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15-杂病广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倦,头痛时作时止,遗精盗汗,骨蒸肉烁,唇红颧赤,咳嗽痰血,久成痨瘵。治宜甘润之剂,滋水以制火。若误 
用苦寒,则火被寒郁,其怒发愈烈矣。血虚发热,或由吐衄便血,或由产后崩漏一切失血所致,证见烦躁,面目 
黑,渴饮不止。证类白虎,惟脉不长不实,浮大而重按全无为异耳,误服白虎必危,治宜滋阴补血。若阳并虚, 
兼用气药,血脱补气,阳生阴自长也。(《医碥》) 
x阳虚发热x(寒极似热) 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 
大而无力,属肺脾。(《杂着》) 
劳倦发热者,积劳成倦,阳气下陷,则虚热内生也。其证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空, 
状类伤寒。切戒汗下,但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得微汗则已。非正发汗,乃阴阳气和,自然汗出也。(《金匮 
翼》)(按∶此本于东垣。) 
璜溪隐者治一人得热病,虽祁寒,四肢亦以水浸手,握冰轮转。众以为热。曰∶此寒极似热,非真热也。 
治以附子辛热之剂而愈。(《大还》) 
x阳亢发热x(火郁) 阴阳水火,原自和平,不热不寒,是谓正气,一有乖违,不无偏胜。经曰阳胜则热, 
此为亢阳之火,证见烦渴燥结,小便赤涩,六脉洪数,治宜寒凉(有因浓酒浓味蕴酿而成者,有炎令燥气感触 
而致者,有五志过极心火亢暴者)。(《医碥》) 
恶热固为阴气之虚,而胃中有实火者,亦有恶热之证。予每见夫多酒浓味之人,饮食喜冷,浓衣则烦,此 
由热邪内积于胃之所致也。(《统旨》) 
若忽然暴热,又无表证,脉数有力,是火郁。(《六要》) 
x肝气郁热x 恚怒不发,止自摧抑,则肝气不宣,郁而成热,妇人最多此证。证见胸胁胀痛,或飧泄面青, 
手足冷,太息不乐,脉沉弦。木郁则达之,宜逍遥散。(《医碥》) 
x肿毒热x(劳发)若脉弦数或紧,头身俱痛而一处痛甚者,是肿毒热。(《六要》) 
劳发,其人元气寡弱,素有痰火,结核于胯缝或腋下或臂膊上,略有动作劳伤,则一时硬肿疼痛,兼寒作热, 
状似伤寒,其脉弦数无力。若腿缝有核肿者,俗呼为腿劳发。若腋下有核及臂膊有核肿者,有无核而作寒热者, 
此皆谓劳发证也。盖因气血虚弱,劳役所致。斯劳发之名,乃世俗传袭之言耳,非正病名也。不可汗,不可下, 
但宜补血养气,滋阴降火,清痰和解之剂,其病自瘳矣。待候周时,轻者则不服药,自然微汗而解也。(《岭南卫 
生方·附录》)(按∶原举发热八证,痰证、食积、虚烦、香港脚、疮毒、瘀血、劳发、痘疹是。又《杂着》曰∶ 
南方人称发热为劳发。盖谓劳苦而发热,乃名同而实异。) 
x潮热x 潮热有作有止,如潮水之来,不失其时,一日一发。若日三五发者,即是发热,非潮热也。有虚有 
实。惟伤寒日晡发热,乃胃实,别无虚证。其余有潮热者,当审其虚实。若大便坚涩,喜冷畏热,心下 然,睡 
卧不着,此皆气盛,所谓实而潮热也,凉膈散、大柴胡辈下之。若胃气消乏,精神憔悴,饮食减少,日渐 羸, 
病虽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属虚证,宜逍遥散、小柴胡等加减。有每遇夜身发微热,病患不觉,早起动作无事, 
饮食如常,既无别证可疑,只是血虚,阴不济阳,朝用加味逍遥散,暮用六味丸。不应,用当归补血汤、加减八 
味丸。(《医通》) 
x手足热x 常仲明之妻,每遇冬寒,两手热痛。戴人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当夏时散越而不痛,及 
乎秋冬收敛则痛。以三花神佑丸大下之,热遂去。(《十形三疗》) 
手足心热,属热郁。(《丹溪》) 
平人手足常热,冬不加绵,非壮也,乃三阴经之虚。急断酒色,培养真阴,不尔成痿。酒客有此,是火盛, 
防痈疽。(《六要》) 
手足心热及夜热,有虚有实,不得执定阴虚。(一筏) 
x发热死候x 若发热,而脉反沉细或数疾无力者,病脉相反也死。病热有火者生,心脉洪是也。浮而涩, 
涩而身有热者死。热而脉静者,难治。脉盛,汗出不解者死。脉虚,热不止者死。脉弱,四肢厥,不欲见人,食 
不入,利下不止者死。(《医通》) 
x治恶寒诸方x 治阳虚恶寒之方。 
人参(二钱) 黄 (炒三钱) 白术(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 附子 肉桂(各五分) 甘草(炙二分) 
空心午后煎服。(《百问》) 
桂枝加人参附子汤,治阳虚腠理不固,恶寒自汗,其脉浮虚。 
桂枝 白芍(各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附子(炮半个) 人参(一两半) 
每服五钱,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金匮翼》) 
x治发热诸方x 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 
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也。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 
宜服之。 
升麻 葛根 独活 羌活 白芍药 人参(以上各五钱) 
甘草(炙) 柴胡(以上各三钱) 防风(二钱五分) 甘草(生二钱) 
上件 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无时,忌寒凉之物。(《辨惑论》) 
当归补血汤,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内经》曰脉虚 
血虚,又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 
黄 (一两) 当归(酒洗二钱) 
上件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同上) 
泻血汤,治发热昼少而夜多,太阳经中尤甚,昼病则在气,夜病则在血,是足太阳膀胱血中浮热,微有气也。 
既病患大小便如常,知邪气不在脏腑,是无里证也。外无恶寒,知邪气不在表也。有时而发,有时而止,知邪气 
不在表、不在里,知在经络也。夜发多而昼发少,是邪气下陷之深也。此杂证,当从热入血室而论之。 
生地黄(酒洗炒) 熟地黄 蒲黄 丹参(酒炒) 当归(酒洗去土) 汉防己(酒洗炒) 柴胡(去芦) 
甘草梢(炙) 羌活(以上各一两) 桃仁(去皮三钱汤浸)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兰室》) 
加味逍遥散,治有一等郁证似疟者,其寒热与正疟无异,但其人口苦,呕吐清水或苦水,面青胁痛,耳鸣 
脉涩。 
柴胡 芍药 丹皮 陈皮 茯神 当归 白术 贝母(各一钱) 薄荷(七分) 黄连(五分,每一两,用 
吴茱萸二钱,水拌炒焦色合用。)(《医通》)(按∶此方专于解热,故次于此。原文无加味字,今据《观聚 
方》补入。) 

内因类
汗证
属性:x脉候x 诊其脉寸口弱者,阳气虚,为多汗脉也。(《病源论》) 
脉来微而涩,濡而虚,虚而弱,皆主自汗。(《济生》) 
汗脉浮虚,或涩或濡。(《崔氏脉诀》) 
大都自汗之脉,则必微而弱;盗汗之脉,则必细而涩。微主阳气衰,细主阴气弱,王氏之论,岂欺我乎。 
(《痰火点雪》)(按∶王氏当考。) 
昼则自汗而夜盗汗者,固为阴阳两虚。惟脉大虚缓不数者,则为阴未甚虚,胃气尚存。借使脉来细数无力者, 
则为阴败阳颓,即仓扁复起,又何施耶。(同上) 
x源由总说x 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无间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 
汗。或睡着汗出,名曰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人之气血, 
犹阴阳之水火,平则宁,偏则病。阴虚阳必凑,故发热自汗,如水热自涌。阳虚阴必乘,故发厥自汗,如水溢自 
流。考其所因,风暑涉外,喜怒惊恐涉内,房室虚劳涉不内外,理亦甚明。其间如历节、肠痈、香港脚、产蓐等病, 
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如《经脉别论》所载,但原其汗所出处,初非自汗证也,不可不 
知。(《三因》) 
x自汗盗汗俱因阳虚属心x 诸阳主表,在于肤腠之间。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故为汗。汗多则损于心, 
心液为汗故也。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由阳虚所致。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亡津液故也。 
(《病源论》)(按∶此出《虚劳诸候》中。更有大病后虚汗候、风虚汗 
出候,今不录。) 
《难经》云∶心之液为汗。凡自汗出者,皆心之所主也。更有盗汗一证,睡着而汗自出,亦由心虚所致。 
(《济生》) 
x自汗盗汗俱属阴虚x 成无己因《金匮要略》叙杂病云∶平人脉虚弱微细,善盗汗。又以《巢氏病源》以 
虚劳之人,盗汗有阳虚所致。因即谓杂病之盗汗,悉由于阳虚也。且以《金匮要略》言之,脉虚弱者乃阳气之虚, 
细弱者乃阴气之虚,何独举阳而遗其阴,亦智士之一失也。然虚劳之病,或得于大病后,阴气未复,遗热尚留。 
或得之劳役七情色欲之火,衰耗阴精。或得之饮食药味,积成内热。皆有以伤损阴血,衰惫阴气。阴气既虚,不 
能配阳,于是阳气内蒸,外为盗汗,灼而不已,阳能久存而不破散乎。(《准绳》) 
自汗阳虚,古今之定论,但真阴衰弱,亦令自汗。盖阴虚则火动乘于阴位,阴精被火煎熬而出,犹干竹而 
以火然之,亦有油也。不可概用参、术、黄 与桂枝敛之,但补其阴,则火自潜伏而汗自止矣,当兼以脉候辨之。 
(《锦囊》) 
x自汗盗汗有阳虚阴虚之别x(二证俱有阴阳)自汗属气虚,属湿与热。盗汗属血虚阴虚。(《丹溪纂要》) 
自汗与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 然出,动则为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