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损。(《三因》)(按∶此于《和剂》方中,加乌药、青皮。) 
x消饮诸方x 治风□痰痹,头目昏眩,四肢烦痰(当疼),荆芥煮散。 
荆芥穗 旋复花(各四两) 前胡 甘草(炙) 麻黄(去) 芍药 川芎 半夏(以上各一两) 
上件药为末,每服二钱,用水一大盏,葱白、薄荷同煎至七分,温温服之无时。(《传家秘宝》)(按∶ 
《活人》金沸草散,治伤寒中脘有痰。盖以此方为原,去麻黄、芎,加细辛。知是亦为治痰方,仍列于斯。) 
人参前胡汤,治风痰攻作,头风头痛,目眩旋运。(《叶氏》)(按∶即参苏饮去葛根。) 
旋复花汤,治中脘伏痰,吐逆眩晕。(《济生》)(方见《呕吐》中。) 
玉液汤,治七情伤感,气郁生涎,随气上逆,头目眩晕, 
心嘈忪悸,眉棱骨痛。(同上)(即小半夏汤,入沉香水一呷,温服。) 
小半夏汤,治痰饮头眩及臂痛。(《叶氏》)(即二陈汤。) 
加味二陈汤,治痰晕,或因冷食所伤。 
陈皮 半夏 白茯苓(各一两) 甘草(五钱) 丁香 胡椒(各三钱) 
上锉散,每服四钱,姜三片,乌梅一个同煎,不拘时热 
服。体虚甚者,顺元散。(《得效》) 
滚痰丸,治痰火,头眩目运,如坐舟车,胸满背胀,一服立止。(《医统》) 
x疏气诸方x 香橘饮,治气虚眩晕。 
木香 白术 半夏曲 橘皮 白茯苓 缩砂(各半两) 丁香 甘草(炙各一分) 
上锉散,每服三钱,姜五浓片同煎,吞苏合香丸。(《直指》) 
苏合香丸,用枣汤调开,吞震灵丹,治心气不敛,怔忪头晕。(同上) 
《苏沈》沉麝丸,治一切血运,每服一丸研开,用滴乳香泡汤调下。(同上) 
x养血诸方x 四物汤加减,治血虚痰火头眩。 
当归 川芎 白芍(酒炒) 熟地黄 人参(减半) 陈皮 片芩 山栀 茯苓(去皮) 天麻 
(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回春》)(按∶芎 汤治去血眩冒,出妇科中。) 
加减逍遥散,治头眩,属气血不足,肝肾相火兼郁者。 
当归 白术 白芍 茯苓 柴胡 丹皮 熟地 黄柏 炙甘草 
或加山栀、薄荷,舒郁尤捷。(《汇补》) 
因气郁者,则志气不舒,逍遥散加薄荷、菊花。(《医碥》) 
x补虚诸方x 房事恣情,致精元气耗,眩晕欲倒,以十全大补汤主之。此肾虚头运,以六味 
地黄丸,每料加鹿茸五钱,以固肾气。(《原病集》) 
淫欲过度,督与肾脉皆虚,不能纳气归源,使诸逆奔上 
而眩晕,六味丸加沉香、鹿茸,名香茸八味丸。(《医通》) 
都宪孟有涯气短痰晕,服辛香之剂,痰盛遗尿,两尺浮大,按之如无。余以为肾家不能纳气归源,香 
燥致甚耳。用八味丸料,三剂而愈。(《薛氏》) 
人参养荣汤,治头眩,属脾肝血虚,荣气不充于三阴。(《汇补》) 
x吐痰诸方x 瓜蒂散,治晕眩痰厥。(《丹溪》) 
枯矾散,治痰晕。 
枯矾为末,姜汤调下一钱,吐之立愈。(《赤水》)(按∶此方既见痰涎,宜参。) 
紫金锭,治妇人男子苦头风作晕数年,用酒磨服一、二锭。吐痰碗许,遂不复发。(《粹言》) 
痰结胸中,眩晕恶心,牙皂末和盐汤探吐,吐定服导痰汤。(《汇补》) 
x刺血x(宜参前天麻半夏汤方) 秦鸣鹤为侍医。高宗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召鸣鹤、张文 
仲诊之。鸣鹤曰∶风毒上攻,若刺头出少血,即愈矣。命刺之。鸣鹤刺百会及脑户出血。上曰∶吾眼 
明矣。(《医说》)(节录。出典当考。) 
x灸法x 母氏随执中赴任,为江风所吹,自觉头动摇,如 
在舟车上,如是半年,乃大吐痰,遍服痰药,并灸头风诸穴方愈。(《资生》) 

身体类
胸痹心痛
属性:胸痹、心痛,其病如二而一,均是为膈间疼痛之称。胸痹轻者仅胸中气塞,心痛重者为真心痛。如胃 
脘痛,其痛紧而下,不比胸痛之泛与真心之高。盖上焦诸痛大约如是,今 
合而为篇,读者须分别而看,亦须互意相通耳。 
x脉候x 短而数,心痛心烦。寸口沉,胸中痛引背(一云短气)。关上沉,心痛,上吞酸。寸口伏, 
胸中有逆气。寸口滑,胸满逆。(《脉经》) 
沉弦细动,皆气痛证。心痛在寸,腹痛在关,下部在尺,脉象显然。(《崔氏脉诀》) 
左手脉数热多,脉涩有死血。右手脉紧实痰积,弦大必是久病。(《丹溪》) 
诸痛若脉见细迟,是气减舒徐、厥邪衰退之象,理应从吉。设或大浮,知邪方盛,况心腹里证而得表脉, 
更非所宜,虽不至于殒躯,亦难愈也。(《续焰》) 
凡心痛,脉沉而迟者易治,坚大而实、浮大而长滑数者难治。(《医通》) 
大凡痛甚者脉必伏,且有厥冷昏闷、自汗寒热之证,切 
不可疑为虚寒,即投温补,宜究病因而施治,方为无失。(《汇补》)(按∶此本丹溪说,见后。) 
x源候总说x 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者。心为诸脏主而 
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按∶《久心 
痛候》曰风冷邪热)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故成疹不死。又心为火,与诸阳会合,而 
手少阴心经也。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阴厥,亦令心痛,其痛引喉是也。(《病源论》) 
心痛诸候,皆由邪气客于手心主之脉。盖手少阴心之经,五脏六腑君主之官也,精神所舍,诸阳所合, 
其脏坚固,邪气未易以伤。是以诸邪在心,多在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其候不一,有寒气卒客于脏腑,发卒痛者;有阳虚阴厥,痛 
引喉者;有心背相引,善 伛偻者;有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者,有急痛如针锥所刺者;有其色苍苍,终日不得 
太息者;有卧则从心间痛,动作愈甚者;有发作种聚,往来上下,痛有休止者。或因于饮食,或从于外风,中 
脏既虚,邪气客之,痞而不散,宜通而塞,故为痛也。若夫真心不痛,痛即实气相搏,手足厥冷,非治疗之所 
及,不可不辨也。(《圣济》) 
夫心为五官之主,百骸之所以听命者也。心之正经,果为风冷邪气所干,果为气血痰水所犯,则其痛掣 
背胀胁,胸烦咽干,两目赤黄,手足俱青至节,朝发而暮殂矣。然心之包络,与胃口相应,往往脾痛连心, 
或阳虚阴厥,亦令心下急痛。或他脏之邪,亦有客乘于心者,是则心之别脉受焉,如所谓九种心痛皆是也。(《直指》) 
x心痛膈痛胃脘痛之别x 膈痛与心痛不同。心痛则在岐骨陷处,本非心痛,乃心支别络痛耳。膈痛则 
痛横满胸间,比之心痛为轻,痛之得名,俗为之称耳。(《要诀》) 
其与胃脘痛别者,胃脘在心之下,胸痛在心之上也。(《必读》) 
如胃脘当心而痛,气欲绝者,胃中虚之至极,俗呼为心痛。(《试效》) 
《内经》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噎不通,食饮不下。(按∶此《六元正纪 
大论》文,又《至真要大论》两见。)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故经所谓胃脘当心而痛。今 
俗呼为心痛者,未达此义耳云云。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爆,复餐寒凉生冷,朝伤 
暮损,日积月深,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 
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皆膈噎反胃之渐者也。俗医不究 
其源,例以辛香燥热之剂治之,以火济火,遂成危剧,良可痛哉。古方九种心痛,所谓冷者唯一耳,岂可例 
以热药治之乎。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正传》)。 
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 
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历代方论,将二者混同叙于一门,误自此始。盖心之藏君火也,是神灵之舍,与 
手少阴之正经,邪皆不得而伤。其受伤者,乃手心主包络也。如包络引邪入于心之正经脏而痛者,则谓之真心 
痛,必死不可治。夫心统性情,始由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脏乃应而心虚矣,心虚则邪干之,故手心主包络受其 
邪而痛也。心主诸阳,又主血。是以因邪而阳气郁伏,过于热者痛;阳气不及,惟邪胜之者亦痛。血因邪泣在 
络而不行者痛,血因邪胜而虚者亦痛。然方论虽有九种心痛,终不得圣人之旨,岂复识六淫五邪不一之因哉云 
云。胃脘痛,亦如心痛有不一之因。盖胃之真,湿土也,位居中焦,禀冲和之气,多气多血,是水谷之海, 
为三阳之总司,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受气于此。是以足之六经自下而上,凡壮则气行而已,胃脘弱则着而 
成病,其冲和之气,变至偏寒偏热,因之水谷不消,停留水饮食积,真气相搏为痛。惟肝木之相乘者尤甚,胃 
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里急,饮食不下,膈咽不通。食则为食痹者,谓食已心下痛,吐出乃止。 
(按∶此出《至真要大论》及次注。)又肾气上逆者次之,逆则寒厥入胃亦痛。夫如是,胃脘之受邪,非 
止其自病者多,然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上攻于心,为心痛者亦多。(《准绳》) 
心痛者,非真心痛也,乃心胞络与胃脘痛也。然果何以知之?盖心胞络护捧其心,脉络相系,位 
居心之四旁。火载痰而上升,碍其所居,胞络为痰相轧,故脂膜紧急而作痛, 
遂误认以为心痛也。胃脘近心,位居心下而络于脾。饮食过多,不能克化,伤乎胃脘,病根常在,略伤饮食, 
即闷闷作痛,亦误认以为心痛也。大抵痛而有痰,常觉恶心,呕去痰即宽者,即为之心胞络痛也。痛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