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火,当用黄 饮加苁蓉、五味各半钱,吞八味丸及小菟丝子丸(即玄菟丹去五味子),玄菟丹、鹿茸丸、加减安 
肾丸(俱系补肾大方)皆可选用,或灵砂丹。(《要诀》) 
凡治初得消渴病,不急生津补水,降火彻热,用药无当,迁延误人,医之罪也。凡治中消病成,不急救金水 
二藏,泉之竭矣,不云自中,医之罪也。凡治肺消病,而以地黄丸治其血分,肾消病,而以白虎汤治其气分,执一 
不通,病不能除,医之罪也。凡消渴病少愈,不亟回枯泽槁,听其土燥火生,致酿疮疽无救,医之罪也。凡治消渴 
病,用寒凉太过,乃至水胜火湮,犹不知反,渐成肿满不救,医之罪也。(《法律》) 
x治辨阴虚阳虚x 三消证,古人以上焦属肺,中焦属胃,下焦属肾,而多从火冶,是固然矣。然以余论之, 
则三焦之火,多有病本于肾,而无不由乎命门者。夫命门为水火之腑,凡水亏证固能为消为渴,而火亏证亦能为 
消为渴者何也?盖水不济火则火不归原,故有火游于肺而为上消者,有火游于胃而为中消者,有火烁阴精而为下消 
者,是皆真阴不足,水亏于下之消证也。又有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 
二,以致泉源不滋, 
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证也。阴虚之消,治宜壮水,固有言之者矣;阳虚之消,谓宜补火, 
则人必不信。不知釜底加薪,氤氲彻顶,槁禾得雨,生意归巅,此无他,皆阳气之使然也,亦生杀之微权也。余 
因消证多虚,难堪剥削,若不求其 丧之因而再伐生意,则消者愈消,无从复矣。故再笔于此,用以告夫明者。 
(《景岳》) 
x治肾为要x 自为儿时,闻先君言∶有一士大夫,病渴疾,诸医遍用渴药治疗,累载不安。有一名医诲之, 
使服加减八味丸,不半载而疾痊。因疏其病源云。今医多用醒脾生津止渴之药误矣。其疾本起于肾水枯竭,不能 
上润,是以心火上炎,不能既济,煎熬而生渴。今服八味丸,降其心火,生其肾水,则渴自止矣。复疏其药性云∶ 
内真北五味子最为得力,此一味独能生肾水,平补降心气,大有功效。(《外科精要》)(按∶《魏氏》竹龙散 
方后曰∶渴止之后,宜服八味丸,仍以五味子代附子。沈存中载于《灵苑方》,得效者甚多。盖此方本出《肘后》。) 
其治宜抑损心火,摄养肾水。(《大成》)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八味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则渴饮不思(六味丸)。(准绳) 
(按∶便溺有节,渴饮不思,是洁古说。) 
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其间摄养失宜,水火偏胜,津液枯槁,以致龙雷之火上炎(按∶此本 
于《诸证辨疑》),熬煎既久,肠胃合消,五脏干燥,令人四肢瘦削,精神倦怠。故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 
肾为急,惟六味、八味及加减八味丸,随证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肾水,则渴自止矣,白虎、承气皆非所治也。 
总是下焦命门火不归元,游于肺则为上消,游于胃即为中消,以八味肾气丸引火 
归元,使火在釜底,水火既济,气上熏蒸,肺受湿气而渴疾愈矣。(《医贯》) 
下消之火,水中之火也,下之则愈燔;中消之火,竭泽之火也,下之则愈伤;上消之火,燎原之火也,水从 
天降可灭。徒攻肠胃,无益反损。夫地气上为云,然后天气下为雨,是故雨出地气。地气不上,天能雨乎。故亟升 
地气,以慰三农,与亟升肾气,以溉三焦,皆事理之必然者耳。(《法律》) 
消渴之症,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渴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 
也。(《石室秘 》) 
x治主调养x 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也,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有一僧专用黄 汤,其论盖 
以益血为主。诸消不宜用燥烈峻补之剂,惟当滋养。(《要诀》) 
消渴属阴虚,津液不足,不能上潮者多,必多服生津补气养血药,倍加人参,阳旺则生阴也。酒客膏粱浓味 
炙,先须解毒。(《六要》) 
渴家误作火治,凉药乱投,促人生命,必多服主脉散为佳。(同上) 
x治须养脾x(阳虚用归脾汤治验)消渴证候,人皆知其心火上炎,肾水下泄,小便愈多,津液愈涸,饮食 
滋味皆从小便消焉,是水火不交济然尔。孰知脾土不能制肾水,而心肾二者皆取气于胃乎。治法总要,当服真料 
参苓白术散,可以养脾,自生津液。(《直指》) 
下消不寐新案∶省中周公者,山左人也,年逾四旬,因案牍积劳,致成羸疾,神困食减,时多恐惧,自冬春达 
夏,通宵不寐者,凡半年有余,而上焦无渴,不嗜汤水,或 
有少饮,则沃而不行,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莫知其所从来,且半皆如膏浊液, 羸至极,自分必死。及予诊之, 
喜其脉犹带缓,肉亦未脱,知其胃气尚存,慰以无虑。乃用归脾汤去木香,及大补元煎之属,一以养阳,一以养阴, 
出入间用,至三百余剂,计人参二十斤,乃得全愈。此神消于上,精消于下之证也。可见消有阴阳,不得尽言为 
火。姑纪此一案,以为治消治不寐者之鉴。(《景岳》)(按∶此证似非真消渴,姑存之。) 
x治不宜攻下x 夫渴疾,饮食皆化为小便,不归大肠,大肠秘涩。世人不识,更服宣药,大肠既泻,元气败 
脱,其患愈甚。切忌宣转,及毒食、腌藏、油腻之物。(《叶氏》引江谏议) 
总前数者(按∶此言三消),其何以为执剂乎。吁!此虚阳炎上之热也。叔和有言,虚热不可大攻,热去则 
寒起,请援此以为治法。(《直指》) 
中消火证,以善饥而瘦,古法直以调胃承气汤及三黄丸之类主之。然既以善饥,其无停积可知。既无停积, 
则止宜清火,岂堪攻击。非有干结不通等证,而用此二剂,恐非所宜。(《景岳》) 
消渴证,真气为热火所耗,几见有大实之人耶。然则欲除胃中火热,必如之何而后可?昌谓久蒸大黄,与 
甘草合用,则急缓互调;与人参合用,则攻补兼施。如充国之屯田金城,坐困先零,庶几可图三年之艾。目前纵 
有乘机斗捷之着,在所不举,如之何欲取效眉睫耶。(《法律》) 
x诸渴杂证x(宜与奇治诸方相参)诸失血及产妇蓐中渴者,名曰血渴(按∶此本出《三因》,曰非三消类, 
不可不审),宜求益血之剂,已于吐血证中论之。有无病忽然大 
渴,少顷又定,只宜蜜汤及缩脾汤之类,折二泔冷进数口亦可。酒渴者,干葛汤(按∶此系枳实栀子汤加干葛、 
甘草)调五苓散。(《要诀》) 
有一等渴欲引饮,但饮水不过一二口即厌,少顷复渴,饮亦不过若此,不若消渴者饮水无厌也。此是中气虚 
寒,寒水泛上,逼其浮游之火于咽喉口舌之间,故上焦一段欲得水救。若得至中焦,以水见水,正其所恶也。治 
法如面红烦躁者,理中汤送八味丸(评曰∶予用附子理中加麦冬、五味,亦效)。又有一等口欲饮水,但饮下少 
顷即吐,吐出少顷复求饮,药食毫不能下,此是阴盛格阳,肾经伤寒之症。用仲景之白通汤加人尿、胆汁,热药 
冷探之法,一服即愈。女人多此症。(《医贯》) 
x清火生津诸方x 消渴内消小便热中,六物丸。 
栝蒌(六分) 麦门冬(六分) 知母(六分) 人参 土瓜根 苦参(各四分) 
捣下以牛胆和为丸,服如小豆二十丸,溺下之,三日不止,稍加之。咽干加麦门冬,舌干加知母,胁下满加 
人参,小便难加苦参,数者加土瓜根,随病所在倍一分加之。(《肘后》)《外台》∶《近效论》疗消渴方,于 
本方去土瓜根,加黄连、牡蛎粉、黄 、干地黄,以牛乳丸。又热中虽能食多,小便多,渐消瘦方,于上方去黄 
。 
治胃腑实热,引饮常渴,泄热止渴,茯神汤方。 
茯神(二两《外台》作茯苓) 栝蒌根 生麦门冬(各五两) 生地黄(六两) 葳蕤(四两) 小麦(二升) 
淡竹叶(切三升) 大枣(二十枚) 知母(四两) 
上九味 咀,以水三斗,煮小麦、竹叶取九升,去滓下药,煮取四升,分四服,服不问早晚,但渴即进,非 
但正治 
胃渴,通治渴患热即主之。(千金)又治渴利虚热,引饮不止,消热止渴方,于本方去小麦,加地骨皮、石膏、 
生姜。 
治消渴方。 
栝蒌根 麦门冬 铅丹(各八分) 茯神(一作茯苓) 甘草(各六分) 
上五味治下筛,以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外台》无茯神)(《千金》)(按∶《外台》名栝蒌散。) 
又方。 
黄 茯神 栝蒌根 甘草 麦门冬(各三两) 干地黄(五两)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日进一剂,服十剂佳。(同上) 
天花散,治消渴。 
天花粉 生干地黄(洗各一两) 干葛 麦门冬(去心) 北五味子(各半两) 甘草(一分) 
上粗末,每服三钱,粳米百粒,同煎服。(《直指》) 
枸杞汤(主证见三消形证中)。 
枸杞枝叶(一斤) 栝蒌根 石膏 黄连 甘草(各三两) 
上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剧者多合,渴即饮之。(《千金》) 
治脾胃中热烦渴,身渐消瘦,宜服此方。 
黄连 川升麻 麦门冬 黄芩 栝蒌根 知母(各一两) 茯神(半两) 栀子仁(一两) 甘草(一两) 
石膏(二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 
人参散,理消中。 
栝蒌根 人参 茯苓 知母 甘草(各一两) 石膏(二两) 
上为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入大豆百余粒,煎至六分,去滓服之。(《事证》) 
人参石膏汤,治膈消,上焦烦渴,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