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纭R殥坞x欲界異熟。爾乃得名超過欲界。此亦應然。入拢葬犭m無影像。猶有想故。不名超過。至無學時。方名超過。問。准對法論云。無分別影像謂內真證智乃後所得智彼論意云。無分別智影像在於真見道乃相見道等若據彼論拢葬釕杏跋瘛:喂试茻o。答。勞。答。勞釋文云。此從因緣為名。名無分別影像。其實二智以無漏故。皆無影像有無分別或定或惠。對法論文雖真。而影像文不具意云。此從見道前無分別影像。此真位亦名無分別影像。論實。此二應許無影像。夫有無分別是見道前或定或惠問。若從見道無分別道影像。於真位立名。有分別影像亦應此備立。何須偏借用無分別影像。答。此例難應然。私案對法意。有分別影像可在見道前。無分別影像可立拢恢小o分別智影像許在拢还省T苾日嬲孀C智及後得智等。問。若爾。何前云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在見道前耶。又會對法云此從因為名。答。云二種影像在見道前者。是記師釋也。非論家所說。於人師所釋。隨宜應左右。既無論明證。何必依懀S謺䦟Ψㄔ拼藦囊驗槊J怯涐屢病H卧谝舛枴S蟹謩e是觀。無分別是止。若云見道前但有有分別無無分別者。即應見道前但有觀無止。若云若入拢岬袩o分別無有分別者。即應入拢嵊兄篃o觀。答。論云意各別。此瑜伽論意。有分別名觀。無分別名止。彼對法論意。於二種影像。各具止觀二。若見道前。立有分別止觀若入拢帷Ao分別止觀。
伽第二十六。遁倫記第六。第百二十一條。第四遍造(天元五年三月二十六日)。
問。說瑜伽師於所緣境安住其心云。若愚無常苦空無我應於緣起處非處善巧安住其心如此云心何。答問。進云。瑜伽師於所緣境安住其心。有三意樂。一樂淨行。二樂善巧。三樂解脫。今此三中。說樂善巧義。如此云也。爾其說樂善巧義如此云心何。答問。進云。說文云。愚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育者等。於蘊善巧安住其心。若愚其因。於界善巧安住其心。若愚其緣。於處善巧安住其心。若愚無常苦空無我。應於緣起處非處善巧安住其心前所暢申即此中文也。今就此文。凡愚無常苦空無我者。是即常樂我淨四顛倒也。破此四顛倒。即應修無常苦空無我四行相。何云於緣起處非處善巧安住其心乎。緣起處非處善巧。對治愚癡者也。何此中為四顛倒能對治乎。答。以緣起處非處善巧。可對治四顛倒。何者。緣起是有為法。新新生滅。念念不住。煩惱業苦。因果俱苦。唯因唯果。無有主宰。觀此道理。安住其心。常樂我淨四倒自破。今文大概良由於此。
伽第二十七。遁倫記第七。第百二十二條。第四遍造(天元年五年四月四日)。
問。說十六勝行中覺了心行云。或謂我當有。或謂我當無。或我當有色。或我當無色。或我當有想。或我當無想。或我當非有想非無想等此文意何。答問。進云。此說覺了心行之時所起忘念。如此云也。今附此所疑。此凡十六勝行。皆是已見諦有學拢恢兴蘖曋小7欠卜虍惿蘖曋小9收f之文云。有學見跡已得四念住等。於入出息所緣作意。復更進修為斷餘結今所列出之我當有無等。是六十二見後際分別類。非已見諦者有學拢恢兴善鹜睢:问鶆傩杏X了心行中。云起此忘念乎。答問。進云。勞釋文有二釋。初釋云。此十六勝行。凡位亦可作。即此文為證意云。十六勝行中。起有色無色有想無想等。此舉凡夫位所修勝行也。故在凡位有修十六勝行次釋云。此拢恢袝簳r失念。起微細覺見等。而非六十二見中見意云。論文云或有暫時生起忘念。次云或謂我當有或謂我當無等此則拢恢袝簳r失念。起斷常等見也。非異生位所起六十二見中見旦附初釋。論文既云。有學見跡已得念住。復更進修為斷餘結然則顯見有學拢恍薮藙傩小H糇鞣参灰嘈拗尅R摹纱肆x。何以此文即證此義。答。初有難。不依懀选4吾尲葻o妨。可以為指南。問。初是基師釋也。次是遁倫釋也。法相宗學者。其師為所依。何捨基師釋。用遁倫釋耶。答。彼宗例作法。雖己宗祖師。若其釋有過。不必依懀
伽第二十七。遁倫記第七。第百二十三條。第四遍造(天五年四月三日)。
問於十二處生起。各皆有三緣。謂等無間緣·所所緣·增上緣也。且意生起。以何等法為此三緣乎。答問。進云。說文云。乃至意為等無間緣。此生作意為增上緣。法為所緣緣今此中等無間緣·所緣緣。其義已顯。但增上緣體未明聞。其言此依意何物乎。答問。進曰。勞釋文云。第六識同時增上緣根者。即是末那。故論文云。此生作意為增上緣意云。此生作意是末那識今附此所疑。言此生作意。即應是意處想應作意心所。何指此名末那識。
伽第二十八。遁倫記第七。第百二十四條。第四遍造(天元五年四月四日) 。
問。說三學中增上學云。入初靜懀А>咦惆沧 D酥聊苋氲谒撵o懀А>咦惆沧『喂实e四靜懀Фā2慌e四無色定乎。答問。進云。說文云。然依靜懀苋氍F觀正性離生。非全遠離一切靜懀艹纱耸乱庠啤R浪撵o懀в腥胍姷拦省K撵o懀樵錾闲摹_h離靜懀АK臒o色定。非見道所依。不名增上心今附此所疑。如此云。同論文說二十二根所依地之中云。未知欲知極依九地有所謂未至·中間四根本定·下三無色。彼文中。既下三無色為未知欲知根所依。故知無色定亦可見道。若許爾者。應如四靜懀錾闲膶W。何故無色定不名增上心乎。答問。進云。唯識論云。前三無色有此根者。有勝見道傍修得故意云。下三無色有未知欲知欲知根者。菩薩等勝根性者入見道時。或傍修得無色定。今約彼人。說一三無色有未知欲知根今附此所疑。若爾。既有菩薩等勝性人依下三無色入見道者。即約彼人應無色定名增上心。何前一向云依四靜懀Я⒃錾闲拿酢4饐枴_M云。前一向云依四靜懀Я⒃錾闲摹J锹暵劦匾煌菊f也。故且不取眼根性者依三無色。
伽第二十八。遁倫記第七。第百二十五條。第四遍(天元五年正月五日)。
問。說戒定惠三學次第相成中論文云。或有增上心引上惠。或有增上惠引發增上心此中且何名增上惠引發增上心乎。答問。進云。說文云。謂拢茏游吹酶眷o懀АO葘W見跡。後為進斷修所斷惑。修念覺支乃至捨覺支。是名增上惠引發增上心今附此所疑。凡增上心者是四靜懀Фā9收f文云。何增上心學。謂入初靜懀Ь咦惆沧 D酥聊苋氲谒撵o懀Ь咦惆沧 J敲錾闲哪畹绕哂X支既非四靜懀А:螢閿嘈藁笮奁哂X支。名引發增上心乎答。
伽第二十八。遁倫遍第七。第百二十六條。第四遍造(天元五年四月五日)。
問。說就戒定惠三學有具不具云。是故若有增上惠學。當知必定具足三學以何等故。云若有增上惠學必具三學乎。答問。進云。次上文。非有增上惠學而無增上戒及無增上心如此云故。次下云。若有增上惠學。必具三學也。今附此所疑。增上惠者是無漏見道。增上心者是四根本定。或有拢茏游吹酶径āO热胍娭B道。是唯有惠學。未具增上心。若約此拢摺<从性錾匣莶痪咴錾闲摹:卧朴性錾匣荼鼐咦闳龑W乎。答。四根本定名增上心。是據增勝且舉根本。若據全者。未至定等皆增上心。若未離欲者入見道時。雖未得根本定。而得未至定。是未至定收增上心故。則為見道增上惠學具增上心。問。此論上文二句分別。一增上心引發增上惠。二增上惠引發增上心也。其中增上惠引發增上心者。謂拢茏游吹酶眷o懀АO扔X見跡。後為進斷修所斷惑。正勤加行意云。未得根本定先入見道者。不具增上心故。從見道後為進斷修惑。勤修靜懀ФāJ菑脑錾匣菀l增上心以之見。未離欲者住見道時。雖有未至定。不名增上心。要後修靜懀АC咴錾闲摹H舯宋粗炼ㄒ嗝錾闲摹t為增上惠具足增上心。何以謂不具足。更進修靜懀АCl增上心。答。雖有未至定中增上心。然非究竟故。要當修靜懀Ь客碓錾闲摹9蕪囊姷泪岣l靜懀АC麖脑錾匣菀l增上心。
伽第二十八。遁倫記第七。第二十七條。第四遍造(天元五年四月八日)。
問。記三十七菩提分法實體之數云。以五根中不攝思故。以此義故知體唯九如此云心何。答問。進云。小乘俱舍云。此實事唯十。謂惠·勤·定·信·念·喜·捨·輕安·及戒·尋為體然今為顯大乘中說實體有九。如此云也。爾其為顯實體有九。云以五根中不攝思故之文意何。答問。進云。俱舍頌文云惠勤定信念。是信等五根。此五根中無思心所彼思心所非思惟。然其正思惟攝五根中惠。無別正思惟。無正思惟故。實體十數減唯有餘九種故說文云。以正思惟即惠所攝。非思為體。故唯有九今附中所疑。俱舍頌文所列十中。無正思惟。若有正思惟。攝惠故。十數減為九。既無正思惟。見何物闕減云十數減有九乎。答問。進云。頌中最後尋者。是正思惟。此正思惟即是惠攝。以最後尋攝最初惠。即餘其尋唯有九今附中所疑。尋是不定心。所正思惟惠攝。故是別境心所。別境與不定。其義各別也。何不定中尋名別境中惠乎。答問。進云。附心王心所法門差別見。尋實不定。惠是境間。然今文意且不依彼。頌文狹少故。不云正思惟。然尋能察法。與正思性同故。且假尋聲表正思惟耳。
瑜伽論問答卷第一
瑜伽論問答卷第二(論第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
伽第三十五。遁遁倫記第八。第百四十六條。第四遍造(天元五年六月十二日)。
問。有大乘論文列說五種樂。謂因樂·受樂·苦對治樂·受斷樂·無惱害樂·此中何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