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蔻(去壳七分) 藿香 浓朴(姜汁炒各七分) 甘草(炙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食后服。(《回春》) 
解郁和中汤,治胸膈痞满,内热不安卧,卧则愈闷。 
陈皮(一钱二分) 赤茯苓(一钱) 半夏(八分) 青皮(五分) 香附米(一钱) 枳壳(一钱) 
栀子(一钱) 黄连(七分) 神曲(七分) 浓朴(七分) 前胡(八分) 苏子(七分) 生甘草(四分) 
上锉一剂,姜五片,水煎热服。(同上) 
回令丸,开痞结,治肝邪,补脾。(《丹溪》)(即左金丸) 
中痞者,肠满,四肢倦,行立艰难,食已呕吐,冒昧,减食或渴者是也。宜用后方。 
大黄(一两,湿纸十重包裹,煨令香熟,切作片子。) 槟榔(一枚) 木香(一分) 
上为末,生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日午,日进二服,未减加之,效即勿再服。 
附方∶ 
桂(五钱不见火) 槟榔(一个) 黑牵牛(四两生为末二两) 
上为末,蜜酒调二钱,以利为度。(《中藏经》)(按∶原有上中下三痞方,今特存中痞。) 

脏腑类
膈噎
属性:膈与噎,其证虽异,而其因相均,其治亦相出入,是以不得区而析之。且余平生于此证,无能治愈,未审 
何说何方能中其綮。故今泛然采录,并及奇方,览者勿罪其繁芜而可也。 
x五膈x 五膈气者,谓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也 
(按∶此目本出《肘后》)。忧膈之病,胸中气结烦闷,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不为气力。恚膈之为病 
(按∶《三因》作思膈),心下苦实满,噫辄酢心,食不消,心下积结,牢在胃中,大小便不利。气膈之为病 
(《三因》怒膈),胸胁逆满,咽塞,胸膈不通,恶闻食臭。寒隔之为病(《三因》恐膈),心腹胀满咳逆, 
腹上苦冷,雷鸣,绕脐痛,食不消,不能食肥。热膈之为病(《三因》喜膈),脏有热气,五心中热,口中烂 
生疮,骨烦四肢重,唇口干燥,身体头面手足或热,腰背皆疼痛,胸痹引背,食不消,不能多食,羸瘦少气及 
癖也。此是方家所说五膈形证也。经云∶阳脉结谓 
之膈。言忧恚寒热动气伤神,而气之与神并为阳也。伤动阳气,致阴阳不和,而脏腑生病,结于胸膈之间,故称 
为膈气。众方说五膈互有不同,但伤动之由有五,故云五膈气。(《病源论》)(按∶此与次五噎并系其形证, 
然论膈噎者,以此为祖,故首列之。) 
《延年秘 》凡忧膈、气膈、食膈、寒膈、饮膈,五病同药,常以忧愁思虑饮食而得之。(《外台》) 
(按∶此出五膈丸主治。) 
x五噎x 夫五噎,谓一曰气噎,二曰忧噎,三曰食噎,四曰劳噎,五曰思噎。虽有五名,皆由阴阳不和, 
三焦隔绝,津液不行,忧恚嗔怒所生,谓之五噎。噎者,噎塞不通也。(《病源论》) 
气噎候∶此由阴阳不和,脏气不理,寒气塞于胸膈,故气噎塞不通而谓之气噎,令人喘悸胸背痛也。 
食噎候∶此由脏气冷而不理,津液涩少而不能传行饮食,故饮食入则噎塞不通,故谓之食噎。胸内痛, 
不得喘息,食不下,是故噎也。(同上) 
《古今录验》五噎者(三字据《千金》注引补),气噎、忧噎、劳噎、食噎、思噎。气噎者,心悸,上下 
不通,噫哕不彻,胸胁苦痛。忧噎者,天阴苦厥逆,心下悸动,手足逆冷。劳噎者,苦气隔,胁下支满,胸中 
填塞,令手足逆冷,不能自温。食噎者,食无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思噎者,心悸动喜忘,目 
视 。此皆忧恚嗔怒,寒气上逆胸胁所致。(外台) 
病在膻中之下,故名五膈。若在咽嗌,即名五噎。(《三因》) 
x膈噎胃反之别x 夫饮食入于噎间,不能下噎,随即吐出,自噎而转,故曰噎(按∶此以噎为咽义,非 
是)。膈是膈膜之膈,非膈截之谓也。饮食下噎,至于膈间,不能下膈,乃徐吐出,自膈而转,故曰膈。翻胃 
是饮食已入胃中,不能运化,而下脘又燥结不通,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明其自胃中而倒出,故曰翻胃也。 
均一吐病,而有上中下之分。(《赤水》) 
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若一入胃下, 
无不消化,不复出矣。惟在年高者有之,少无噎膈翻胃者,饮食倍常(按∶此句殊可疑),尽入于胃矣。但朝 
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两时而吐,或积至一日一夜,腹中胀闷不可忍而复吐,原物酸臭不化,此已入胃而反 
出,故曰翻胃,男女老少皆有之。(《医贯》) 
噎膈反胃二证,丹溪谓其名虽不同,病出一体,若乎似矣,然而实有不同也。盖反胃者,食犹能入,入而 
反出,故曰反胃。噎膈者,隔塞不通,食不能下,故曰噎膈。食入反出者,以阳虚不能化也,可补可温,其治 
犹易;食不得下 
者,以气结不能行也,或开或助,治有两难,此其轻重之有不同也。且凡病反胃者多能食,病噎膈者不能食。故 
噎膈之病,病于胸臆上焦;而反胃之病,则病于中下二焦,此其见证之有不同也。所以反胃之治,多宜益火之 
源,以助化功;噎膈之治,多宜调养心脾,以舒结气。此其证候既有不同,故延医亦当分类也。(《景岳》) 
x病由气结x(气结生涎、气结伤阴二因,更有死血等数因。)夫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三焦隔绝则津液 
不利,故令气塞不调理也,是以成噎。此由忧恚所致,忧恚则气结,气结则不宣流使噎。噎者,噎塞不通也。 
(《病源论》) 
五噎诸气(妇人多有此病),此病不在外,不在内,不属冷,不属热,不是实,不是虚,所以药难取效。 
此病缘忧思恚怒,动气伤神,气积于内,气动则诸证悉见,气静疾候稍平,扪之而不得疾之所在,目视之而不知 
色之所因,耳听之不知音之所发,故针灸服药皆不获效,此乃神意间病也。顷京师一士人家,有此疾证,劝令静 
观内外,将一切用心力事,委之他人,服药方得见效。若不如此,恐不能安。但根据此戒,兼之灼艾膏肓与四花 
穴,及服此三药(按∶此三药未考),可以必瘥。孙真人云∶妇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慈恋爱 
憎,嫉妒忧恚,染着坚牢,情不自抑,所以为病根深,疗之为难瘥。(《鸡峰》) 
膈气噎塞者,由忧思过甚,气结不通,肺胃虚弱,气留肓膜则结滞于胸膈,故升降否塞。盖喉咙者,气之 
所以上下,若气塞不通,则咽喉噎闷,状若梅核,咽纳有妨,故谓之膈气咽喉噎塞也。(《圣济》) 
夫五噎者云云,虽五种不同,皆以气为主云云。皆由喜怒不常,忧思过度,恐虑无时,郁而生涎,涎与气搏,升而 
不降,逆害饮食,与五膈同,但此在喉嗌,故名五噎。(《三因》) 
《素问》云∶阳脉结谓之膈。盖气之与神并为阳也,逸则气神安,劳则气神耗。傥或寒温失宜,食饮乖度, 
七情伤感,气神俱扰,使阳气先结,阴气后乱,阴阳不和,脏腑生病,结于胸膈则成膈气,留于咽嗌则成五噎。 
其为病也,令人胸膈痞闷,呕逆噎塞,妨碍饮食,胸痛彻背,或胁下支满,或心忡喜忘,咽噎气不舒。(《济生》) 
噎膈多起于忧郁,忧郁则气结于胸臆而生痰。久者痰结成块,胶于上焦,道路窄狭,不能宽畅,饮或可下, 
食则难下,而病已成矣。好酒之徒,患此者必是顽痰。(《订补指掌》) 
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盖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施化不行,酒 
色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且凡人之脏气,胃司受纳, 
脾主运化,而肾为水火之宅,化生之本。今既食饮停膈不行,或大便燥结不通,岂非运化失职,血脉不通之为病 
乎。而营运血脉之权,其在上者,非脾而何。其在下者,非肾而何。矧少年少见此证,而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 
此其为虚为实,概可知矣。故凡治此者,欲舍根本而言快捷方式,又安望其有成功也。(《景岳》) 
五噎五膈,方书皆类一门,而《千金》独以五膈隶之肺脏。究其所因,良由胃虚不能游溢精气于脾,所以 
气噎不通。脾衰不能散精上归于肺,所以食膈不下。原其受病,虽有气食忧劳之不同,总缘思虑气郁之所致。 
《素问》明言隔塞闭绝,上下不通,暴忧之病也。(《千金方衍义》) 
噎之与膈,本同一气,膈病之始,靡不由噎而成。原其大概,不外乎郁,故张鸡峰以为神思间病。其受 
病之源,非止一端。尝考五噎之中,独多思噎;五膈之中,独多饮膈。每见多思虑人,每患气噎,经谓思则气结 
是也。好热饮人,每患酒膈,丹溪谓之死血是也。然血膈亦非止一端,往往有勇力过甚,血菀于胃,阻碍饮食 
成隔者。即如《灵枢》虫为下膈,有此一证。若夫命门火衰,不能温养土脏,食 时乃出者,得非下膈之证乎。 
而《素问》又有三阳结渭之膈,言小肠、大肠、膀胱之津血俱结,如厕涩难,下不通而上逆,势所必然。(同上) 
x病由气血渐亏x 膈噎始因酒色过度,继以七情所伤,气血日亏,相火渐炽,几何不致于膈噎。夫血液 
渐亏,则火益甚,而脾胃皆失其传化,饮食津液,凝聚而成痰,积于胃口,渐而致于妨碍道路,斯食不能入而 
成五膈五噎者是也。(《医统》) 
x病由三阳结x 俗谓噎食一证,在《内经》若无多语,惟曰三阳结谓之膈。三阳者,谓大肠、小肠、膀 
胱也。结,谓结热也。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后不圊,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俱结,则前后 塞, 
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此所以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