语、4岁弹钢琴画画跳舞、5岁又学了游泳。雪儿的时间表总是排得〃严丝合缝〃,如果哪个环节不慎〃超时〃,后面的学习活动就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眼巴巴地看着小朋友在外面疯玩,雪儿一脸地羡慕:〃我什么时候才能玩一会儿呀?我真的太想玩了!〃她得到的是爸爸冷冰冰的回答:〃赶紧把琴弹好了、画画好了、英语儿歌背熟了。。。。。。否则,像你这么磨磨蹭蹭的,就什么也不能玩!〃在期盼和压抑中备受煎熬,雪儿的脾气逐渐〃升级〃。如今,7岁的她一提起写作业,就控制不住地发火,并且呼吸急促、大汗淋漓。
  对待像雪儿这样的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每天给她足够的玩的时间,让她彻底放松。借助身边的一些事物,启发她思考,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有了这个〃动力〃,雪儿对学习的焦虑情绪会慢慢缓解。同时,为孩子制定学习标准,应遵循〃兴趣第一、量力而行〃的原则。年龄、智能水平是不可忽略的依据,可以高出其实际能力一点点,让她稍稍努力就能达到,看到可喜的成果和自身的潜力,明白只要努力就有希望更好;不苛求、更不能让孩子头脑中牢牢绷紧〃第一、最好〃这根弦。如果父母为了〃赶进度〃逼孩子,或孩子急大人也急,孩子的焦虑症状就会恶化。
  3.家庭和睦
  焦虑症孩子时时担惊受怕,内心敏感、容易受伤,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他们的情绪波动。因而特别需要一个温馨、和睦、踏实、能给他安全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