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常见心理疾病--异常表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孩了反常要当心,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前兆
  小孩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有的甚至旷课逃学。最近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不断接到这样的咨询。医生提醒家长,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就有可能出现这些表现,应引起重视。
  据介绍,儿童期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不一定是非常明显的,而是常常在早期表现为性格行为方面的异常变化,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学习生活上的变化,原来学习认真、成绩比较好,逐渐变为不再认真、对学习马虎了事,整日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即使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了也毫不在乎,甚至不愿再去上学,有的还逃学,在社会中游荡。
  但很多家长还以为这是孩子的道德品质出现了问题,加强管教后仍然收效甚微。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症状越来越明显时,最佳治疗时机已经错过。专家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出现了学习成绩下降、逃学等问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必要时求助于医生,排除可能存在的精神分裂症病因。
8.她为何总想持刀杀人
  该患者与那个亲戚关系紧张,对其恨之入骨,内心深处即〃本我〃中有一种想置对方于死地的冲动,只是因为刚好有亲戚关系,上述想法为社会所不容,不符合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所以〃超我〃不允许她这样做,要求自我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这本来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一般人在出现一些不敬的念头的同时会出现另一种相反的念头来克制,并且都只是一闪而过,不留痕迹;只是有强迫素质的人将两个相反的念头纠缠在一起,并且固执地重复下去,在强迫与反强迫的斗争中体验强迫症的痛苦滋味。
  强迫症患者病前的人格多有一定的偏移,主要特征是过分追求完美,容易将冲突理智化,过分内省自制,过分注重细枝末节,不能从宏观上操纵全局,过分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不知变通,遇事优柔寡断,无所适从,难以作出决定,缺乏幽默感,思虑过多,喜钻牛角尖等。
  强迫症的心理治疗重点是重新塑造自己的人格,宽容自己的本能欲望,幻想及冲动,松懈自己对自己的苛刻要求,习于变通与通融,求得人格上超我,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协调和和谐。另外还应顺应自然,忍受痛苦,为所当为,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9.心理潜伏着的洪水猛兽
  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只认识身体的疾病,对于心理疾病大多比较忽略。好好的人能吃能喝,说谁有病都不乐意。然而根据实际调查,得出的结论恰好相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率只有9。5%。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原本门可罗雀的心理科,正在成为一个热门的科室。据心理科主任安钢辉介绍,每天来预约接受心理咨询或者药物治疗的患者,要排出10余天。
  由于传统的文化里人们忌讳心理疾病,所以有些就医者往往躲躲闪闪。某私营企业老板到心理科看病,一定先让司机楼上楼下侦查一圈,确定没有熟人在场,然后偷偷地溜进诊室,接受治疗后再如法炮制一遍进来时的程序,然后偷偷走掉。因为忌讳被说成精神有病,很多病人讳疾忌医,耽误了治病的最佳时间。安钢辉介绍,巨大的心理压力形成的精神疾病,正在成为生命的杀手。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在全国,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有关部门统计,自1980年以来,仅有记录的,中国便有1200多位企业家自杀。这其中有:上海大众老总方宏。他是一位清廉的国企老总,企业营运状况良好,但他不幸患上精神抑郁症,在1993年3月9日跳楼;贵州习酒老总陈星国,他在1982年出任习酒厂厂长,15年间把一个年产值只有300多万的县办企业,逐步扩展为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的大型企业。后来企业营运出现问题,1997年7月28日在习酒厂被茅台酒厂兼并前夕举枪自杀;
  茂名永丰面粉厂老板冯永明,1993年在家中用水果刀割腕自杀,年仅29岁。遗书中写下:〃现实太残酷,竞争和追逐永远没有尽头。。。。。。〃
  说句毫不夸张的话,心理疾病这个蹲伏着的猛兽,正在跃跃欲试准备下山,吞噬人们的生命。
10.病人常见的心态异常
  病人,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在心理上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出现许多容易被常人误解的心理问题。了解这些异常心理,不仅有助于对平常人的理解和体谅,而且还能更好地照料病人,有益于疾病的康复。那么,慢性病人容易出现哪些心理异常呢?
  1.人患病后,多将注意力投向自身,感觉异常敏感,甚至对自己的心跳、呼吸、胃肠蠕动的声音都能听到,心里总是想着自己的病,而对其他事物很少关心,这很容易被别人误解为自私或冷漠。
  2.生病属于劣性刺激,势必影响病人的情绪,形成不良的心境,往往看什么都不顺眼,好生闷气,好发脾气,给人以不近人情的感觉。
  病情越重,病程越长,这种异常情绪相应越严重。这种消极情绪,不仅容易被人误解,使人不愿接近,而且极不利于病体康复。
  3.由于病后受到亲人的关怀与照顾,病人会变得越来越被动、懒惰,本来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也不愿意动手。情感变得脆弱,甚至幼稚,像个孩子似的,总希望亲友多照顾、多探视、多关心自己。
  4.病人往往会变得神经过敏,疑虑重重。听人低声说话,就以为是谈自己的病,医护人员和亲友的好言相劝,也常半信半疑。有时,怀疑医护人员给自己开错了药、打错了针。这种异常心理不仅会对医患关系起破坏作用,也不利于安心养病。
  5.许多住院病人看到周围的病友病情加剧或死亡,会产生恐怖心理;怕疼痛、怕开刀、怕变残、怕死亡。同时,求愈心切,希望早一天确诊,早一天手术、早一天出院。这种心理对康复极为不利,会削弱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机体免疫力降低,医护人员及其家庭,应多安慰、多鼓励、多做思想工作,教之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
第四章  癔症
1.癔症的临床分析
  临床分型:癔症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按症状的性质和形式分为两型:
  (一)分离型:以精神症状为主,1、有情感暴发,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表现为哭、笑、打滚、喊叫等。情绪转变迅速,常伴有戏剧样表情动作。2、意识范围缩小,朦胧状态,精神活动局限于引起发病的不愉快体验上,感知迟钝,定向不完整,持续时间短,事后大多不能回忆。3、昏睡状态,患者终日闭目卧床不动,呼之不醒,双眼紧闭,检查时可见眼球回避,瞳孔不缩小。其它可表现为遗忘症、交替人格、Ganser综合征、童样痴呆等精神症状。
  (二)转换型:主要表现为躯体的功能障碍,可发现运动、感觉、反射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但详细检查却未发现相应器质基础,也不符合神经解剖的生理特点。常见表现有痉挛发作、肢体震颤、瘫痪、起立不能和步行不能、不言症和失音症、感觉过敏、感觉减弱或消失,癔病球及特殊感管障碍,如癔症性耳聋、失明和癔病性呕吐、呃逆,过度换气等植物神经机能障碍。
2.癔症的发病原因及机理
  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精神暴发等精神症状,但无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病理基础。本症多于青壮年期发病,起病突然,可有多次发作,尤多见于女性。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患病率为5‰,战时发病率占战时神经症的50%,直接与战伤有关的约为40%~60%。国内流行学调查资料中,各地报道的差异很大,约占神经精神科门、急诊总数5%~10%。近年来,癔症发病率有减少趋势。
  发病原因:癔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个性特征有关,可概括为:在某种性格基础上,因精神受到刺激而发病,亦可在躯体疾病基础上发病:
  1.遗传因素:国外资料表明癔症患者的近亲中本症发生率为1。7%~7。3%,较一般居民高。女性一极亲属中发生率为20%。我国福建地区报导患者具有阳性家族史者占24%。提示遗传因素对部分患者来说比精神因素更为重要。
  2.病态人格:癔症性病态人格是指癔症病人的情绪与性格表现,这种病态人格特征于病后显得更加突出:(1)高度情感性:平时情绪偏向幼稚、易波动、任性、急躁易怒、敏感多疑,常因微小锁事而发脾气或哭泣。情感反应过分强烈,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往往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对人对事也易感情用事。
  (2)高度暗示性:指患者很轻易的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影响,并产生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暗示;当时自身的某些感觉不适产生某种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自我暗示。暗示性取决于病人的情感倾向,如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具有情感倾向性,则易受暗示。
  (3)高度自我显示性:具人自我中心倾向,往往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已,喜欢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病后主要表现为夸大症状,祈求同情。
  (4)丰富幻想性:富于幻想,其幻想内容生动,在强烈情感影响下易把实现与幻想相互混淆,给人以说谎的印象。
  3.精神因素:一般多由急性精神创伤性刺激引起,亦可由持久的难以解决的人际矛盾或内心痛苦引起。尤其是气愤与悲哀不能发泄时,常导致疾病的突然发生。一般说来,精神症状常常由明显而强烈的情感因素引起,躯体症状多由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首次发病的精神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